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沙漏療養院--Sanatorium pod klepsydra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沙漏/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7.5 / 4,484人    124分鐘

導演: Wojciech Has
編劇: Wojciech Has Bruno Schulz
演員: Jan Nowicki Tadeusz Kondrat Irena Orska Halina Kowalsk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蒙多

2014-04-16 15:23:21

人生是一場盛大的步死之旅


紛華靡麗的長鏡,巧奪天工的轉場,忽明忽暗的燈光,這些元素營造了一場盛大的靈魂之旅,非線性敘述,用電影來透析死亡,以尋找父親來掩蓋這場盛大而華麗的步死之旅。用視覺中心主義來淡化劇情,用飽滿的意象作為內容展示。哈斯在自己的電影世界中,建立了一套以視覺性為標準的認知制度甚至價值程序。在電影中,哈斯使用視覺隱喻來意指那些具有啟示意義和真理意義的認識。

《砂制時鏡下的療養院》可以說視覺性隱喻貫穿了整部電影,從而形成了一種視覺在場的形上學,讓整部電影的劇情通過視覺性的感受逐漸展開。柏拉圖在「洞穴比喻」中,執迷於洞穴幻影的囚徒逃向真實世界的過程,就是憑藉高貴的視覺亦即心靈的理性之眼獲得真理之啟示的過程,是囚徒擺脫枷鎖獲得真我知識的過程。在這部電影中,哈斯設置了一個尋找父親的男人,而故事的背景設置在二戰前期,在尋找父親的過程中,這個角色並不是按照常規敘事的模式來完成整個尋找的過程,而是摒棄了真是敘事的模式,讓角色完成一種心靈之旅。

在這裡可以說電影的主體不再是中心化的主體,而是離心化的主體,一個在慾望的煎熬中找不到出口的主體,那麼,讓角色備受煎熬的慾望到底是什麼?影片中已經給出了很好的答案,就是死亡,這部電影就是一場盛大的步死之旅。

本片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二戰的前期,這樣的設計讓本片具有了濃厚的預言性質。《砂制時鏡下的療養院》拍攝於1973年,二戰結束於1945年,哈斯出生於1925年,可以說,哈斯是二戰的見證人。波蘭是在二戰中受到的戕害有目共睹,在目睹了戰爭帶來的災難之後,哈斯的心裡定然是無法磨滅的痕跡,而這些痕跡就是《砂制時鏡下的療養院》中的種種意象。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哈斯自己,哈斯借他人之眼來完成自己的回憶之旅,他就像一個膽怯而好奇的孩子,一不小心進入了元荒之境,他只能緊緊的拽著命運的衣角,在色彩豐富的敘事中一步一步往前走。然而,他並沒有走進那個美麗的花園,看見的卻是一個荒蕪寂寥的噩夢般的世界,那是寒冬時節的破敗廢墟,陰暗的角落,腐爛的枯草,斷瓦殘垣,冷漠的墓碑......這些強烈的落差,營造了一個陰冷的夢境。

當二戰結束以後,整個波蘭體無完膚,戰爭的結束本來帶來的是新生的喜悅,正如電影中的天堂鳥。然而戰後的意識形態卻逐漸走向一片荒蕪,大多數經歷過戰爭的人得以倖存,然而最終依然是走向了死亡,不可抗拒,無力逆轉。整個影片描述的是一場戰爭,哈斯用自己的方式來完成戰爭的敘述。

讓電影,電視,商品廣告的影像文化在生活中全面滲透的時候,視覺中心主義已經成了既定的在一種夢魘式的存在。《砂制時鏡下的療養院》在觀眾的看和螢幕的被看之間,主體的無所遁形在可見性下成為異形的傀儡,他尋找的並不是父親,而是步死之前的迴光返照,他的夢境是他存在過的經歷,那些支離破碎的畫面是他生命的全部,當他把這一切展示出來的時候,他的生命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意義,當他在墳墓之前掙扎的時候,那便是氣若遊絲般的無力之感。

哈斯給觀眾營造出了一個封閉的世界,他無視觀眾的存在,讓夢魘魔術般的展現出來,從而創造出一種生與死之間的隔絕感,從而讓意象更加飽滿而具有說服力。在這部電影中,意象構成了想像的母體,在這一時刻,影片本身散發出來的魅力足以造成暫時性的自我喪失,從而在視覺上有強化了自我,這個」自我「也僅僅是針對電影中的角色而言。電影的旖旎並沒有貫穿於電影的始末,相反,光怪陸離的世界緊緊是因為死神到來之前的歡慶,整部電影描述的是戰爭,闡述的是哈斯獨有的生死觀,表述的是一場盛大的步死之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