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的意外爸爸--Like Father, Like Son

如父如子/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我的意外爸爸(台)

7.8 / 16,357人    121分鐘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演員: 福山雅治 尾野真千子 真木陽子 風吹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日不落洋

2014-03-08 12:01:19

東亞教育文化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第一次在美國的獨立電影院看上一部在我心目中典型的日本長鏡頭派(相對於美國商業片來說)的電影,很是舒服。不知在場的那些美國觀眾是如何感受,作為從小在東亞文化環境下成長的我,對這樣的日式電影頗感親切。雖然故事不至於打動我到流淚,但其中的東亞家庭文化足以讓我在觀影時思緒聯翩,不斷感嘆何為正確的教育與成長——這個永無止境探討的話題在某個程度上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範疇。

Keita的父親不僅僅代表的是日本的某種家庭式長輩,而恰恰映射的是整個東亞文化背景(也許還包括印度)。這種教育模式的結果往往是不健康的,或者至少是鮮有成功案例的。拿郁的親身體驗告訴我,他在鹽湖城交響樂隊認識的提琴演奏者們個個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然而他們的琴技卻比國內科班出生的學院派提琴手都好。無獨有偶,在學術領域,即使我們中國人的數學再好,真正充滿著創意數學腦袋的人物還是主要存在於西方社會。對他們來說,學習的起源在於自身的興趣與動力,並非壓迫。

我們的成長環境總是在父輩們的指揮下選擇讀中專還是高中,讀藝術還是商科,而大多的選擇都只衝著一點——好找工作。然而,這樣的一種代與代之間的過程在個體上傷害了孩子天生的隱形的翅膀,在整體上破壞了社會的行業結構。於是,現實數據就是,美國第一第二擋的大學也就150多,而中國僅僅第一類本科就有211所學校。國內培養的所謂的「大學生」整體人數與崗位需求根本是不成比例的。即使如此,往外跑的國人們還是衝著某所學校的名聲、排名、學位等因素。這種思想貫穿了我們的整個人生,於是到了就業階段就開始考慮簽證、綠卡、城市級別等等等等……而我們卻萬萬沒有想到,這樣的一種過程最終帶來的人生哲理只能是成為人下人。因為,從某個程度上來說,只有真正有自己興趣愛好與夢想的人,才真正主導掌控著這個世界的主流;那些為了追求名利的人其實永遠只能存活在苟延殘喘的壓力節奏下。

成長的環境真的是太重要了。雖然Ryusei不會彈琴、不敢自己一個人洗澡,看似什麼都不會,但他的童年恰恰是最天真的。他知道怎麼放風箏,知道蜘蛛人是不是真的蜘蛛,長大後也許還會修理出故障的家用電器設備等。Keita的養父卻忽略了這些做人最基本的點。熟不知,一個孩子成年後是否不合群,是否在乎物質與金錢,是否懂得如何去溝通,是否在該初戀的時候有過戀愛經歷,是否知道怎樣去面對生活困境,是否會自主地過柴米油鹽醬醋的生活……這些太多太多的細節都取決於父母從小的教育。內向的孩子未必是因為他/她本來就內向,而拜金主義的人在人之初的時候也不知道什麼是金錢與物質。所有的果都取決於最初的因,而那個栽下因的人恰恰是為人父母的每一代人……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判所謂的對與錯,但我相信螢幕前的觀眾們會傾向於選擇喜歡Ryusei的成長環境。

電影在平淡的敘事中忽然來了個官司的轉折,讓我們從那個護士身上看到了人性的醜陋(我覺得這也是東亞文化之一)。然而,電影在接近尾聲時很好地處理了Keita養父的人性轉折,在一個長鏡頭的兩家大團聚的平靜的黃昏中結束了故事。一直都很欣賞大多美國觀眾的一個習慣:在電影結束後繼續坐到字幕放映完畢!在我看來這是出於對影片工作人員的一種尊重。默默地看完整段字幕排版,我好奇地想著,我會在教育下一代中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呢?我其實很喜歡Ryusei養父的觀念,這也是我開始喜歡上美國的起源,這才是真正的family centric、真正的簡單幸福的生活嘛!(「Oh My Go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