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本命年--Ben ming nian

本命年/BlackSnow

7.2 / 557人    107分鐘

導演: 謝飛
編劇: 劉恒
演員: 姜文 程琳 嶽紅 蔡鴻翔 孟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北埠走卒

2014-03-18 08:48:54

俯仰一世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不是一篇影評,而更像一份訪(hui)談(yi)筆(ji)錄(yao)。
      去年夏天,我參加了百老匯電影中心主辦的「重探中國新電影」活動。《本命年》放映後,謝飛導演參與現場交流。由於不熟悉新手機的錄音功能,且眼看報警電量低,捨不得花一分鐘更換備用電池,結果自動關機,前面三十幾分鐘內容沒有自動保存悉數丟失,試過各種文件恢復皆徒勞。詢問官方部落格,被告知沒有留存任何影音資料(可能是不成文的約定吧,即使有也只作內部資料使用,所以過程才比較放得開)。鑒於此,本來打算個人收藏和小範圍傳閱的內容,以文字形式整理出現在這裡。除了完成留檔,其實我非常想拿出來與大家共享。不見得多珍貴,但保證有趣,會令頭次聽說的人好奇,好奇的人主動去看,看過它且心存好感的人愛不釋手。我是法盲和情障,如果存在版權名譽權等問題,或者違背一般的or導演本人的意願,請內行/知情者指正,我會及時處理並儘可能消除影響。
      就算我常常標榜自己的記性,就算我當時非常仔細地作了短期記憶,過後一兩個月仍然保持在意識清醒、反覆自我強化的巔峰狀態,可惜我身患晚期拖延症,眼下已經過去八個多月,沒有一個字的筆記摘要。我的遺忘曲線類似下樓梯,與艾賓浩斯先生殊途同歸。由於能複述的原話不多,引用時加引號特別註明。第三人稱陳述為主,同時為做到客觀表達,減少場外因素干擾,我會努力克制議論的衝動(多少帶出來一點,見諒)。觀點和體會都排在最後。
      「沒關係,能記住的都是精華」。別廢話了……(不定期更新)

      一、為什麼拍《本命年》

      謝導敞開聊,從出身談起。他出生在延安時期的延安【1】,長在春風裡,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愛國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獻青春獻終身獻子孫,反帝反修反右,非此即彼,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集體主義盛行下所有人都一個樣,根本容不得獨立思考。建國初的幾十年里,電影大多是主旋律偉光正高大全真善美,或者歷史、革命戰爭題材,形式單一,與當下脫節。改革開放打破了這種封閉僵化的局面,各種新事物鋪天蓋地地湧現,令人目不暇接。老影人重新煥發生機,「第五代」也拿出《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等作品,不斷嘗試突破。電影界內部對未來的方向進行了大量討論。在拍攝《本命年》之前,他去美國做了一年訪問學者,觸動很大。
      那時候還屬於計劃經濟模式,拍電影按指標。回國後上級說「謝飛你剛交流回來,用學到的新技術新經驗拍一部吧」。他想,能不能藉此機會將鏡頭對準平民百姓,反映一些社會現象,刻畫一點情感心理的東西?想起近期讀過的小說《黑的雪》,「李慧泉」這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留下的印象很深。他感覺一幀幀畫面呼之欲出,於是在此基礎上打了份報告。雖然當時的思想政治空氣有所解放,仍有不少人知道了十分不解,問他「這是個地痞無賴的故事啊。你是學院的老師,怎麼能把它拍成電影呢?」【2】。他就耐心地解釋,藝術創作源於現實,既要弘揚積極向上的,又要正視消極灰暗的。拍它並不是有意傳播負面典型,發洩壓抑情緒,而是通過觀察記錄所謂邊緣人的日常生活細節,去掉妖魔化成份把他們擺在普通人的位置上,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關注常常被忽略、遺忘的群體,追問發生不幸的原因。有種觀點是《本命年》的寫實風格在「第六代」那裡得到傳承和光大。隨後張元的《東宮西宮》、王小帥的《冬春的日子》等等,內容、氣質上確實非常相像,但他認為影片所要表達的主旨,或許導演各有各的側重。

      二、劇本和編劇

      外表冷漠、內心善良、為人義氣、行事莽撞的「李慧泉」,集複雜多樣的特徵於一身,充滿了矛盾和不確定性,恰好滿足謝導的創作意圖,遂一拍即合。他要進一步商討改編,同時也想會一會這位能把倒爺歌女混混大媽各色人等寫得活靈活現的作家,究竟何許人也。見了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劉恆是那種標準的「筆桿子」,溫文爾雅,稍微有點藝術家式不修邊幅。當然,他在北京土生土長,朋友圈廣,聚會飯轍交際都是素材淶源。聽來的散聞軼事經他妙手一點,便成了朗朗上口的傳奇。【3】爾後提到「性暗示」,謝導又拐回來替劉恆打廣告,利用普通人的獵奇心理向我們推薦他的其它作品。他說劉恆筆下的性描寫密集,想像力豐富,常常插入超現實的場景。他還當場信手「示範」了「不算露骨」的一段,在座忍俊不禁。【4】但還是那句話,不熟悉劉恆的人根本無法把他和「葷段子寫手」聯繫在一起,他們夫妻倆的日子平平淡淡。【5】謝導猜測是年輕時趕上文革,又在部隊呆了很久,憋得太厲害,造成他用文字排遣空虛的習慣。總之,他口中的劉恆是個有趣的人。

      三、角色和演員

      實際上原作中的「李慧泉」其貌不揚,好像還有些缺陷(羅圈腿?),因而懷有強烈的自卑感。劉恆為了增大反差故意貶低主人公的天然屬性,不過在電影選角時放棄了。姜文的形象肯定屬於偉岸的一類,謝導「因地制宜」,專門設計了幾場戲,使他在憨直個性、末路草莽的塑造方面走得更遠。那時《紅高粱》摘得金熊不滿一年,姜文在國際影壇已闖出名氣,國內正炙手可熱。他雖然年輕,卻飾演過皇帝、農民、政治犯等不同類型的角色,且多歷經滄桑磨難,體現出不俗的駕馭能力。【6】「趙雅秋」是電影裡加的,可以說為姜文量身訂製,邀請歌手程琳加盟。當時程也二十出頭,人氣絕不遜於姜。她是大陸最早的流行音樂人,創下很多「第一」。如果我們不熟悉,謝導說沒關係,侯德健都知道吧,他們那時已經同居,拍完電影兩人攜手出國遊歷去了【7】。從咖啡館小歌手到成名歌星,程琳輕車熟路完全能夠勝任。
      關於演員謝導談得比較少,我實在忍不住囉嗦幾句。配角甚至路人甲都可圈可點入木三分,包括「社會閒雜系」的倒爺(蔡鴻翔飾)、混混(梁天飾)【8】、發小兼罪犯(劉小寧飾),「街坊系」的片警(劉斌飾)、大媽(孟瑾飾)、發小兼初戀(岳紅飾),以及「路人系」的學生(李楠飾)和咖啡館經理(李耕飾)。自然表露不用刻意去演,三兩筆便勾勒出醇正地道的八十年代中後期北京市民階層的精神風貌和生活圖景,後世觀之回味無窮。

      四、拍攝過程、技巧及劇情解析

      上上下下做工作,同意批覆下來,資金到位,抽調北影青年製片廠的精幹力量建立劇組,其中不少人後來成了「第五代」電影製作的中堅。如果直接沿用小說名《黑的雪》,顯得太晦澀【9】。故事發生在「泉子」的本命年,民間有「本命年,犯太歲」之說,為增強宿命輪迴的意味,電影正式定名《本命年》。謝導問姜文「你覺得你像二十四歲嗎?」。姜文不好意思地撓撓頭,機智地反問「您覺得呢?」。萬事俱備差外景地【10】。他詳細介紹了兩處:一處是「趙雅秋」唱歌的咖啡館,一處是「李慧泉」的個體服裝攤位。當時即使在北京,面向本國居民的「小資情調」濃厚的休閒娛樂場所也極其罕見,好容易發現海淀劇院配樓有一家,迅速聯繫落實。攤位他親自去東大橋小商品市場踩過數次點,幾區幾號,佔地朝向,周邊環境,一口報出不帶含糊【11】。
      一九八九年二月開拍一直到夏天,共歷時三四個月。那一年很特殊,謝導也不避諱,聊起學潮,滿座愀然。四五月份廣場上到處是集會絕食的人,劇組全員擠出兩天的補助(每人每天兩元),買成飲料運到現場。他們打出了《本命年》攝製組慰問XXXX的橫幅,後來在國外出版的某刊物上清晰可辨。事發前夜,一行人正在街邊拍攝,遠處隆隆作響,眼看「水箱」開過來,姜文還迎上去問「你們幹嘛呢?」。第二天知道出了事,所有工作暫停,好在主要段落都已經拍罷。不久後程琳出國了,個別部份趁她中途回國補拍,年底殺青。報名入圍第二年的柏林電影節,得了銀熊獎。然後國內公映。他特別闢謠:刑滿釋放的主人公洗心革面做起生意,衣食無憂但情感上遇到的種種挫折使他心灰意冷,漆黑的夜裡漫無目的遊蕩中遭劫被害,全片凝重的基調與當時政治氣氛空前緊張並無關聯寓意。首先,公映日期是一九九零年四月十四日,而製作工作基本在一九八九年上半年完成,原著就更早了,不存在「含沙射影」一說。其次,他所追求的寫實主義,既不隱瞞也不誇張,對於變革時期資本侵蝕傳統價值觀、情與法的關係、性解放等帶來的一系列社會現象,當然其中受譴責的居多,從電影美學要求出發儘量做到忠實地展現,把思考和評判的任務留給觀眾。
      一位哥們兒的提問聽上去挺專業【12】,大意是「開頭的跟拍長鏡頭,中間幾次隱蔽閃回等新穎的技法,是否為了有別於傳統國產電影而為?」。謝導的回答大意是它們確實在早先的國產電影中幾乎沒有,不過西方電影中已經很嫻熟了。使用的關鍵是恰當。順帶舉出《有話好好說》裡李保田尋訪姜文的橋段,手持攝影,「第四代」和「第五代」的比較,好像還有片中的逆光、疊印、拍攝的艱難等等,記不清了。倒數第三個問題:「姜文躺在船上的超低機位鏡頭的含義是?」謝導解釋那一段「李慧泉」和「方叉子」就自首發生爭執,李氣得摔門而出,半路猶豫了一下沒有舉報,索性跑到公園裡的船上隨波逐流。整場戲就是體現一個人心裡矛盾,沒有辦法排解的樣子。由於空間有限,拍近景時只有姜文和攝影師肖風兩個人在船上,所以肖風完全說了算【13】。謝導笑著說自己在場肯定不會這樣構圖。他堅持無論何種角度入手,一部作品應當保持統一的風格。接著繼續強調成長經歷對人的影響,「輕拍」了「極端」的「第五代」,用「溫和」形容自己所處的「第四代」【14】。
      倒數第二個問題有關火車的音效。為了突出時代和地域特徵,快速搭建人物和故事的背景,謝導收集了大量環境音效【15】,在第一場「李慧泉」回家的戲中頻繁穿插,配合鏡頭運用,大致鋪陳了主人公所處社區的生存狀態。細心的觀眾會注意,火車的聲音往往在夜深入靜,「李慧泉」吹燈拔蠟後響起。此時螢幕上平房內四處游移,已無情節可言,然而遲遲不轉場,莫非另有深意?沒錯,謝導承認主人公有手淫習慣。夾雜著傳來遠處的噪音,一方面渲染出輾轉、焦躁的情緒,同時使近景中嘎吱嘎吱、呼嚕呼嚕變得窸窸窣窣,更加含混不清,起到了欲蓋彌彰的效果。排戲的時候他對姜文說「你睡覺不要太老實,多翻翻身,弄出點兒動靜來」,姜文還撲棱著小豆眼兒問他什麼意思。他怕這麼拍太含蓄大家看不懂,特意讓泳裝封面的雜誌多次在顯眼位置閃現。柏林電影節新聞發佈會上第一個問題就提到「如此尺度會不會受批判」,他假裝無辜繞開【16】。
      最後被問及主人公的父親,謝導坦言沒有考慮到那麼多。原作中 「李慧泉」的孤兒身世、「瀟灑」過往曲筆著墨,反映在心理活動中,養父母、管教等許多枝蔓在改編時都因篇幅有限或主題偏離而被刪掉了。他感慨電影容量之狹小,能集中精力把簡單拍清楚實屬不易【17】,可惜很多學生三不透。例如小媳婦扛旗的某地方史詩劇。

      五、其它

      結束前主持人大概客套了一句「希望更多人走近並欣賞像《本命年》一樣優秀的國產電影」,老先生平靜有力地跟上「我的電影不是拍給大多數人看的,看的人多也不會是我的電影」。
      放映過程中謝飛導演坐在第一排。剛站起來有點老態龍鐘,講幾句話活動開了。整齊的頭髮,溫潤的嗓音,從容的節奏,得體的舉止,教授風度、學者氣質「畢露」。中途他用「娓娓道來」的語調和觀點談論政治、審查、性、代際等問題時,我誠然有些不屑,腦海中反覆跳動著「犬儒」【18】一詞。現在想來,我對術語的誤解也許大大超過了人格。他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匆匆離場,早上加班空隙趕製的藝術照加全海報組圖彩色列印版躺在我的背包里。
      初春,金雞百花,我有幸第一次黑暗中「受洗」。短短三個多月後,同一部影片,品嚐第一次「現場直擊」。當年抱著電腦看它的我沒「泉子」大呢。而今不是賣老哇,欲說還休!欲說還休!我對它的摯愛,它予我的啟發,想必會在未來某些風馬牛不相及的時候,傾情綻放。

註釋:
【1】其父謝覺哉,「延安五老」之一,「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建國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家庭背景特殊值得玩味。另外謝飛出生時,謝覺哉已經五十八歲了,其母王定國二十九歲,今天仍然健在(一百零一歲)。
【2】還是文藝工作者眼界開闊胸襟寬廣,勇於接受新事物。
【3】劉恆的獨立影視編劇作品包括《菊豆》、《四十不惑》、《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少年天子》、《張思德》、《雲水謠》、《集結號》等,圈內與蘆葦、李檣、鄒靜之齊名。從謝導的敘述中不難發現,他們因劇作而結識,言語投機,私下裡已經是朋友了。
【4】只要知道他是《菊豆》的作者就足夠了。不過第一次見到白髮蒼蒼的老人家在公共場合氣定神閒地開著「年輕人的玩笑」,倒讓我瞠目結舌。後面涉及更多敏感話題,我也慢慢適應並理解。其實秉持就事論事的態度,沒有什麼不可以談。是日常缺乏寬鬆包容的語境,才馴化出形形色色的禁忌對嗎?我真為自己的少見多怪而慚愧,由是嘆服謝導的先進觀念。關於這一面之緣的感想最後總結。
【5】大叔蠻猥瑣的,不信你搜。
【6】對於姜文,謝導獨具慧眼,又惜字如金。我想以姜的悟性,不需要謝過份調教。謝對本片表現的滿意程度似乎說明了兩人片場的默契。姜曾在一次電視訪談中表示與兩位「謝導」(謝晉和謝飛)的合作最為難忘。竊以為,「李慧泉」小勝「秦書田」,迄今為止姜文的演藝生涯未能實現超越。
【7】您能再八卦一點嗎?查了資料,出名要趁早,擱現在就是多才多藝的「小天后」。
【8】梁天后期錄音不在,用謝園頂上。《魯豫有約》上見識過謝的方言功夫,可梁的音質特殊難以模仿,配出來還是有點彆扭。
【9】英文片名Black Snow好懂,你感受一下。
【10】佈景技術跟不上或成本太高?
【11】作為一名考據癖,我對此類資訊頗感興趣。沒等提問全交待清楚了,激動之餘,不得不稱讚謝導的記憶力。仔細想想也未必是仰仗記憶力,那時的導演工作繁雜,需要考慮周詳,偏趕上這麼走心的一位,業務爛熟得連時光都不能洗刷過往的痕跡。哦,開頭火車道邊的棚戶區沒提,我本想問,又覺得沒水平太單薄。很多「群眾關心」的邊角花絮謝導主動揭底,弄得我絞盡腦汁編出個問題,誰知沒輪到已經結束了。
【12】我手上掌握最後三個問題(不含他的),前面的提問不止一個,他應該不是第一個,其它的記不住了。
【13】肖風畢業於北影78級攝影系,是《一個和八個》的攝影師之一,另一位是張藝謀。《一個和八個》的開創性快要被講爛了,請自行搜索。不排除姜文出餿主意的可能性。
【14】審美取向之爭,詞性的把握乃人之常情,並無惡意。「第五代」的聖經是戰後歐洲電影。他們推崇形式感,衝擊力。謝導口述了何群(北影78級美術系)評《香魂女》:「斯琴高娃殺掉丈夫和兒子就完美了!」。
【15】全部音效粗略統計如下(出場序,【】中為第一場):火車汽笛與輪軌撞擊-【電報大樓時鐘報時-汽車喇叭-廣播(事故新聞)-老人咳嗽嬰兒啼哭-流水-《冬天裡的一把火》-評戲(老白玉霜)-鴿哨-賣豆汁兒吆喝】-鴿哨-評書(劉蘭芳?)-廣播(聽不清)-《大約在冬季》-賣滷煮吆喝-汽車喇叭-電視/廣播(春晚相聲《求全責備》)-爆竹-賣羊肉串吆喝-大鼓(駱玉笙?)-火車汽笛與輪軌撞擊-床架搖晃-薩克斯-廣播(法制宣傳)-雞打鳴-蛐蛐-汽車喇叭-流行歌曲-吉他-薩克斯-廣播(報時)-電話鈴-吉他-火車汽笛與輪軌撞擊-床架搖晃-廣播/錄音機(輕音樂) -火車汽笛-床架搖晃-汽車喇叭-鴿哨-(聽不懂)吆喝-《跟著感覺走》-電視(動畫片) -評戲-羅大爺羅大媽對話-(汽車)廣播(薩克斯+小提琴+合聲)-司機嘀咕-火車汽笛與輪軌撞擊-電報大樓時鐘報時-觀眾數落-吉他彈唱-往事交織-工作人員呵斥和對話-電報大樓時鐘報時。
【16】當導演,演技得過硬才行。
【17】足見細膩嚴格。
【18】吳天明導演則是另一種「技術官僚」做派,有機會再聊,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