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情慾維納斯--Venus in Fur

穿裘皮的维纳斯/情欲维那斯(台)/玩谢大导演(港)

7.2 / 15,000人    96分鐘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 David Ives 羅曼波蘭斯基
演員: 艾曼紐辛葛娜 馬修亞瑪希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發福的唐吉珂徳

2014-04-04 02:16:03

五重文本


1

在接近生命最後的時光里,對於一個功成名就切的導演而言,只要再往膠片上投下光影,不可能不是深思的、多義的、雄心勃勃的。做到每一幀都處心積慮不難,難的是明明窮經皓首卻顯得漫不經心,一副浪蕩子的灑脫與遊戲,大膽而頑皮。老謀深算如波蘭斯基者,真心是做到了。在一個減法的框架里做加法甚至乘法的手藝活兒,再悄悄塞進去兩性趣味、敘事博弈那點私貨,一部小成本的文藝片從來沒有那麼好看,那麼撩人,那麼深刻。

2

其實老年人波蘭斯基已經不打算難為觀眾了,只要耐心把片尾的「名畫中的維納斯」幻燈片看完你就知道全片的梗在哪裡了(上海Chabrol Cafe的組織者是個真心愛電影的人)。Venus,希臘愛神Aphrodite的羅馬名——無論DVD漢語字幕做的多爛,這一點在男女對話中還是被高亮提出來了:「阿芙洛蒂特」,Aphrodite。稍稍涉獵希臘神話的讀者都會應該記得,即Hesiod在 里提到的,也是最為著名的Aphrodite誕生的經典段子:Kronus( 時間神)把他爹Uranus(天神)的陽具割下,掉落在賽普勒斯的海域裡,然後從濺出的浪花(foam)里誕生了愛神:Aphrodite。這個駭人聽聞的三俗版本之所以還千古流傳是因為愛神這個名字的詞根aphros在希臘文裡面就是泡沫(foam)的意思。從某種程度上說,至少從古希臘神話的文本里看,所謂「愛」便是男性性衝動閹割後的化身。不用再搬出弗洛伊德大叔的理論我們就能看出,本片最後一幕男主被綁在象徵陽具的仙人掌上,女主突然找來點題的裘皮大衣,儀式般款款起舞,一個波蘭斯基造的維納斯終於出現!

3

對,這是第一個文本,也是最原始的文本,原始到從古羅馬就開始改寫,甚至連名字都改得那麼羅馬化:Venus,把這個來自男性的名字脫胎成濃郁女性(V)特點的叫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構成了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最大的野心:他直接向人類性文明本源致敬,探討兩性以及所謂「愛」的意義和偽裝。

第二個文本則是那部小說 La Vénus à la fourrure,也是著名的SM中M所代表的作家Leopold von Sacher-Masoch(1836-1895)最為知名的作品。這一文本構成電影敘事最核心的線索,甚至第三個文本,也就是電影中男女角色的設定,都可以認為是在這一文本投射下形成的現實對位。

是現實中話劇導演尋找理想女演員,還是小說文本中男主塞弗林和女主旺達虐戀故事的片段演繹,這兩種關係的交織和互文構成了電影敘事的最大部份篇幅,也是需要觀眾不斷區分又不斷混淆的智力遊戲。

第四個文本是男主的童年回憶,也是有關SM的情節,這一文本穿插在男主的個人敘事中,成為現實(要排演一出的話劇)的根本動因。這一文本的意義決定了女主旺達對男導演的心理挖掘和成全,以致於最後完成了對男主受虐的實施。


第五個文本是男女演員即興互動出的關係,既不是現實中「導演-演員」,不是劇本中「塞弗林-旺達」,也不是「童年男主-施虐姑姑」的關係,而是曖昧的,抽象的,純粹的一種SM關係。個人認為,這一文本的確立便是電影敘事的受力點,讓本來「兩個演員四重身份」的電影主體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也更意味深長。幾乎所有的兩性關係都是在實現一種理想的自我角色完備,不是嗎?

4

這些文本的疊加和滲透需要一種極強的調節能力:現實vs虛構。這一二元對立關係的處理是波蘭斯基所樂於玩味的,首先是聲效上的模擬(倒咖啡),然後就是對戲服(costume)的痴迷——第一個主被動的反轉建立在男導演在背後給旺達穿上廉價長裙的一刻(特寫!),更為直接的反轉體現在導演穿上旺達扔給他的地攤貨睡衣,更不用提導演給旺達穿上性感長靴的性感特寫……

另一處被波蘭斯基嫻熟使用的便是舞台。舞台是虛構的,觀眾席則是現實的。一開始這一區分是較為嚴格的,但當旺達打算離開,導演追到門口求其留下時,觀眾席也成了一個表演的虛構世界,成了一個更誇張的舞台,於是——值得玩味的是——作為SM重要的「合同」是在觀眾席上完成的。這一設置表明虛構對於現實徹底的入侵和和佔領,男女角色的現實關係已經徹底繳械,完全上升為第五文本的敘事。

從這個意義上講,整個劇院成了虛擬的空間,劇院外才是現實。而劇院外——幾乎沒有參與敘事,只有開頭和結束時出現片刻的主觀鏡頭——才是現實,這個現實其實可以理解為:電影觀眾的現實,我們觀看影片的真實空間。

5

為什麼要建立這一空間呢?一個大膽的想法是:演員旺達其實是精疲力盡的男導演主管臆想出的角色,整個影片便是他的一場夢(旺達的破包怎麼可能有多啦A夢的功力,想什麼有什麼?!)。這麼揣測不禁讓人覺得廉價,可這一開放性的設置恐怕也是老奸巨猾的老波早已料到的——既然最後一幕都已經那麼荒誕了。

另一處讓人有底氣這麼揣度的根據在於那個題眼:的明信片。鏡子——電影中不朽的道具——無不提醒著虛擬世界的存在,理想空間的可能。而這一鏡子的作用是:映出自我!奪門而入的旺達不就是話劇角色旺達直接映射嗎?這一名字本身就在暗示鏡像的存在。

最後男女的顛覆換位在我看來不是性別的顛倒,而是主客體認同的互換,也就是現實的主體更認同於虛構的客體的主體地位,現實中的主體其實是虛構客體的附庸、奴隸!真正的主體是虛構中的那個絕對的虛無(再往這個角度深入就要請出拉康大神了)!

6

最後的最後說說名字。維納斯是不穿衣服的,連提香的維納斯誕生都是,這裡說穿上了裘皮其實就是在講:維納斯是可以被塑造的,甚至被偽裝的,並且只有通過塑造和偽裝才得以讓維納斯顯身,沒有一個維納斯不是披著「裘皮」出現的,無論那件裘皮是毛線的、華麗的、油彩的、斷臂的、膠片的……

維納斯就是藝術,是愛,是性慾,電影文學音樂圖畫行為統統都是一件裘皮。

7

波蘭斯基可以安息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