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殺達令--Kill Your Darlings

杀死汝爱/爱杀达令(台)/杀掉汝爱

6.5 / 31,330人    104分鐘

導演: 約翰克羅基達斯
編劇: 奥斯汀邦恩 約翰克羅基達斯
演員: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丹恩迪漢 麥可‧C‧霍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解夏。

2014-03-15 06:29:28

從《殺死汝愛》到《在路上》--命運之圈,從未改變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The libertine circle has come to the end.
Kill your darling.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

    即使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垮掉的一代」們和他們的風流故事,詩書才情,依然永不過時,繞在一代又一代文青和偽文青的舌尖,被一遍又一遍嘴過去嚼過來。
  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抽絲剝繭談事實,大概就是一個痴迷少年為少年摒棄一切的大叔被少年幹掉,少年的新機油幫他收拾殘局的事。荒誕的是由於大叔的同性戀身份,少年不久便得以脫身,而新機油們,一個被未婚妻解救又拋棄未婚妻走上《在路上》的日子,一個一生痴迷於毒品與墮落,他們合寫了一本書,非常隱(zhi)晦(bai)的寫了少年和大叔的故事。而另外一位與少年有著糾葛的基友,更是將第一本享譽世界的詩集,獻給了少年。
  繆斯一樣的卡爾,自己不寫詩,卻影響了一代詩人,在傳奇一般的哥大,與幾位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有了命運的際會。故事太玄妙,真相雖不可考,卻有諸多細節牽出點滴事實,更添了遐想的餘地。我們當然都覺得大衛的為之輾轉不是一廂情願,可是那一晚究竟發生了什麼,誰也不知道。個中真相由於其撲朔迷離,牽涉者又多在歷史上文壇上意義非凡,對此事的揣度、想像、推理,從來就沒斷過,《殺死汝愛》只是其中之一。電影中的解釋是艾倫摻雜了自身感情的臆斷,現實中那本《而河馬被煮死在水槽里》也未可知是事實,無論從不願接受還是並非事實的角度,卡爾都沒有承認過。奪去大衛生命的卡爾最終以編輯的身份安度一生,結婚生子,就這個事實來看,這樁命案的結局對就此消弭於人世的大衛多少是有些不公的,這份不公,給這故事更添了幾分唏噓與好奇。
   
     There are always be someone in your life ,like Carl,inspired you ,but unfortunately,not just you.
    舊任綠魔演過金斯堡,新任綠魔來演卡爾,倘若這倆在同一部里出現,簡直是世上最好的搭配了;不過可惜不是。雖然《嚎叫》是一部結構奇怪的作品,但是詹姆斯弗蘭科骨子裡面瘋癲文青的特質和鼎盛時期的容顏外加男神AT帶著黑邊眼鏡陪演基友,使得整部電影感覺怪異得理所應當分外順眼,以致於長期以來金斯堡的形像在我心裡幾乎和弗蘭蘭就是重合的。所以即使丹尼爾換了眼鏡改了口音弱(gay)氣森森,也依舊有淡淡的違和感。當然,弗蘭蘭如今在瘋癲而非文青的路上越走越遠,時而化作開黃腔的歐吉桑,時而蓄其鬍子偽裝硬漢形象,即便丹尼爾不是最合適的人選,也很難想像弗蘭蘭再演金斯堡了--多少年過去,大家都不一樣了。況且,對於丹尼爾來說,同一個經典角色演了八部十年,想改變是真的太不容易了。脫不是重點,演gay也不是必要,不再哈利波特,才是真的。這一點上,他是成功的。可惜戴恩演繹的卡爾光芒太盛,以致於丹尼爾的用力也顯得黯淡了,如此面容清麗,狂狷邪魅的少年,時而清醒聰慧,時而癲狂無助;在他身上有著一種神秘而不可測的氣質,帶著一種病態的美,捉摸不透卻很想將其握在手中。再等《超凡蜘蛛人2》這種商業大片上映,想必新一代男神指日可待了(可惜男神已經和高中的女友結婚了,但願好萊塢的浮躁不要改變他,祝福百年好合。)
     夜深忽夢少年時,多少舊事變新愁。《殺死汝愛》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成功的還原了垮掉的一代裡的精氣神,每個人的癲狂、迷茫和神經質,放蕩不羈和沒有原則。在電影的敘事邏輯中,艾倫的線是貫穿始終的,故事由他入學開始,到他退學為止。在哥大的校園裡,艾倫遇見了卡爾,印證了「遇見一個人生命全改變」,終於一個由於家庭原因只是偶爾春花秋月犯神經的小文青進化成為了反叛傳統的大詩人,最終成為「垮掉的一代」冉冉升起的新星。與其說卡爾是繆斯,不如說卡爾真乃調教達人。雖然艾倫是講述者,但是無論從角色的複雜度還是迷人程度上來說,卡爾才是真主角。最後東窗事發後,艾倫說了這樣一段話【Somethings ,once you in love with them,they become yours forever.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they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they become part of you.】有些改變是無法轉圜的,有些人出現了,那痕跡就抹不掉了。無論是卡爾,還是別的什麼。所以悲劇是註定了的,大衛的執著與卡爾的魅力一樣,都是刻在性格裡的東西,這一切都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命運這東西就是一個圈,一旦起始,總會回到原點,這一生都不過是在重複,把這圈子,畫上一遍又一遍。Never come to the end.其實對於卡爾自己來說,自己是那麼【無辜】
     電影一直試圖告訴我們,一群男人,一群文藝的,神經兮兮的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情慾爭鬥,一點都不會比一群女人差--甚至不像一群女人的鬥爭總是圍繞一個或幾個異性一樣--他們不需要女人的介入,就可以自己演繹的花樣翻新,帶上點血腥和暴力的色彩,讓一段風流情事,最終成為文壇傳奇。
    
    現實當中,艾倫瘋瘋癲癲的老媽臨終前給艾倫留了一段話,這段話與艾倫的詩一樣,被廣大文青奉為圭臬。【艾倫,結婚吧,拿著鑰匙不要再吸毒了。鑰匙在窗台上,鑰匙在窗台的陽光里。】可惜艾倫沒有聽話。他又怎麼會聽話。他是艾倫金斯堡啊。
    人生多徬徨,誰又比誰更墮落麼。我們言之「垮掉的一代」,不過是相對我們「垮掉」罷了,如今我們這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好好成家,好好活著,奉養父母,回報社會,每天讀書工作看電影,賺錢養家生孩子,想盡辦法讓自己的人生「積極向上充滿意義」,這樣就不「垮掉」了嗎。笑話。一說看透,一說看不透,都不過世間一念,五十步笑百步而已。高中的時候在自習課上看《在路上》,看到迪安在街角消失的背影,哭的不能自己,心裡感覺空空蕩蕩,彷彿自己也走在那條走不完的公路上,一路開到天涯海角。現在回想,覺得可笑,那個時候懂什麼呢,每天看著二尺見方的書桌,做著做不完的習題,身邊有三五好友,有點小愛好卻身無旁技,會為某個人在心下暗自糾結,不過就是這樣的人生。未見世面,倒願意暢想未來;未經殘酷,卻總為賦新詞強說愁;彼時對《在路上》的迷戀,大概就出於這樣的原因吧。但是除了這個之外呢,總有些什麼東西,讓活在平凡生活里懵懵懂懂的我們,和經歷文學浪潮社會變革的「垮掉一代」有了共鳴。
      有些時候我們願意做一些事,知道它是錯的,或者說,知道它在大多數人眼裡是錯的,但是還是想做下去,也不是為了和誰不一樣,也沒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只是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讓自己感覺有一點存在感,就那一點點存在感,值得我們活下去。世界那麼大,我們那麼小,他們的毒品、性愛、在路上,我們的努力、奮鬥、看未來,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證明,也是尋找,尋找讓自己心安理得停下來的東西,有些人找不到了,就一直走下去,有些人以為自己找到了,就停在那裡。早前看過一段話,【陽光和生命相比,當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關鍵時刻,陽光顯得那樣不可缺少,無法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換取也心甘情願。】在路上之於我們,便是為獲得陽光。雖然更多時候是陰雨綿綿,但是我們依然願意去尋找。那一刻的暖,足以抵擋路上的全部寒。更或許,我們尋找的,就是尋找本身。所以看起來違背了常理、道德,頹廢、墮落、棄絕社會、家庭的」垮掉的一代」們,卻數十年如一日的獲得和抨擊一樣甚至更甚的追捧--我們為何不安份,是窮其一生都難以解答的問題。但是這也沒什麼,就讓我們用不一樣的方式,去詮釋一樣不安份的靈魂。
  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里,引用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來解釋為什麼讀經典。【蘇格拉底臨刑前,在練習一支樂曲。有人問他,都要死了,做這些有什麼意義呢。蘇格拉底答道,至少在死之前,我學會了這曲子。】其實這故事同樣可以解釋我們和他們為什麼沉迷於那些【無意義】的事情,因為人生,本來就不需要那麼多意義--我熱愛這一刻的自己,最重要。
  《殺死汝愛》是黑色的。但是垮掉的一代,卻是從黑暗和墮落里活出光的一代人。這個圈,還是轉回來了,形式變了,質地猶在。真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