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Three Days of the Condor

秃鹰七十二小时/秃鹰的三天/英雄不流泪

7.4 / 63,775人    117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berKnight電子騎士

2014-04-12 03:02:57

70年代版《神鬼認證》與陰謀論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研究員特納是個書獃子式的人物。一天,他離開工作的大屋子出去買東西,回來卻發現自己的七個同事全都被殺!這個小小的CIA分支機構被完全摧毀,特納找不到上級,找不到同事,只能一人獨自逃避殺手——他發現,正是自己的一份調查報告引來了殺身之禍。代號「禿鷹」的特納想盡辦法到處逃亡,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位美麗的女人,她能夠幫助他逃出生天還是會害他喪命?這陰謀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內幕呢?

《禿鷹七十二小時》堪稱70年代版的《神鬼認證》,只不過沒有多少槍戰、動作、爆炸戲而已。影片中的CIA情報人員不是007式的全能人物,沒有超強的格鬥技能,沒有百發百中的槍法,這位特納只是個文職研究員而已。但他的一份調查報告卻在無意中觸碰到了高層的黑幕,涉及到了大公司/國家機器對能源的控制和壟斷,結果給自己招來了大禍。

影片拍得平靜、克制,甚至有些陰冷氣息,基本沒有火爆場面和華麗的動作戲,正是當時「冷派間諜片」的代表作之一:六七十年代的間諜片大部份都非常冷硬、沉穩、陰鬱,例如《蛇》、《伊普克雷斯檔案》、《竊聽大陰謀》、《柏林諜影》、《滿洲候選人》等等。

六七十年代的美國人經歷了甘迺迪遇刺、越戰、水門事件、性解放、反戰花童、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等等。整個時代的風潮是追求自由、個性解放、叛逆、質疑和反主流的。在這個時期的電影,尤其是間諜片中,總體透露出來的態度是一致的:政府/國家機器是不可信任的;大公司正在幕後意圖控制人們的生活;個人英雄可以拯救世界……

導演西德尼·波拉克一向以處理社會問題和政治題材見長,曾拍過轟動一時的《他們射馬,不是嗎》以及後來的《糖衣陷阱》、《翻譯風波》等影片。本片幾乎就是對水門事件的一次影射,不同的是,影片並沒有給出一個完美的結局。當特納面對CIA官員,告訴他自己已經把故事給了《紐約時報》時,CIA的人反問他:「你怎麼知道他們會把故事發表出來?」特納只能強做自信地表示他們會發表的——他的前途未來全都取決於媒體是否會被CIA這種強大的國家機器封口。這時候,背景傳來了街上人們的聖誕歌聲:「記住我們的救世主,他把我們從撒旦魔爪中拯救出來,當我們陷入迷途時……」聽起來是那樣富於諷刺意味。

水門事件與陰謀論

陰謀論一直存在於各種小說、電影之中,而很久以來一個揮之不去的陰謀論即是:國家機器在背後暗自掌控一切,每個人都處於老大哥的監控之中。你可能隨時就會莫名地消失,或者被當做瘋子、病人關押起來。

1972年曝出的美國共和黨總統尼克森為了贏得大選,利用職權雇用前CIA探員對競爭對手進行監聽,並取得了民主黨競選策略的「水門事件」醜聞。儘管尼克森因此下台,但此事仍加重了民眾對美國政府的不信任感,以及對國家機器的恐懼。

整體傾向左翼的好萊塢始終對美國政府抱著懷疑和批判的態度,六七十年代更是大肆在電影當中展現國家或大集團的陰謀論。比如1977年的科幻片《摩羯星一號》,講的是宇航局主任為騙取國會經費,精心設計了一場宇航登月的騙局。這絕不僅僅針對的是1969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影片展現出來的是對政府機構操控新聞,把假像作為真實傳播給大眾的洗腦行為的恐懼。1997年更有一部梅爾·吉勃遜主演的電影《連鎖陰謀》,講一個計程車司機天天嘮叨陰謀理論,沒想到還真讓瘋瘋癲癲的他給言中了……還有近年來著名的間諜電影系列《神鬼認證》,故事情節與《禿鷹七十二小時》如出一轍,都是將CIA特工被自己人陷害,發現自己身處重重危機,被別人當做了棋子和犧牲品,於是決定放手一搏求得真相。

從《神鬼認證》的踏腳石計劃和黑石楠計劃,我們不能聯想到今日的又一位伯恩式人物:愛德華·斯諾登。這位30多歲的美國中情局前技術助理向媒體揭發了美國情報機構的「稜鏡」(PRISM)計劃,該計劃監控網際網路活動、秘密收集電話記錄。思科、微軟、雅虎、谷歌、美國在線、Skype、YouTube、蘋果等九家大型科技公司都涉及其中,為美國情報機構提供資訊。此事在美國國內和歐洲等多國引發軒然大波。

從70年代的水門事件至今,自由開放的潮流已是趨勢,但陰謀論的陰影卻從未在電影中減弱過。人們始終對國家/大集團抱有深刻的警惕,因為科技的發展,會讓控制的形式也變得更加隱蔽和危險。讓我們不由總想到伏契克的名言:人們,我是愛你們的,你們可要警惕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