電影訊息
泡沫人生--Mood Indigo

泡沫人生/恋爱幻游(港)/岁月的泡沫

6.5 / 16,716人    131分鐘 | USA:94分鐘 | Germany:98分鐘 | 94分鐘

導演: 米歇爾‧岡瑞
編劇: 盧克.波西
演員: 奧黛莉朵杜 歐馬希 何曼杜立斯 亞倫夏巴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狗肉

2014-02-21 08:42:06

泡沫比武器重——《泡沫人生》的黑色幽默和存在哲學


一直苦於沒有字幕,昨日才看過這部法國奇幻愛情電影《泡沫人生》,看完之後想以這片為契機寫寫法國電影的浪漫藝術和思想性。
這部電影由米歇爾岡瑞(《暖暖內含光》《科學睡眠》《東京!》)執導,奧黛麗·塔圖(《天使愛美麗》,《漫長的婚約》,《達文西密碼》,克拉皮斯法國青年三部曲),羅曼·杜里斯(《我心遺忘的節奏》,法國青年三部曲)和因為在《不可觸碰》中的表演而廣為國內觀眾熟知的黑人奧瑪·賽主演,攝影師是Christophe Beaucarne。從商業角度講,本片的題材非常討巧,卡司也有一定吸引力(單有塔圖女神某些人就心滿意足了吧= =不服的請看影片第36分鐘),但是實際觀感一般,情緒肆意地瀰漫而不加控制,觀眾容易失去注意力而陷入到眼花繚亂的幻想世界的疲倦之中,可見商業電影還是要把觀眾想得蠢一點比較好,想起馮小剛把某些文化批評者認定為「大尾巴狼」「文化納粹」,潛台詞不就是「我騙傻瓜的錢你們管得著嘛你們」嘛。
閒話少扯,回到正題。我非常喜歡《泡沫人生》這部電影,並且被它細膩的幻想,絕望以及人物的諸多符號所深深地打動。本片建立在一個混雜了蒸汽朋克、工業烏托邦、超現實主義的幻想世界背景上,以男女主人公從遇相識到相愛結婚人物關係為敘事線索,男主人公科林時尚、富有、愛好美食卻沒有丟掉身上的孩子氣,女主人公克洛伊美麗、純潔而善解人意,然而在蜜月旅行中一支睡蓮侵襲了克洛伊的肺部並使她病倒。科林周圍還有一群有趣的朋友們,熱心幫忙、言語奇怪而風流成性的廚師尼古拉,能夠反映科林情況的助手寵物小老鼠,痴迷汪星人自己的行為也向寵物一樣的尼古拉女友伊西斯,瘋狂喜愛左翼知識分子偶像讓薩爾-保持(虛構) 卻在一家奇怪工廠工作窮困潦倒的奇克,深愛著奇克但對奇克的不務正業深感絕望的女友愛麗絲。為克洛伊看病的經濟壓力壓垮了原本富有的科林,但克洛伊的生命還是不可逆的向死亡駛去。
本片充斥著原作小說中文字描寫的裝置和玩具,電影開始前十分鐘基本上就是用來展示這些怪異而難以捉摸的物品,包括像爬蟲一樣需要拍死才能消音的門鈴,可以彈奏的光線,隨著旋律不同調製不同味道的雞尾酒鋼琴,全透明外殼的婚車,甚至包含宇宙飛船、卡丁車和持槍教父的婚禮,這裡不一一紀錄。但是電影中的人物並不因為這些奇妙工具而無憂無慮,有著和現實世界同樣的經濟、婚姻和生老病死的壓力,剝離本片中幻想的元素,電影講述了一個十分悲觀的愛情故事,一見鍾情的戀人因為疾病而分隔陰陽,影片中的睡蓮病很明顯是對於「肺癌「的隱喻(「咳嗽」「擴散」「手術」),也毫不避諱因為治療造成的經濟危機將這對戀人的苦難引向不可恢復的境地。
以患病作為分隔線,影片由鮮艷的顏色、精緻的構圖、高調的攝影轉向黯淡的光線、混亂的構圖和低調攝影,甚至到最後完全褪為黑白片,這是對於電影情緒的大膽想法我特別贊同,而且影片的黑白不分不是簡單的褪色,而是在攝影、調色和打光上都有考慮。在情緒上從前半的浪漫幻想轉為後半的痛苦、殘忍和強顏歡笑讓人唏噓。但是患病的分割點只是本片的情感轉折(用好萊塢的話就是到了故事「中點」),本片對於導演悲觀的哲學觀點的闡釋是一以貫之的,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全片從未意圖過講述一個真正的烏托邦,無論是男女主人公在餵養著不知所云的灰色鴿子的隧道出口處約會(事實上這是一個值得琢磨的地點),還是桌子對面不同天氣的野外午餐(很容易讓人想起「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古詩),更不用提那場十分恐怖溜冰場死亡事件的黑色幽默,遊戲贏家為了獎品而撞死在玻璃上並且導致數十人死亡,獎品則是將她的遺言翻譯成27種語言,這些死者的紀念碑在清理屍體的同時立刻出現在溜冰場中供人們悼念,而主角們一轉眼已經把這碼字事兒忘了。與其說睡蓮病是主人公悲劇的開端,不如說睡蓮病將原本富有的科林帶到了這個浪慢世界的殘酷一面——到處充斥著無聊虛偽漫無目的的人群,工廠里站著為了一點點工資而賣力甚至喪命的工人們(後半段一場死亡事件過於血腥),公務人員平時為市民服務關鍵時刻卻衝進市民家裡進行謀殺,在廣場肆意射殺,為了愛好而偷朋友的救命錢,因為孤獨而上了朋友的妻子,科林因為心急而隨意殺人。影片後半段科林為了解決生計而找工作失敗的可怕經歷提醒觀眾:這本是一個冷漠的世界,尤其是你沒有錢的時候!
難能可貴地是,本片在講述受睡蓮病困擾的愛情故事的同時,還穿插講述了奇克和愛麗絲的悲劇愛情,這場愛情更加悲慘,奇克痴迷於哲學事業最終導致工廠工人大量死亡,愛麗絲一氣之下將哲學家和書店老闆殺死,最終兩人都命喪黃泉,死前卻仍不能互相理解而是徹底拒拒絕(場景中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奇克和愛麗絲的愛情正是科林克洛伊愛情的反面——完全失敗的愛情。
本片中的哲學家Jean-Sol Partre可以確定是對於薩特的影射,不僅名字和長相相似還戴眼鏡,並且缺一隻眼睛(薩特是盲一隻眼睛且斜視),中間Partre從美國回來的時候我聽到女伴的名字明顯就是波伏娃,據說本片原作小說作者對薩特有奪妻之恨,感興趣的自己去扒吧,最終安排愛麗絲把這哥們的心臟挖出來也真夠狠的。這部電影不遺餘力地黑薩特,可以通過各種具體情節來驗證,這也不再補充了。但是有意思的是,本片的政治和哲學觀點恰恰是存在主義傾向的左派生存哲學,以一種黑色幽默的形式表現。本片中的主要角色都如同薩特小說中的人物,,堅定地認為人是自由之人,並且有著享樂主義的傾向。我們可以觀察到幾個有趣的細節,科林家的餐盤吃完以後都直接摔在地上扔掉(有錢也沒必要這樣啊),角色都沒有任何的信仰(教堂的婚禮明明就是用來黑宗教的),電影第25分鐘科林和奇克還使用了致幻劑。本片中兩個局外人尼古拉和伊西斯是較為典型的存在主義者,他們為朋友兩肋插刀,沒有終極價值追求,生活在「自為」的世界中。本片中對於軍事和工業的鮮明批判也是左派的一般觀點,最令人的震撼的情節莫過於當因為造作失誤出現多人死亡事件之後,工廠竟以延誤生產率的原因而將奇克辭職。
但是本片對於生存哲學的理解是完全悲觀的,不再有戈達爾《精疲力竭》中的男性形象,不再有暴力抗爭或者「徹底抵抗」,而是將它們停留在對話之中。「-事情鬧大了? -沒有只是說說而已。」一朵睡蓮成了這些存在主義者的墓碑,上帝已死,但是惡魔並未因此消失。影片後半階段人性惡的一面全面爆發,偷情、貧窮、盜竊、兇殺、疾病、權力專制等等都出現在黑白畫面之中,也正因為這樣,前半段看起來過於理想化的女主人公顯得尤為可貴。克洛伊患病之後,男主人公科林的脆弱、神經質和天真暴露無遺,相比較克洛伊,科林是一個有缺陷的人,現實世界對於他來說是絕緣的,因此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自由,而是沉浸在註定分離的戀愛關係之中,他不是一個存在主義者。
全片流露出原作者很強的個人情緒,其中很多事物是先入為主進行描寫,除了瘋狂攻擊薩特以外,本片中雪和鴿子都是災難的象徵,比較難以想到的是血腥的滑雪場裡的工作人員都有一個鴿子頭(其中一個鴿子人還死在科林腳下),片中很多的場景設置都有明顯的修飾痕跡。讓人不禁聯想到電影背後是否存在一個十分悲慘的愛情故事。體制的無情,難以捉摸的命運,不可挽回的損失,我們都知道現實中的遺憾和偶然不比電影少,如果你因此認為人生是虛無的,那麼請記住「此時此地」的自由意志,You still have a choice.
最後說一下本片中的隱喻:
溜冰鞋(桌子也穿著溜冰鞋)、鴿子(最早出現在隧道中)、泡沫(看似純真卻都是人工製造的,包括彩虹、雲朵什麼的都是人工的有意思的設定),另外Duke Ellington的畫像出奇地像梵谷自畫像尤其是挖空以後,Partre的演講畫面很像是五月革命那種左翼街頭活動,哦還有本片中那個十分像某個器官的射擊武器。
不得不感慨,法國電影中始終存在一種高於好萊塢」人性「的對於命運的理解,而現在去電影院只能看王晶,這可真讓人傷心。
本片的觀看得益於「褻瀆電影」大神的翻譯,據說這是片子流傳到大陸後沒有字幕組所以褻瀆一怒之下自己翻譯的版本。如今網路上已經有了幾個版本的翻譯,大家觀看時也就不必擔心了。
此文 獻給我提到的朋友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