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300壯士:帝國崛起--300: Rise of an Empire

勇士帝国崛起/战狼帝国崛起(港)/壮士帝国崛起(台)

6.2 / 315,783人    102分鐘

導演: 諾姆‧穆洛
編劇: 查克史奈德
演員: 伊娃葛林 羅德林哥桑特羅 卡爾穆爾維 蘇利文斯坦布萊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澤爾法克爾

2014-03-07 09:19:48

露n*pples的漢子你威武雄壯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公元前49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率大軍進攻希臘,希望將其納入帝國版圖。希臘境內最大的城邦雅典積極組織抵抗。兩軍於馬拉松平原展開決戰。由於戰術運用得當,再加上雅典海軍指揮官特米斯托克利在戰場上的活躍表現,當然按照雅典人的看法還離不開他們對於自由和民主的信念,雅典軍隊最終以弱勝強,擊潰波斯侵略軍。

率領艦隊退兵時,大流士陛下仍然不捨得收起自己那副領導視察工作的范兒,於是特米斯托克利便搭弓射箭,對準了他狠狠的來了一發。

退回波斯的皇帝大流士傷口不斷惡化,自知命不久矣,招來軍中實力人物阿爾忒彌西亞託孤。阿爾忒彌西亞本是希臘人,但其幼年時雙親就慘死於希臘士兵之手,自己更淪為奴隸,受盡凌辱。九死一生的她幸得波斯武士收留,並隨其勤練武藝。在對希臘人仇恨的驅使下,她很快青出於藍,並被引薦給皇帝陛下。雖然只是一介女流,但憑藉過人的身手與殘酷的性格,她很快便受到大流士陛下的賞識,數年之間已位居波斯海軍總司令。

大流士臨終前叮囑其子薛西斯,萬萬不可與希臘人再動干戈,「只有諸神能打敗他們」。然而這卻與阿爾忒彌西亞對希臘的強硬態度相背。於是阿爾忒彌西亞曲解了老皇帝的遺囑,對薛西斯說這是他父皇對他的一個考驗,看看他能否完成父皇未竟的事業。處在喪父之痛中的薛西斯被她輕而易舉的攻破了心理防線,並在她慫恿下立志成為能打敗希臘人的「God King」。

就在薛西斯為了成為「God King」而接受肉體上的折磨並努力的把自己的外形變成上一部電影裡大家見過的那種少林寺十八銅人的風格的同時,阿爾忒彌西亞趁機誅殺了所有皇帝可以倚重的大臣,大權獨攬。儘管變換了造型之後歸來的皇帝薛西斯看上去霸氣外露,但實際上已成了阿爾忒彌西亞的傀儡(兩人站在一起時產生的那個最萌身高差,讓我不自覺想起了《報告老闆》第九集白客扮演的長腿歐巴和他身旁小鳥依人的子墨)。

於是,在這個對希臘懷有強烈仇恨的女人的操縱下,波斯對希臘又發動了第二次入侵。這一次,薛西斯動員了遠超他父親當年的兵力,率百萬雄兵,誓要把希臘化為焦土。公元前480年,第二次波希戰爭拉開帷幕。

雅典議事廳中,各城邦代表就如何應對波斯入侵的問題爭論不休。特米斯托克利由於在十年前馬拉松戰役中戰功卓著因而聲望無人能及,因此在他的主導下,以雅典為代表的各城邦決定迎戰。同時他還建議把全希臘境內的戰船集中起來,組織一隻聯合艦隊。然而這卻需要希臘另一個重要城邦斯巴達的配合。於是特米斯托克利動身前往斯巴達親自勸說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

身為希臘最強大的兩個城邦的代表人物,列奧尼達與特米斯托克利向來不睦。後者連前者的面都沒見到就被打發回去了。不過他這一趟也不算是完全沒有收穫。與斯巴達王后瑟西…糾正一下,是高戈,的短暫會晤,讓他了解到,列奧尼達雖然無意與他組織聯合艦隊,但本身也對波斯的蠻橫態度相當不滿,已經組織了精銳部隊前往溫泉關阻擊波斯軍隊。陸上有斯巴達人防守,特米斯托克利似乎暫時沒了後顧之憂。於是他專心組織自己的艦隊,準備迎戰波斯規模龐大的海軍。

由於本身就有過與波斯人作戰的經驗,再加上好友Scyllias險些丟掉性命打探回來的情報,特米斯托克利制定了有針對性的作戰計劃。希臘艦隊首戰便以己方戰船堅硬的前端撞擊敵艦中段脆弱部份,在波斯海軍龐大卻無章法的船陣中來回抽送,波斯海軍的先頭部隊被輕而易舉的擊潰。

第二戰,希臘軍把波斯艦隊龐大笨重的艦船引入狹窄的薩拉米灣。由於地形不熟,加上霧霾天氣,波斯人渾然不知自己已經中了希臘軍的圈套,在包圍圈中又一次被擊敗。

連續兩場勝利讓希臘軍士氣高漲,然而這點損失對於實力雄厚的波斯軍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前面兩場戰鬥,波斯軍的總指揮官阿爾忒彌西亞都在冷眼旁觀。希臘軍統帥特米斯托克利的戰術運用和胸肌都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她派人傳話要找對方談判,實際上是要約炮。

成功約上了之後,兩人抓緊時間準備來一場船震。然而結果卻不太美妙,兩人最終發現可能性別上還是合不來,特米斯托克利還是捨不得島上那些在等著他的閃閃發光的胸肌。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兩人對於體位問題存在巨大分歧,看到這裡讓我想到了去年部落格上韓寒和四娘的「萌日韓」話題。總之,一場本應愉快的船震不歡而散,而特米斯托克利也自然沒有接受對方的勸降,在他的觀念里,寧可在民主國家裡買不起裝備裸上身,也不願去專制國家當人民幣玩家。

很快,雙方的第三次交鋒開始了。阿爾忒彌西亞祭出了大殺器,一艘滿載著石油的巨型鐵甲船。本來有了這樣的黑科技,慢慢像玩吃豆人一樣把希臘的小船全部碾壓完了就可以沒有然後了,可以直接出演職員表了。當然這是我這種屌絲的思路,所以才不能跟土豪成為朋友。如果不把石油射的希臘人滿頭滿臉都是,怎麼能彰顯土豪的高大上?於是波斯這艘本來可以大有作為的鐵船就開始朝著希臘人一邊噴油一邊噴火,這麼做的結果當然是把自己給炸了,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不過白富美阿爾忒彌西亞對此也只是輕描淡寫的呵呵了一下而已,因為她還有別的殺手鐧——人體炸彈。特米斯托克利所在的希臘軍旗艦被炸的粉碎,傷亡慘重。他的好友Scyllias也因身中數箭而死。

特米斯托克利僥倖逃得一死,但剩下的士兵鬥志都已喪失殆盡。與此同時,另一個噩耗傳來:列奧尼達與300勇士在溫泉關全部戰死,薛西斯率領的陸上部隊馬上便可長驅直入,攻下希臘全境。然而這卻讓本已灰心喪志的特米斯托克利看到了轉機,他相信將列奧尼達與300勇士的事蹟遍傳諸邦後,必能激起所有希臘人的鬥志,促使各城邦真正聯合起來。於是他決定再次造訪斯巴達。

在此之前,特米斯托克利先回到了雅典議會去處置來通風報信的叛徒臘奸(希臘內奸),並從他手裡取回了列奧尼達生前使用的武器,一把削鐵如泥的雙[嗶]人菜刀。

再次來到斯巴達,特米斯托克利仍然沒有收到任何熱情的接待。王后正在遭受喪夫之痛,她認為斯巴達對整個希臘已經是仁至義盡了,表示自己還要忙兒子的教育問題(其實不是的),無暇理會特米斯托克利關於聯合艦隊的提議。後者對此表示理解,並承諾會給列奧尼達報仇,然後留下了雙[嗶]人菜刀就走了。

特米斯托克利給剩下的士兵們發表了一番關於民主和自由的演說,士兵們都被他的口才所折服,掌聲經久不息。於是他們的小宇宙又重新燃燒起來了。

最後的決戰,特米斯托克利自己也坦承,他沒有任何戰術與計謀,最後一場就全靠開掛了。於是他騎上一匹馬年限量版的會扎猛子的神馬(不過造型比狄仁傑那一匹要低調的多),大瞬移到敵方旗艦上,發動古裝片裡主角的最強特技——嘲諷敵軍統帥使其在人數、裝備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揚短避長、強制進入單挑模式。最終,特米斯托克利利用屬性相剋原理,把自身的「民主」屬性對對方「專制」屬性的克制充分發揮出來,攻擊防禦敏捷智商胸圍都得到加成,順利擊殺敵方主將,使敵軍全部陷入混亂狀態。

這時候,表面上看是秉持著有債必償的原則,實際上是為了來撈油水搶錢搶經驗的斯巴達王后也率領著不知道從哪弄來的龐大艦隊過來幫忙了(斯巴達人並不重視海軍的發展,這些突然冒出來的大船一定是王后管她的土豪老爹借錢買的)。

電影在雅典人和斯巴達人你不讓我我也不讓你的瘋狂搶怪中落下了帷幕。

-----------------------------------------------------------------------------------------------
關於本片的片名,其實也不完全是要抱上一部的大腿。我沒有看過原漫畫,不知道是不是作為系列作品都沿用了「300」這個名字,但就本片的內容來看,以此為題也不算突兀。上一部的「300」指的是斯巴達300勇士,而這一次指的應該是特米斯托克利動員的300艘戰船。在真實歷史上,希臘投入的戰船數量差不多就是這個數字。

本片的動作場面較上一部有了全面的強化,動作戲份更密集,規模更大,場面更壯觀,還用上了最能增強古裝片史詩感的海戰元素。當然,這種強化的最突出表現還是在於本片的暴力血腥程度的大幅提高。從這一點上說,本片的拍攝思路倒是有一點類似於去年的《特攻聯盟2》。

與升級了的戰爭場面形成對比的是,劇情在這部影片當中彷彿成了一個遭人嫌棄的東西。導演似乎覺得有這麼牛逼的動作戲了,幹嘛還要把劇情放進去添亂呢。可能後來導演還是經不住身邊那些思路比較傳統的人的勸說,最終還是妥協了,那就隨便往裡面扔點劇情吧。反正把那點歷史兌一兌水,抻成一部電影的長度,然後作為我們這些酷炫動作場面的容器就夠了。

前作是由漫畫改編的,本片據說也是如此。即便不是,看到編劇一欄里有法蘭克米勒的大名,也不難想到本片的故事會帶有強烈的漫畫色彩。本片的主要故事框架應該是來自第二次波希戰爭中的關鍵戰役「薩拉米灣海戰」。這場戰役完全扭轉了希臘和波斯的實力對比,重要性不亞於在它十年前的馬拉松戰役。歷史上的這場戰役要描述的話其實也就是一集電視劇的長度——實際上本片當中四場交鋒的前兩場就已經把歷史上特米斯托克利使用的戰術都交代完了。這一部份可以說是全片最精彩的。包括我在內的觀眾在看完這兩段後,對影片的期待值應該是達到了頂峰了。接下來的激情戲也算是一個看點。而波斯軍的反擊就比較扯淡了。

第三次交鋒完全是為了趁機黑一黑伊朗——石油多的用不完,人體炸彈什麼的,要不要這麼明顯。第一部誕生於2007年,當時正是小布希臨近任期結束,一貫喜歡在中東搞事的他更是卯足了勁調戲伊朗,好把大家注意力都轉移過去,盡力掩蓋一下就快蓋不住了的經濟危機。當時誕生那麼一部電影還算是應景,雖然此後好萊塢電影還是時不時的調戲一下伊朗(比如12年的Argo),但時隔這麼多年又拍續集,話題性跟當年肯定沒法比,這個真的是炒冷飯了。

至於最後一場決戰,給人的感覺就跟前面那場激情戲一樣,事兒到了一半又中斷了,應該英姿勃發的東西在關鍵時刻萎了。導演就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放棄治療狀,最後決戰開始前就借主角之口表達,我已經沒什麼花樣了啊,你們也別抱太大希望,就配合一下湊合著把最後這點兒看完了就行。本片的收尾部份給人帶來的倉促和不適感近期我也只在《飢餓遊戲2》那裡體驗過。不過人家那是為了拍續集,本片就不知道圖什麼了。有什麼話不能好好說呢。

本片其實說到底就是部美國主旋律。不過同樣是表達對自由的渴望,本片卻沒能像《勇敢的心》那樣震撼人心。對民主、自由這些概念的使用,都是簡單的通過主角的講話,說教一樣的帶出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感染力。影片的一些細節試圖通過展現波斯人的殘暴和不擇手段來形成反襯,比如對於船夫的折磨、人體炸彈的使用等。但由於本片對所謂民主國家的展示僅僅是通過戰士這一類人群,所以所謂民主之美到最後呈現出來的似乎也就只剩下令人垂涎欲滴的男性肉體了。而影片的全部舞台就是海戰的戰場,所謂正邪雙方除了交戰也基本上沒有什麼別的側面來展示他們的特色。這麼一來,導演刻意營造的波斯人的殘暴形象,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為戰爭本來就是殘酷的,對哪一邊來說多一點少一點其實也看不出什麼區別。

其實我倒覺得本片如果把關注點放在單純的反對「戰爭」這件事上,表達效果也許會好一些(很多人不看好的《赤壁》,我個人倒是認為它對主題的反映很到位,起碼比本片有感染力)。對戰爭的厭惡是大部份人的共同心理,這個主題對於全世界觀眾來說,都很接地氣。本來只是兩個不同制度的古代國家的對抗,非要摻一些意識形態的東西進去,一定要在二者之間分出個高下,挺沒意思的。

事實上希臘的勝利,恰恰是因為有了特米斯托克利這樣的實力派人物,而他也因為本次戰役表現的過份搶眼而受到雅典貴族的忌憚,被通過「民主」的方式給陶片放逐了。後來客居異鄉的他,不願意與自己的祖國為敵,終於選擇了自殺。這樣一個有能力又忠誠的人,終於還是成了「民主」的犧牲品。西方的「英雄」這個概念最早就是來源於希臘神話。大家都羨慕美帝的強大,於是一廂情願的幫人家分析強大的原因,分析出的結果是因為民主(當然,按照我陰毛論的看法,這個『民主導致強大』的觀念完全是美帝故意給人們灌輸的,實際情況恐怕恰恰相反)。實際上人家可能就是單純的命好,那些「英雄」恰好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了他們這個國度,他們對這個國家的強大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一堆人在一起議事有時候起的作用反而是給英雄拖後腿,因為智慧很難疊加,而愚蠢更容易疊加,所以一堆臭皮匠湊到一起絕對頂不了個諸葛亮。

關於本片,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導演是故意把主題拍的這麼無味,從而起到一種反諷的作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他的手段就很高明了。其實這也不是沒可能,影片一上來不就有一段雅典議會裡議員們吵架時醜態百出的戲份嘛。

其實看完本片最大的感觸是,國內成天抱怨什麼審查嚴苛之類的,歸根結底電影好不好看關鍵就是「實力」。國產主旋律片如果能有本片這種大場面,主題再生硬觀眾也不覺得煩;國產古裝片如果能有本片這樣刺激的打鬥場面,劇情再弱智觀眾也不捨得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