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尋寶家--The Monuments Men

盟军夺宝队/古迹卫士/古文明救兵(港)

6.1 / 141,809人    118分鐘

導演: 喬治克隆尼
編劇: 喬治克隆尼
演員: 喬治克隆尼 麥特戴蒙 比爾墨瑞 凱特布蘭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4-04-10 05:05:37

盟軍奪寶隊:怎樣找到重新來過的方法


「如果你毀滅了他們的歷史,毀滅了他們的成就,他們就好像從未存在過。這正是希特勒想達到的目的,而這也是我們所奮力抵抗的。」

「你可以消滅整整一代人,你可以燒燬他們的房子,然而他們依舊會找到重新來過的方法。」

這是《盟軍奪寶隊》裡的幾句台詞,也是電影主旨所在。在規模龐大的二戰之中,發生過各種可歌可泣的戰鬥,也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戰鬥。《盟軍奪寶隊》所反映的,是二戰中非常不起眼的一場戰爭,但它的意義卻不容小窺。這是一支由美英法等國的文化學者組建的作戰小分隊,他們的任務在於拯救戰爭中被納粹掠奪的藝術品,努力讓藝術留在原屬地。他們認為,一個國家的延續,就是文化所承載的內容,你可以從肉體上滅掉他們的存在,但因為文化的存在,還是可以讓他們的後代再次找到回去的路。

在我兒時,就總聽長輩在念叨山西「胡同」大槐樹老鴰窩,那裡是自己的老家,幼小的我就一直注意各處的胡同,然後留意有沒有槐樹,有沒有鳥窩。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知道所謂的「胡同」是「洪洞」,在我們的土話裡跟胡同的讀法差不多。我也知道我們的祖上是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搬遷到了山東現在地方,到了我這一代,恰好是第20世。在我們的族譜上,則有記載我們李家的祖上在山西洪洞縣西南二裡的李陵莊(也可能是李林莊)。在2004年時我曾經到洪洞縣造訪過,簡單問了下,至於明朝的那個李陵莊,早已無人知曉了,而且當今的洪洞縣與大明洪武年間的那個洪洞縣,位置也不一樣了。突然之間,我就意識到再也不可能找到祖宗所生活過的土地了。即便是大槐樹仍在,也非當年的那顆槐樹了。僅存的線索依然斷裂,但傳說還是可以繼續延續下去。有關大槐樹移民的傳說,還有像「解手」,說是當初從大槐樹下集體搬遷的人都是被政府強迫的行為,在離開時全都被繩子拴著,到了需要方便的時候,就需要將捆綁著的手解開,於是「解手」就成了方便的代名詞。還有小腳趾的分叉,說是民眾為了記住自己是大槐樹人,生生用石塊將小腳趾砸裂。且不說這些說法的穿鑿性,但作為民間記憶,卻生動鮮明。只是,當初那些以土包子為主的移民們,留下的實物太少了,以致於在文化的傳承上缺少了信物。所以,今天,就再也回不去了。

希特勒早年是一位藝術生,因為窮困落魄才從事政治,並一鳴驚人的。但年輕時的經歷使他保留了對藝術的鑑賞力,也明了文化藝術的意蘊。所以,當他努力打造一個輝煌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時,不僅想要有物質上的大繁榮,也需要由文藝上的繁榮。文藝繁榮的標誌,就是可以聚集世上最精美的文藝作品。以此為目的,他派出他的軍隊對歐洲大陸上存在的文藝作品進行了搜刮,並打算儘可能多地運到德國去。這一作戰目的,不僅繁榮了自己,而且在最大程度上打擊歐洲,也從深層文化意義上打擊了歐洲大陸。

而盟軍的作戰,就不僅包括了從領土上趕走德軍,也要將可承載文化特質的經典作品最大程度地保留下來。於是,一支奇形怪狀的隊伍被組建了起來,他們連槍都不怎麼會打,卻被推向了最前線。而且,既然是戰爭,就存在犧牲,從犧牲的場面上看,兩位隊員的死亡都很憋屈。英籍隊員唐納德·傑弗里斯(休·博內威利 飾),原本是劍橋國王學院的藝術史學家,在保衛比利時的一尊聖母像時與納粹軍官進行對射,作為一名藝術家與職業軍人的對射,結果就是納粹軍官近近胳膊受傷,而唐納德·傑弗里斯則戰死。另外一名犧牲的隊員是法籍的讓·克勞德·克萊蒙(讓·杜雅爾丹 飾),三軍前是法國一家美術學院的設計總監,在戰爭中不幸走進了盟軍對德軍對壘的陣地中,然後在離開戰場的過程中身中流彈,最終失血過多而亡。在整個二戰中,這樣的兩則死亡,非常的不起眼,但對於「盟軍奪寶隊」來說,則意味著很多。因為他們原本可以不犧牲,在遠離戰場的後方,過著安逸高雅的生活,但為了一個不可能勝利的戰爭卻來到了戰場上,面臨槍林彈雨。因為他們知道,凡是反正必然存在著損壞,有些古建就再也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保存,而且有些文藝作品也必然遭到損壞,還有就是即便是從拿出手上奪回來,也可能面臨著無法找到原主人,無法物歸原主了。但面臨需要,他們還是英勇從軍,去勇敢地面對死亡。

以上大致交代了《盟軍奪寶隊》想要表達的主題,也是電影被拍攝出來的主要意義所在。不過喬治·克魯尼這次的導演工作不算太到位,因為電影本身不是那麼的好看。既然是戰爭片,而且身在正面戰場之中,就應該拍出緊張感與衝突感來,可惜電影在這塊上做的很不好,整個下來就像流水帳一般,蜻蜓點水,未能撓到觀影人的癢處。當然,電影是根據真實經歷改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逃離德黑蘭》也是根據真實經歷改編,而且歷史真實猶如一杯淡白水,電影卻可以被拍的驚心動魄,好看而且不缺乏深意。《盟軍奪寶隊》有深意,而缺乏足夠的氛圍,這就導致了頭重腳輕,使得那些所謂的意義也成了說教,變成了一個正經的美式主旋律了。

實際上,這部電影可以展開的可以更多。因為但凡戰爭,總充滿了破壞,而且充滿了掠奪。像中國的北京人頭蓋骨,不就是在二戰中被日本人奪走,然後在運輸過程中弄丟的了嗎。其他被日本人奪去的財富,就算不清了。還有清末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八國聯軍的侵華,也無不充滿了掠奪,中國丟失的文物價值不可計數。中國如此,其他國家的戰爭也同樣如此,《盟軍奪寶隊》完全可以拍的更有共性一些,那樣在價值觀的傳達上也會擁有更多的共鳴。只是,克魯尼在劇本的雕鑿上沒有用足功夫,以致於眼下的電影顯得大而無當,大而空,真正打動人之處較少。可惜了,浪費了一個絕佳的題材。也揮霍了一個絕佳的演員陣容,一帝(讓·杜雅爾丹)一後(凱特·布蘭切特),加上實力派的馬特·達蒙與約翰·古德曼,還有喬治·克魯尼本人的主演,以及比爾·莫瑞等人的鼎力加盟,擁有了十足的看點,但情節的緊湊,看點稀鬆,還是可惜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