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警察故事2013--Police Story 2013

警察故事/

6.1 / 7,660人    110分鐘

導演: 丁晟
編劇: 丁晟
演員: 成龍 劉燁 景甜 殷桃 那威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靜物

2014-03-29 08:03:49

從格鬥者到談判者——成龍警察角色的轉變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見成龍大哥,總會感覺到溫度。可是大哥的確老了,打不動了。這部片裡他的角色變成以談判為主,不再以靈敏的動作精彩的格鬥取勝。其實後面幾部警察故事都有一些共同點:強調家庭關係、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不易、犧牲、無奈、贖罪、原諒等等,人情事理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動作打鬥退居其次。
這片的邏輯有點混亂,前2/3沒有重點,看得昏昏欲睡;後1/3才開始有料,開始入戲。講故事技術不行,這種結構本來是預備要抖包袱的,但包袱抖得一點驚喜和節奏感都沒有。前面鋪墊一大堆,其實沒講多少事,大意是透露武江這個角色的背景,烘託他的實力與氣場。相比之下,鍾隊長一角的份量反而輕了。花了許多筆墨給武江畫了個實像,鍾隊長畫成了虛像。
其次,很有一些地方給人一種很實在的不和諧感。警察從外部打通建築營救人質的場面,大哥把美國的那套先進技術和設備引入大陸來了,雷射切割、電子眼、特警隊……感覺非常突兀,這不全是美國的套路嘛,擱這兒是方枘圓鑿,格格不入。要嘛您就別把背景設在京味兒這麼濃的地方吧。「人命是最寶貴的。」 「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 理念無可指摘,只是對於這片土地來說,聽著油然而生一種超現實的穿越感,彷彿路遇天使降臨,恍惚不知在何地界。
另外,非常不喜歡這種攝影和剪輯風格,鏡頭上下左右騰挪跌宕,光影迷亂頭暈目眩,但是沒有營造出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反倒把場面切割得支離破碎。大概是因為打戲來不了實招,所以需要鏡頭配合耍點效果吧。(也許在大螢幕上看會有不同觀感?)

再吐槽一下劉燁的表演,他說台詞的方式,與其說是為了表現武江「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那種見慣場面的淡定與氣魄,倒不如說就是在念台詞。神情和體態還是不錯的,依然有一股凌厲和老成在裡頭。就是聲音的表現方式沒抓對。但是要演出那種淡定和氣魄,還是需要深深的積累吧,與演員本身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至於成龍大哥,看他的動作戲開始有點「心疼」他了,年紀到了,身體開始笨重遲鈍,不比年輕時候啦,就別再亂折騰了。
片尾拍攝花絮里有一條是他磨斷手上鋼索的場景,他磨了好幾次,手腕一圈青紫,笑著說好痛。但是他說:「我要證明我可以弄斷的,你說弄不斷,我非要弄斷,尤其是房祖名在這邊,我要證明給他看。」
 片尾曲是他唱的《拯救》。

說了半天,還沒講到片子的主題。其實它講了什麼呢?
——社會的複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錯綜複雜,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難處,我們需要多互相體諒,不要彼此敵視、互相看不起、各家自掃門前雪,不要強迫,不要強加,而是要多去理解與尊重他人的選擇,仇恨可能是源於誤解,讓我們慢慢聊,不要急著下結論、亮刀子、復仇,生命寶貴,一條也不能無視,失去就不能重來,追悔莫及。

這次的故事裡看到明顯的一層對底層百姓生活狀況的關懷,像那個賣羊肉串的小販,還有那個引發復仇事件的魏小福。
魏小福的母親身體不好,他到藥店,本來只是想為母親偷一盒補品,本來就是這麼簡單,但他卻因為一時好心,想幫人撿起掉在地上的錢包(窮人的善良。善良的窮人。其實很多犯案者並非惡人,給他一定的條件,他本可以做個良民),而被那個掉了錢包的富商誣衊成賊,加上藥店醫師和富商情人的煽風點火、小題大做,嚇慒了的他拔出一把美工刀(不是專業作案工具),劫持了旁邊的女生(武江的妹妹)當人質。這時鐘隊長趕到,想和他談判。誰料武江的妹妹剛巧本來就是想買安眠藥自殺的(巧合因素),她趁勢用魏小福的刀子自殺了。
此情此景讓人聯想起片子一開頭那個賣羊肉串的小販,他因為捅傷了人,被追到樓頂,無路可逃,只好僵持。魏小福拿那個女生當人質來與警察談判,而這個羊肉串小販其實是拿他自己當人質來與警察談判。他提出的要求有三條:一是把他的爐子還給他,二是他不交罰款,三是他不去坐牢。他要求的多嗎?第一條代表生存條件,第二條代表財產保障,第三條代表人身自由。多麼樸素平實的老百姓的訴求。他只不過是想自食其力,安居樂業。
而該片的主線武江其實也是一個人質和談判的故事,他是片中鍾隊長參與的第三場談判。他處心積慮臥薪嘗膽設了一個局,把他需要的人質都套進來了,還套進來其他一些不相幹的人,增加手中的籌碼,然後主動出擊,把鍾隊長約來談判。顯然他所處的地位與前兩位談判者是不同的。雖然他也是底層出身,但他已拚殺出一條血路,上升到不缺錢的階層,甚至還享有超越常人的自由度,混出了自己的小天地。那麼他還需要為什麼而談判呢?他在為一個他想知道的真相談判,或者說,是在為他實施復仇的權利談判。
可見這三場談判有層次高低之分。羊肉串小販的訴求是維護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魏小福的訴求是可以滿足自己親人的醫療/生存需求,而對於武江而言,這兩個層次已經不成問題,他進一步的訴求是「公正」——復仇是實現他所期望的公正的一部份。
果然是先談經濟基礎,再談上層建築哈。在物質基礎尚未滿足的情況下,老百姓自發的追求難以達到上層建築的層次。所以在解決衣食住行等等問題之前,先不要喊口號樹旗幟了吧。

所以,這個悲劇故事其實是根植於社會現狀之中。首先是貧窮(魏小福為病母偷補品),其次是劍拔弩張隨時準備互相攻擊的敵意與不重視追尋事實真相急於下結論的急躁(富商誣衊魏小福是偷包賊),三是對他人個人意志的無視與不尊重(武江強迫妹妹與男友分手),四是婚前性行為對年輕人身心造成的損害(武江的妹妹未婚先孕,對男友無法割捨,選擇自盡),五是自我中心,不曾考慮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可能造成的後果及影響(武江強迫妹妹與男友分手,以及武江的妹妹借魏小福的刀自殺,皆有此因)。
沒想到還深究出這麼些根源來。片子的表象光怪陸離,其實底下是一幅環環相扣的浮世繪。

成龍大哥的警察角色,也從一個格鬥者轉變成一個談判者。這是一種上升。他大概是想表達,很多問題,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急於下結論的審判和憑藉武力的強制性解決方式,而是談判——其實質是溝通、交換與平衡。讓我們談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談清楚你的訴求、我的理由,尊重事實和彼此的權利,才能減少無謂的傷亡,正確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