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戀之罪--Guilty Of Romance

恋之罪/

6.8 / 5,894人    144分鐘 | 112分鐘 (international version)

導演: 園子溫
編劇: 園子溫
演員: 水野美紀 富樫真 神樂坂惠 深水元基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藏著掖著

2014-03-07 20:17:13

人物的兩重身份


電影語言超讚的!音樂用得特別棒,臨近結尾的那段打鼓尤其棒。一個遜色的場景要有戲,配段現代點的音樂就好了。好的配樂,旋律感都不能太強,但主題一定會很有特色,很明確。有時候音樂都成了音效,特別棒的就是電影裡大量用了那種空氣聲,這種效果把虛幻感體現得特別棒。別的片子也見有用的,沒見過用得這麼好、這麼多的。

下面談談人物問題。

本來要講三個人物:女警察、作家妻子和教授妓女。這個設定很有野心,想用三個女性角色講一段復調故事,三條線索互相呼應(看了刪減版後的猜想)。不過,原本可能是女一號的女警察,完全淪為了穿插時間的功能性人物,而後來成為主角的作家妻子又太被動,被教授妓女給搶了戲。以致於整個故事有點不知所云,被人指責是在講「性解放」「女性解放」之類的「老土話題」,雖然這麼說它不冤,不過真是不妨礙它是一個精彩的有個性有特色的電影。

影片裡最精彩的部份當然是作家妻子做了妓女,應詔的時候遇到自己老公的戲。戲劇規則裡的「發現」「反轉」什麼的這場戲裡全有了。於是我開始想很多類似的戲,得到一個總結:要有戲,人物必須有至少兩種身份。

就像名言「所有的電影都是身份問題」所說的,戲劇性的根源還在於人物,人物的戲劇性和魅力來自他的內心矛盾,內心矛盾的外在表現就是他的身份,身份的具體化就是他的人物關係。

為什麼要至少有兩種身份呢?因為這樣才能一正一反,才能有矛盾。一種身份必與另一種身份不共戴天,無法並存,這樣才會有戲——角色掙扎也好、鬧笑話也好、崩潰也好,全都是來源於這兩種身份的不能調和。

好的身份設定,一個戲就成功了一半,好的身份設定,賦予了一個戲進行下去的源頭動力,一個不斷增壓的,獲得加速度的可能性。

比如《第十二夜》,兩種身份:一種身份是男人,一種身份是女人。主人公以兩種身份存在,真實的女人身份愛上了王子,外表的男人身份卻只能為王子當一個信使。矛盾的最終解決是兩種身份的對決,戲也在這裡結束。

比如《戀之罪》里,兩種身份:一種身份是作家妻子、賢妻良母;一種身份是妓女。這兩種身份無法彌合,所以作家妻子最後註定要成為影片的主角,其他兩個角色都沒有這種所謂「張力」,他們沒有那麼強烈地為身份問題所擾。

戲,就是人物,就是人物的兩種身份不斷彌合、不斷鬥爭的過程,兩種身份之間越懸殊、力量越相當,戲就越好看,人物就越有魅力。人類對這種分裂的喜好,也許是人類的本能決定的。

我們可以隨便找來一個片子往上套,比如《教父》,就是一個人不得不接受自己身份的過程:他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心裡想當好人,一個是家裡對他的要求是要他當壞人,可是他因為自己是好人,愛自己的父親和家庭,不得不為了家當壞人。麥剋剋里昂讓觀眾認同,是因為他不是為了錢等貪婪的理由當黑幫老大,他是為了家人,他的出發點是什麼?是愛。

所以這個戲好,麥剋剋里昂不斷掙扎,最後妥協,然後從被動人物變成主動人物,成了主角。而老教父馬龍•白蘭度呢,只能躺在病床上,淪為配角。

其實在想兩個,都可以發現這個規律是普適的。

然後再進一步,到底是什麼矛盾,什麼樣的兩種角色?構思時候的思路可以是什麼樣的?

我想了兩天想明白,就是一個人的社會身份跟他的內心真實身份的「不平衡性」,故事的過程基本上是內心真實身份被喚醒,追求統一,最後戰勝/敗給社會身份的一個過程。

比如《雷雨》,周蘩漪和周萍這對人物關係,周蘩漪有兩種身份:周萍的後母、周萍的情人。這是整個戲裡最有噱頭、最糾結的人物關係,在真實身份揭露的時刻,整個戲呈現了令人驚嘆的反轉!堪稱經典。而周蘩漪也當之無愧地成為整部戲的絕對主角。

再比如《教父》,之所以那麼沉重,就是因為麥剋剋里昂的內心身份最後敗給社會身份。所謂一個人的社會身份,可能是職業、也有可能是他在社會關係中的位置、在家庭關係中的位置、他的社會性別角色等等。

而他的另一重身份,則必須是真實的,代表了他內心最真實地訴求,也代表了劇作者的態度和觀念。

戲劇式結構有四大要素:人物、目標、障礙、行動。我覺得在四大要素之外,設計好人物的話,故事就會好編多了。在外部事件——麥剋剋里昂殺家族對手、蝙蝠俠殺小丑、妓女去賣淫、周萍要出走——之下,更重要的線索是人物的這兩重身份,並且這種身份碰撞時刻最好與大的外部事件反轉、因果聯繫等一塊兒到來。

哇哦,最簡潔的理論就是最好的理論,雖然可能不是我第一個發現的,但看完《戀之罪》,我忽然體會到了:時時刻刻記者人物的兩重身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