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

菲洛梅娜/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

7.6 / 103,769人    98分鐘

導演: 史蒂芬佛瑞爾斯
編劇: 史帝夫庫根
演員: 茱蒂丹契 史帝夫庫根 瑪麗溫寧漢 西恩馬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頓河

2014-03-01 06:56:19

誰也不能評價你 除了你自己


自從《社交網路》輸給《國王的演講》後,對奧斯卡頒獎結果這事兒就無大所謂,你指望一幫白人老頭替你肯定自己的觀影品味,純屬緣木求魚。事實上,任何單一標準去評判電影的優劣都有失公平,只有一個準則別人很難左右——你自己內心的好惡。
 
今年奧斯卡季的影片看了七七八八,偏愛《Her》不用多說,另一部則是《菲洛梅娜》,準確地說,是大愛女主演朱迪丹奇,《藍色茉莉》裡的凱特布蘭切特和她比起來的差距,就是人生閱歷多少的差距。專業的事兒說不好,從光影效果上來講,英式小品電影大多給我一種畫面清冷,攝影不夠講究的電視電影感,但演員細膩沉著的表演,又總能把它們挽回到莎士比亞戲劇的經典水準。
 
電影《菲洛梅娜》改編自 BBC 記者馬丁·斯克斯史密斯的紀實作品《菲諾梅娜遺失的孩子》,影片片名進香港院線時被翻做了《千里伴我尋》,這對普通觀眾來說就清楚明白得多。故事講的是名叫菲洛梅娜的老太太年輕時未婚先孕,接受懲罰被關進修道院,與幼子天各一方。時隔五十年後,她將這一秘密告訴了失意的前BBC記者馬丁,在馬丁的陪伴下開始了萬里尋子之路。
 
對歐美電影來說,挑戰性、嘲諷政治,都不算什麼大事兒,唯有宗教題材絕對敏感而難以駕馭。這些年來,宗教對世俗社會的約束力日漸靡淡,不斷被揭發的孌童醜聞加深了人們對教會制度的否定和懷疑。和《不良教育》等片一樣,《菲洛梅娜》在揭露修道院保守、腐朽和殘忍上毫不留情,片中那些寡慾的老修女,和她們背後陰森的修道院一樣,帶著腐敗的屍氣。但《菲洛梅娜》傑出的地方在於,它不止於控訴和鞭笞,它借菲洛梅娜本人,傳遞了信仰本身的寬厚和仁慈。
 
影片的故事主線是馬丁和菲洛梅娜的尋子之旅,在真相大白之際,我想觀眾中的大多數都耿耿於懷為何菲洛梅娜不選擇馬丁那樣憤怒和抗爭,只淡淡說了一句「我原諒了你」。其實,這一切在此前車中的馬丁和菲洛梅娜的車中對話,已給出答案:菲洛梅娜委婉地點明馬丁幫她的條件本來就是「追逐新聞效應」,媒體倡導公平與公正,出發點是眼球經濟的最大化,「消費隱私」和「剝奪母愛」,在道德上的優劣之分又有多少呢?以公理和正義自居裁決修女,與修女們以上帝之名懲罰少女媽媽,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
 
當你凝視深淵,會被深淵吞噬,當你棒打猛虎,會成為比猛虎更兇猛的野獸。復仇的快感消解於復仇成功的剎那,復仇的意義也在同時化為烏有。
 
對這樣一個艱澀主題,真實事件提供了情感基礎,劇本強化了人物性格,而朱迪丹奇的表演則飽蘸濃情充滿層次,她追問馬丁回憶與自己兒子見面那一段,真是教科書級別的表演。影片最讓人動容的部份,是菲洛梅娜在告誡室放棄告誡,摒棄宗教儀式走出教堂之時。她並沒有放棄信仰,她對上帝的虔誠、對善的維護並未改變,而是不再假借他人評判自己,不再依靠教會的「規矩」來束縛自己,菲洛梅娜在不斷自省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對自己的評定,她甚至敢於敞開心扉去回憶性的美好,打破了折磨她一生的精神枷鎖。
 
「我原諒了你」。
這是菲洛梅娜和她的信仰里最光輝的部份無比接近的時刻,讓人心潮澎湃。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或多或少因為最近在看一本書——《人的宗教》。在幾乎所有宗教中,制度和宗教組織都是規範行為,而頓悟超脫則有賴信者自察。宗教和宗教組織本身是兩個概念,但我們常常把內容和形式混為一談,好比談論平等,就會等同「少數服從多數」,可「少數服從多數」對「少數」的那些就是真正的平等?人們對於內容其實少有異議,分歧多在形式,為了消除分歧,於是人們就開始了互相評判與裁決,仰仗的並非真理,而是權力。人能被征服,但哪裡會被外力改變呢?
 
我雖然是無神論者,但我相信人一生積極的使命,是追求更完美的人格,追求人格實現的過程絕不靠他人的評判——誰也不能評判你,除了你自己。不管在哪套價值體系里,他律者皆淪為奴隸,唯自察者雖然困惑糾結,但讓我們與猛虎和深淵區別開來。






微信公眾帳號:mydunh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