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13宗罪--13 Sins

骇人游戏/宗罪

6.3 / 28,139人    93分鐘

導演: 丹尼爾施塔姆
編劇: David Birke 丹尼爾施塔姆
演員: 朗帕爾曼 普魯特泰勒文斯 馬克韋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4-04-12 05:33:08

消費社會的殘酷遊戲


2007年,我還在念大學,一部泰國電影《13駭人遊戲》把我駭得不輕。作為亞洲出品,這部看劇情簡介一點也不恐怖的恐怖片卓爾不群,既不照搬島國無節操的變態噁心,也不拘泥亞洲人熱衷的鬼神宗教題材,專注於普通人的陰暗面做文章,主旨是通過將拜金主義極度放大,構成荒謬的遊戲局面,深入淺出,直指金錢社會對人性的腐蝕,由於對泰版印象深刻,美版給我的衝擊力因邊際效應遞減而沒有那麼強烈,但仍屬於一部佳作。片中最點睛的台詞由一個戲份很少的目擊者說出:「任何人都能被誘使成為惡魔」,這和泰版一脈相承。美版很強調的一點是,遊戲誘人入套、使人迷失初衷的秘訣,實乃現實中的商品銷售技巧。
 
和泰版一樣,遊戲的幕後操縱者沒有露面,「地獄男爵」扮演的警察只是個小傀儡。遊戲高層隱喻的是我們身處的這個金錢至上、人情味淡薄的消費主義社會。現實中,社會跟我們玩著同樣的遊戲,那些不易覺察的微妙互動,一旦以規則鮮明的遊戲形式呈現,其中的齷齪便一目瞭然。比如付出與收穫的不等價,拍死蒼蠅就能有1000的報酬,猶如初次消費的大讓利,照這麼算,吃蒼蠅怎麼也得給個10萬,要挑戰司法,最起碼要得到蓋茨比的身家才公平。原本對參加者有利的遊戲,不知不覺轉變成不公平交易,還限於霸王條款無法退出——注意霸王條款並非一開始就聲明,豈不是「最終解釋權歸XX所有」。
 
隨著遊戲進展,操縱者一面不時給出甜頭,某幾關任務簡單到舉手之勞,一面又不斷施加壓力,比如突然揭露出另一位遊戲者,巴掌與甜豆並行,乃是商家維持長期客戶的典型伎倆。電話裡的聲音指責主角「太在乎別人怎麼看你」,意在說要賺錢,只能不要臉。而主角偏偏是個很要臉的人,要臉到業績飆升都會被公司開除,所以只能從金錢動因上反覆刺激他,不斷強調失敗的慘痛和勝利的美景,直到他為了妻子的幸福破壞婚禮現場,踏進一個因果顛倒的滑稽怪圈裡。其弟弟是智障,更容易被洗腦,一邊聲明要送結婚禮物,一邊拔刀刺向哥哥,多矛盾,多荒唐,可想想那些盲目瘋狂的消費者,不也被這樣本末倒置的邏輯主宰著。
 
美版的遊戲內容從泰版大幅修改,主要為了適應美國國情,以及一些更具美國特色的罪案。泰版在口味上更重,有吃屎等情節,美版當然捨棄,但絞殺機車黨那場戲太贊,情緒上的諷刺意味極佳,給人極大的負疚快感(guilty pleasure,明知不對卻很享受),估計導演實在捨不得換掉。主角的性格蛻變也是一個負疚快感逐步累積的過程,一開始全看在錢的份上,搶咖啡後開始生出成就感,到切割手臂、暴打同學哥哥、大鬧俱樂部,越發樂在其中,邪惡因子被一步步釋放,好在最後關頭仍是人性戰勝。大螢幕倡導積極向上,主角雖罪無可恕,妻子仍得到救贖,光明尾巴留出希望,縱然魔鬼的推銷技巧無與倫比,但是否入套,仍取決於當事者的選擇。乍聽到那嘉年華般的手機鈴聲響起,你是心驚肉跳,還是興奮不已呢?(文/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