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茉莉之春--The Square[2013]

埃及广场/广场/TheSquare

8 / 9,405人    108分鐘 | Egypt:104分鐘 | USA:95分鐘

導演: Jehane Noujaim
演員: 卡勒德阿布達拉 Dina Abdullah Dina Amer Magdy Ashour Sherif Bora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acinta

2014-03-28 23:20:09

It is REAL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照理說,critical study課上,看電影時關注的更多應該是技術層面的東西,例如拍攝手法,人物塑造等等。但這部製作完成不久的講述2011-2013埃及政權交替的紀錄片,卻完全讓我忘記了拍攝技術,忘記了自問這個鏡頭他們是怎麼拍的。
因為它太真實了。

講述的技巧仍然存在,比如square是一個motif,一個symbol;比如講故事分為5節,分節的方式都是拍一個人在牆上畫塗鴉,給塗鴉遠景,塗鴉內容跟下一節故事相關,然後模糊,出點字幕。看的時候也隱隱感受到,為了這個motif,導演肯定捨棄了很多邊角料,那些不可謂不重要,甚至有可能是重要的;那些塗鴉絕對不是紀錄片,而是在工作室完成的(後來訪談導演也說了是在工作室拍的,實景拍的話怕被抓)。
隱約記得戳中我的點在偏前面的一個地方,被軍隊折磨而死的一位抗議者Ramy下葬的時候,他母親對著鏡頭說,he asked me will u cry for me mom, as a martyr? But I never want u to be a martyr, kid, i don't want to cry for u as a martyr, i cry for u as my son.
當時我眼淚就下來了。也許是因為那句will u cry for me,讓我直接就想到了Les Miserable里有的Drink with me(電影剪了這段唱詞,音樂劇里有),大R唱的will the world remember u when u fall, can it be ur death means nothing at all, is ur life,just one more lie.
影片中最戳中我的台詞在這個場景不久之後,抗議積極分子也算是影片第一主角Ahmed面對著催淚瓦斯和子彈,扭過頭對鏡頭說this is not a revolution, this is war.
我想說,不是war的revolution,它不叫revolution,它只是protest。
後期,他們的口中出現了peaceful protest這個詞,但他們彼此之間仍說這是revolution,他們是revolutionaries。
So THIS IS WAR.

可能所有的revolution,第一次的結果,或者參與者們聲稱的,他們達成的結果,都是所謂的喚起民眾對於protest的熱情。電影Les Mis裡面,片尾的那一大片街壘,那首加強版的do u hear the people sing,似乎也呼應著第一次的小型街壘和歌。而紀錄片裡,Ahmed在陽台上,陽光照著他半邊臉,那會兒已經到了2013年夏天了,他說,我想我們從中得到的是,所有人都知道了要怎樣去protest不公平。
鏡頭接2013年6月30號,出身穆斯林兄弟會的穆爾西總統慶祝上任一週年,全城大遊行,比起最初他們讓穆巴拉克下台的集會,比起後來他們反對軍隊regime的集會,場面都恢宏多了。
Promising future, isn't it ?
我們知道的是7月初,穆爾西被軍隊推翻,人們還在protest,這次protest的是穆斯林們。
Do people get what they want?
We don't know.

女導演本身是埃及人,她說當時隻身一人在11年1月回到埃及,家就在這個廣場附近,所以想起要記錄這件事,把這個拍成電影。在廣場上她碰見了主動offer成為她製片人的人,他們找了兩個抗議者,一起拍攝廣場上的片段。轉折點是Ramy的死,讓他們意識到這部電影必須被完成。
她說,這不是事件的記錄,那有記者去做,他們做的事情,It's all about people.
曾無比激進,也曾中途迷茫,但最後仍然堅定的Ahmed是主線自不必說。
Khalid這條輔線非常有意思,他是個參與revolution的演員,也負責了大量的拍攝和往youtube上面發視訊的工作,似乎一直在旁觀。有意思的是他和父親的skype,每每他的父親都會把他問得啞口無言。螢幕外的我也同樣啞口無言。他在影片最後說的那段排比句非常棒,我都覺得可以做結尾了,可惜它不是。可惜影片資訊量太大,我已經把內容都忘了個乾淨,只記得當時很震撼。順道一說,Khalid的側面有點像Jude Law。
Magdy是一個複雜的人。他是穆斯林,開始他和Ahmed站在一邊,到穆斯林加入抗爭(影片中體現的角度就是他們是徹頭徹尾的投機分子)時說他們也不像你們說的那麼投機,我們幹嘛要想這些。後來到了民眾抗爭穆爾西的時候,他離開了朋友們,選了穆爾西那邊,因為「我的妻子,我的孩子,當我回到家的時候,我不能背棄我的信仰」。
這讓我感到,最危險的是什麼?是religion跟politics混為一談的時候。

影片最後的字幕寫道,當2013年7月,軍方和穆斯林衝突到頂點的時候,Magdy被迫離開了廣場。
其實早就可以從畫面里看到他的無奈。他在一片穆斯林抗爭的背景下孤獨地走著,給Ahmed打電話,Ahmed說我要來,Magdy說,你不要來廣場,我怕會害死你。Magdy在protest,但他已經不知道自己在protest的東西,是不是他最初想要追求的那種freedom。
那麼在陽台上說著我們獲得的就是抗爭的經驗、抗爭的權利的Ahmed,是不是還記得他的初心,或者他以為的他的那個初心?
但Ahmed有一句說得在理。他說,到了現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有一個天降的天使,能夠一下子符合我們對國家未來的期望,所以,我們只能摸索,我們必須摸索著前行。

到最後,回頭想想,其實很震撼於裡面每一個人的發展,似乎他們都是小說和戲劇裡的那種典型「性格決定命運」的發展路線。
而這一切,卻是完完全全的真實。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