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尋寶家--The Monuments Men

盟军夺宝队/古迹卫士/古文明救兵(港)

6.1 / 141,809人    118分鐘

導演: 喬治克隆尼
編劇: 喬治克隆尼
演員: 喬治克隆尼 麥特戴蒙 比爾墨瑞 凱特布蘭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曾念群

2014-03-31 07:59:46

《盟軍奪寶隊》:借藝術之名譜美式紅歌



  咋看《盟軍奪寶隊》的立意很高,幾乎站到了拯救全人類的藝術瑰寶的高度,稍加琢磨又覺空洞無物,無非還是典型的好萊塢救援模套。影片除了一票實力派演員和繚亂的藝術珍品,故事全程乏善可陳,觀眾最後能記住的畫面,大許和盟軍將領們一樣,是山洞中那一望無垠的納粹黃金,而略微能振動看官神經的,則是另一堆金子:當如山的金牙呈現時,也許你會驚詫,這得死多少猶太人!這一點怪不得觀眾庸俗,因為你導演的主觀鏡頭就是這麼給的。
  
  話說這已是喬治·克魯尼老爺爺自編自導的第五部電影,影片集結了馬特·達蒙、凱特·布蘭切特、讓·杜雅爾丹、比爾·默瑞、約翰·古德曼等眾多大腕雲集,且一度以二戰版的《11羅漢》自居。讓片方自信爆棚的原因除了如是大腕,固然是影片堅實的歷史背景。二戰時美軍隊伍里確實出現過一個叫「古蹟衛士」的特別小組,並在阿施巴赫的城堡里發現過被納粹掠奪的藝術寶藏,而這些故事均被羅伯特·M·埃德塞所著《古蹟衛士:盟軍英雄、納粹強盜與尋寶之旅》收納。羅伯特·M·埃德塞是「古蹟衛士藝術品保護基金會」的創始人,他與同仁共同發掘的珍貴歷史文獻,還成為紐倫堡審判的關鍵證據。
  
  事實上克魯尼老爺爺正是在羅伯特·M·埃德塞這本書中取料,受編劇之一的格蘭特·赫斯洛夫攛掇,克魯尼老爺爺在某機場書店與《古蹟衛士:盟軍英雄、納粹強盜與尋寶之旅》邂逅,並火速做出了拍攝決策。就在克魯尼老爺爺轉入後期製作的2013年冬,一批超過1400件的納粹掠奪珍品在慕尼黑一所破舊公寓被發現,其中不乏畢卡索、馬蒂斯和夏加爾等近代大師名作,「納粹竊據藝術品」事件再度回到國際視野,這無疑為《盟軍奪寶隊》的預熱火上澆油。二戰、納粹和藝術品,奪寶、冒險和新聞聚焦,加上明星效應等身,讓這部《盟軍奪寶隊》似乎插上宏圖大志的翼翅,只能一飛衝天的那一刻。
  
  可惜《盟軍奪寶隊》不是《11羅漢》,影片除了宏大的立意,在實現電影本體轉化的道路上完全迷失,就像是一個以藝術為追求的雕塑,除了零星細節差強人意,整體塑造完全不成體統,甚至連歷史致敬部份都顯得乏力。影片雖然有馬特·達蒙這樣的少壯派加盟,但克魯尼老爺爺生生把《盟軍奪寶隊》拍成了一部手法老套的老幫菜的電影,然而克魯尼老爺爺又沒有勇氣和實力將史泰龍和施瓦辛格等拉入帳下,整一出簡單直給的《盟軍奪寶敢死隊》,恰恰相反,動作和火藥似乎成了克魯尼老爺爺的忌諱,連出發前的軍事訓練也不過是個口水閒筆,加上全片敵我三方(還有蘇軍)皆無鬥智鬥勇的情節上演,故事既無層次亦無刺激,影片顯得沉悶有餘而勁道不足。
  
  影片的落點是羅斯福弱弱地問克魯尼,為這些藝術品付出生命的代價值得嗎?原本美式紅歌的高調突然變得毀人不倦。而篇末退役老兵帶著孫兒重返聖母子像前,彷彿昭示後人並不會忘記前人之功,這畫蛇添足的一筆再度將影片的藝術翅膀重重地摔回到主旋律的地平線。
  【2014年3月30日《京華時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