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硫磺岛的来信/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

7.8 / 170,529人    141分鐘

導演: 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 山下艾瑞斯
演員: 渡邊謙 二宮和也 中村獅童 伊原剛志 加瀨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巴伐利亞酒神

2014-04-07 22:59:57

「不,長官,我只是一個麵包師傅。」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茨威格曾說,歷史是最好的傳記作家。二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也是因為二戰本身的驚心動魄,波瀾壯闊。

而且,每每看到德、日這兩個軸心國大壞蛋最後階段的殊死搏殺時,不管什麼人都喜歡冠以「困獸猶鬥」這類詞彙。曾經,也很不理解為什麼不斷有「被洗腦」的年輕士兵衝上前線,為了「帝國的榮光」甚至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

難道,真的僅僅是「被洗腦」這麼簡單嗎?

後來看了很多二戰德軍士兵的回憶錄,才開始逐漸解開心中的謎團。至少,從這些回憶錄身上,能夠從以往並不了解的視角中獲得了一些珍貴資訊。

比如約翰.福斯那本《黑色雪絨花——黨衛軍士兵回憶錄》中,作者多次強調說:在戰爭後期,戰火開始燃燒到了德國本土,我們年輕人有責任和義務「保家衛國」(原本的入侵者現在變成了受害者,這便是戰爭的殘酷與戲劇性之一)。而且在最慘無人道的東線,也發生了大量蘇軍士兵強X德國婦女之類的暴行。每一個德國的年輕人,奔赴前線去捍衛自己的家人不受侵害,從這個角度上看,也似乎沒有太多值得苛責的。

況且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整個歐洲的公敵除了納粹德國,還有布爾什維克的入侵。作為德國年輕人反抗布爾什維克的風暴席捲自己的國家,也在合乎情理的範圍之內。

作為個體,參加德軍未必一定得先成為所謂的納粹信徒,很可能只是出於一種德國公民的責任感。同樣在這部《硫磺島的家書》中,未必一定出於對天皇的效忠以及追隨武士道的殉難精神才去島上做最後的垂死掙扎。就像劇中主角之一小鬼子兵西村那樣,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麵包師傅,愛自己的妻子和即將出生的寶寶,然而在這個悲劇的時代下,面對「為國效力」的強行徵召,他根本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我相信無論是在德國還是日本,以這兩種方式去三軍的年輕人,一定都大有人在。前者主動,後者被動,但兩者皆不是我們經常被灌輸的那種臉譜化的、一味被洗腦的、只有粗暴沒有情感就像一架殺人機器那般殘酷無情的法西斯士兵形象。

儘管有人吐槽或者批判說老牛仔「美化」了日軍士兵,但不分青紅皂白就一句地圖炮說日本兵都沒有人性,這更加是一種赤裸裸的污衊。

劇中最打動我的一個情節,來自於粟林忠道與西村的一句對話:

「西村,你是一名好士兵。」
「不,長官,我只是一個麵包師傅。」

姜文曾不解為什麼一個日本平民那麼友善,穿上一件軍服就變成了殺人魔頭,後來他拍了《鬼子來了》。而在《硫磺島的家書》中,老牛仔卻淡淡地告訴我們,鬼子脫了軍服,他也只是個麵包師傅。

西村就是這樣的一名「麵包師傅」。他來到硫磺島後,並沒有什麼一定要為國捐軀的想法,也並不打算將來成為英雄躺在靖國神社裡被後人參拜。雖然他自己也明白,生還的機率基本上沒有了。但還是想努力活下去。嗯,活下去。

這樣的人,未必一定能代表所有的日本士兵,但一定大有其人。甚至還有一個曾經侵入我大中華的鬼子兵,在激烈的戰事交鋒面前,仍舊能夠保持一顆小清新般的文藝情懷:

「現在眺望定遠城外,風景異常清明秀麗。柳吐新綠,河水淼淼,油菜花一片金黃。平原千里,一望無垠,遠處迷迷濛蒙,但見白雲如絮。加之天氣晴朗,把春風駘蕩、春日和煦、春日遲遲這些漢字的形容詞拿來套用,與此情此景完全合適。明麗的春光任何漢字的形容詞都可當之無愧。尤其是楊柳之綠、油菜花之黃,顏色鮮艷近似原色,極為悠然自得的構圖,那就純然是一幅Crown Leader 2的插圖。」
——摘自《小津安二郎的書信》

這名日軍就無需贅言了,將來成了國寶級大導演。如果他只是一個被天皇洗腦到極致的日本鬼子,斷然寫不出如此輕鬆、超然的日記來,也絕不會把拍電影和開豆腐店聯繫在一起了。

或多或少有些「惡搞」的還有這部影片結尾。走投無路的西村面對美軍的包圍,之前一直怕死的他,此刻卻「一心求死」了。這是一出很絕妙的情節設定,由於之前他的同伴清水投降美軍後卻被射殺,因此絕望之下的西村拿著一把工兵鏟在那裡歇斯底里起來。但好歹老牛仔還是給了這群註定成為炮灰的鬼子兵們最後一絲憐憫:

他,西村,一個不想當兵的麵包師傅,因被美軍生擒從而戲劇性地活到了最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