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7,524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uttie

2014-03-29 07:02:15

暖暖淚含光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請恕我用另外一部電影的名字來作為這篇影評的題目。
本片的導演就是2004年憑藉《裸體哈維闖入生》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亞當.艾略特,真的很佩服這個導演,據說他花五年的時候去醞釀《瑪麗和馬克思》,然後耗廢近60周的時間來拍攝。全片長約90分鐘,卻是由132480張獨立數位照片組成,139個黏土泥人純手公製作,單單表現人物面部表情的眼球就造了456個,而整個劇組才50位工作人員,拍攝的艱難可想而知。艾略特不但集製片,導演,編劇於一身,並且全片的所有圖文全是他親手所繪,可謂真正的電影全才。
記得我印象里上部定格動畫是《卡洛琳》(又譯《鬼媽媽》)。在如今特效、虛擬、數字、3D爆炸的年代,這樣質樸的電影就彷彿盛夏裡的細雨讓人清涼爽朗,況且這些定格動畫都清一色出自會講故事的主,從《聖誕夜驚魂》、《骷髏新娘》的蒂姆.波頓到《卡洛琳》的尼爾.蓋曼,再到這部《瑪麗和馬克思》的艾略特,不一而足。
這是一部屬於寂寞者的電影,無關風花雪月,講述了兩種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對撞,這部拍給成人的電影看似平靜舒緩,卻恰如一把尖銳的匕首,早已在你身上刻得傷痕纍纍。如果說《飛屋環遊記》是一部成人童話的催眠藥,那麼《瑪麗和馬克思》就是剖開我們精神世界的手術刀。
瑪麗是個額頭有塊棕色胎記的八歲小姑娘,平凡得像路人甲的身體裡有顆極度敏感、脆弱的心,卻對世界好奇和愛心滿溢。她的世界純潔得像晴日裡的雲朵,天真的以為孩子是從啤酒瓶里泡出來的、媽媽在商店裡偷東西的行為是「借」、計程車要是倒著開,車主應該付錢,腦子裡根本就沒有錯誤的概念。喜歡動畫片和巧克力的她收養了只流浪雞,偷偷地幫助著隔壁有恐同症的殘疾老人。就是這個略帶神經質的小女孩卻得不到她暗戀男孩的愛,她自卑,害羞,就像她額頭的胎記一樣無法移除。
馬克思是個有自閉症的44歲猶太矮胖老頭,他喜歡巧克力,甚至把「能擁有數之不盡的巧克力」設為自己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自閉的他沒有朋友,從小到大一直都在琢磨著笑容和悲憤在人的面部會勾勒出怎樣不同的曲線,嘗試著能否把「愛」用方程公式解算。他的眼裡揉不得任何沙子,彷彿對正義的註釋就是他的形象。這樣的人,註定一生孤獨。他沉緬於自己的世界裡,唯一能說得上的熟人不過是自己想像的另一個自己和隔壁愛煲湯的瞎子。這個世界對他的拋棄他只有不斷地去恐懼和憎恨,但是無論附出怎麼的努力都無法改變,就像他一身的肥肉。於是他把這種恨全部轉到自己的身上,減肥成了他對這個世界最完美的反擊。
就是這樣兩顆孤寂的心靈,因為一封信、一片巧克力交會了,雖然每次瑪麗的疑問都會讓馬克思煩躁和不安,但是卻給了他一面窗戶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追溯記憶。馬克思真誠地帶著瑪麗正視現實的殘酷與變形,教她珍愛自我。瑪麗慷慨地與馬克思分享自己的眼淚、喜悅、懷疑和愛情。他們的友誼在一片片書信中不斷升溫,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兩顆心真誠地擁抱在了一起。
就像馬克思所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天很長很長的單行道,有的很整潔,有的卻處處都是裂痕、香焦皮和菸頭。」馬克思依舊生病、減肥、吃巧克力,就算彩票得了頭彩,他也要跟世界開了個玩笑。誰都會說,這人絕對是個神經病。沒錯,他就是神經病,可是沒有人比他更透徹地了解這個世界。瑪麗失去了親人、愛人、事業,在這條道路上迷失了自我,他們近二十年的友誼也戛然而止,她變成了像他媽媽那樣的女人,可依舊不忘打開郵箱,期盼被他傷害的馬克思傷口能夠痊癒。
馬克思還是割捨不這份友誼,他對瑪麗說:「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完美,你不完美,我也是。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即便是那些在我公寓外亂丟垃圾的人。小的時候我想變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個人,Bernard Hazelhof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需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其他一切。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份,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 」
每部好電影都有幾幕在我腦中定格的畫面,當我看到電影結尾時,我被震撼了,鼻子裡酸酸的,心底暖流湧動。平靜死去的馬克思表情安詳,公寓的門虛掩著,胸前掛著那本用來辨別表情的小冊子,電視機里依舊上演著他們最愛的動畫片,頭仰望天花板。他是在等他的朋友啊!他唯一的朋友。
他等的人終於來了,來為他流淚,與他雙手緊握,一同分享巧克力和動畫片,這一切不完美嗎?如果馬克思見到瑪麗也許又會焦慮、又會緊張,可能他的人生軌跡從此變得不一樣,這是對馬克思最好的結局。他帶著這份平和、喜悅、期盼、美好的心情離開這個殘缺的世界,不要為他感傷,他並不孤獨。雖然他只有一個朋友,可是想想那些身邊熱鬧、受人追捧的人們,有誰能有一個在你臨終前願意用十年的時間積累,只為飛躍重洋來看你一眼,為了你一次生氣而甘願放棄錦繡前程的朋友呢?
造物者對馬克思真的很好,對瑪麗也很好。能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不知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雖然瑪麗的那個人最後到紐西蘭跟筆友去爬斷臂山了。但是又有多少人因為酗酒而導致婚姻破裂後還能聽到前夫的一句「我愛你」——沒有過去式,儘管下一句是「我更愛他」。老天對她真的不錯,別忘了,她還有一個十年來相見的人。
Love yourself first!我們每個人都有病,但即使我們病入膏肓,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都會有這麼一個人,他欣賞你的古怪,和你有共同的愛好,能夠分享你的喜悅,分擔你的痛楚,將你的眼淚抹乾、藏在心裡,教你快樂、讓你微笑,腦里卻在哭泣,跟你在一起,不需要太多話,安靜的與他打開一扇門,再一扇門......
瑪麗是馬克思帽上的一朵小紅花,馬克思是瑪麗去不掉的硃砂痣。
我願意做一朵小紅花,可是誰才是我的硃砂痣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