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媽媽要我愛男人--Me Myself and Mum

男孩们和吉约姆/妈妈要我爱男人(台)/MeMyselfandMum

6.7 / 6,611人    85分鐘

導演: 吉翁佳里恩
編劇: 吉翁佳里恩
演員: 吉翁佳里恩 馮思娃茲.法比安 黛安克魯格 高茲奧圖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重木

2014-04-17 21:55:20

【電影隨筆】《男孩們和吉約姆:我是喜歡女孩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是當下世界中最大的現實,那就是在一些西方國家同性戀早已經不再是什麼禁忌、不能談論的話題,一些國家已經通過立法保證了同性婚姻;但與此同時,與之對立存在的另一種現實,便是在一些穆斯林和非亞兩洲中還有許多國家對此避之不及,好似天降炎災般立法禁止和處罰。同性戀在一些國家是被處於極刑和坐牢的。這就是當下的,21世紀的關於同性戀的現實。本文並不對此過多的談論,之所以說這些,完全是為了這一部叫做《男孩們與吉約姆》的法國電影。

這部2013年的電影是法國喜劇演員圭洛姆·加里尼自編自導自演(且一人分飾角)的處女作,並且是完全取材於他的親身經歷。電影在法國的凱撒電影獎中大出風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好成績。那麼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電影中的吉約姆在最後告訴我們,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男孩學著接受他是異性戀,在一個提前假定他是同志的家庭」的故事。這是吉約姆最後準備寫得戲劇,也是他這部電影所講述的。

這是部十分詼諧有趣的電影,其中眾多的笑點都是冷而無奈的。在這個不落窠臼的「反向出櫃」的故事中,導演向我們展示了即使是像法國這樣已經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對於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性傾向依舊十分的困難。吉約姆因為天生非常「女性化」,喜歡模仿和學習女性的言談舉止,因此家裡人一直都自然而然的認為他是同性戀。媽媽每次喊他和哥哥們下樓吃飯的時候,都說「男孩們和吉約姆,下樓吃飯了!」在這樣日久天長的潛移默化中,吉約姆沒有任何意外的接受著媽媽的「開明」和鼓勵,去交男朋友,走進同志圈,學著去成為一個同志。這樣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個幽默而頗為無奈,甚至有些過份的玩笑,吉約姆毫不懷疑自己,聽著媽媽的話和所有人的認為,成為他們所以為的那一類人。

這樣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這樣的事情甚至一直都是被忽視和無人察覺的。人們並不會意識到這原來是個問題,一直都在我們眼皮底下,但我們卻始終都沒看見。跟隨著他人的想法和似乎某種不成文的「傳統」,毫不猶豫地接受自己的身份——他人為之定義和希望成為的那一個。吉約姆便是在媽媽這樣的「認為」中接受著自己是同志的身份,並且從未有過任何懷疑。

這會是一個漫長的自我成長和學習的過程,無非也就是通過一些列的挫折和各種各樣的嘗試之後,真正地認識和了解自己,那個真實的而不是別人所期望與傳統所限定的那一種。吉約姆是學著認識自己,學著明白,自己是異性戀這個現實。而在現實中,一大批的同志是在學習著認識自己,學著明白,自己是同性戀這個現實。吉約姆是長在前提的「同志」環境裡,而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同志卻是長在異性戀的世界中。他們彼此都需要做的,就是通過努力與不斷的經歷,進入自己的內心,找出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電影中吉約姆是個十分女性化的男孩,從小他就模仿自己的母親,以致於最後就連外婆和爸爸都分辨不出他們了。這是漫長的從每一個他所遇見的女孩身上學習的過程,最終他完美地抓住女性言談舉止的眾多特點,而成功地讓自己「變成女孩」。對此,家裡除了媽媽支持他,爸爸和哥哥對此都一肚子的意見。爸爸希望他能多參加些運動,並把他送到了男生寄宿學校,希望以此來鍛鍊他,但誰曾想事情並未按照爸爸所期望的那樣發展。當吉約姆到英格蘭的一所寄宿學校,他很快便喜歡上了一個帥氣高大的男生,但最終當他發現那個男生卻喜歡這另一個女孩的時候,吉約姆哭的稀里嘩啦。

這都是一些列的探索過程,吉約姆在這其中跟隨者蘇格拉底的那句話「認識你自己」。我們不能說吉約姆對於英格蘭那個男孩的喜歡沒什麼,那顯然有些什麼。就好像初戀破滅一般,依舊會傷心。這就好像現實生活中,一些男孩喜歡上其他女孩一般,那時的他們並未意識到自己喜歡同性,女孩與之的分手依舊讓他們感到心痛。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的一種論斷:你曾經喜歡過女孩啊,怎麼會是同性戀呢?用在吉約姆身上,便是你喜歡過那個男孩啊,你怎麼會是異性戀呢?這或許是我們難以回答的,即使是那些探索基因的科學家或許也無法對此做出多麼嚴苛的回答。有一點,我想是我們必須承認的,那就是對於我們自己的認識。人類的心靈,我們對此又了解到多少?

就像那個讓吉約姆去嘗試的女人所說的那樣,人們總是這麼定義:你喜歡女孩,就是直男;你喜歡男孩,就是同志。她說自己年輕時和學校里所有的女孩搞過,結果也沒變成拉拉。她告訴吉約姆「如果你不去嘗試,就永遠不會知道。」於是,吉約姆到同志夜店,結果有了幾次頗為尷尬和奇怪的經歷。他也經常去看心理醫生,希望能弄明白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了,結果往往都是無疾而終。在和一個男人一起回家,準備發生關係的時候,吉約姆通過對方的「種馬」意識到了自己的恐懼,並且也開始明白,如果想征服恐懼,最好的方法便是直面恐懼,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走過恐懼的陰霾,看到隱藏在後面那個真實的自己。於是吉約姆在那陰霾之後,遇見了讓他動心,並且讓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是異性戀的那個女孩。

有人經常會說:你並不能肯定自己就是異性戀,或許只是因為你還沒遇見那個能讓你動心的男人。而用在吉約姆身上就是,你並不能肯定自己就是同性戀,或許只是因為你還沒遇見那個讓你心動的女人。最終,他遇到了那個讓自己心動的女人。在三十歲的那天,他向媽媽「出櫃」,自己是異性戀,是喜歡女孩的。曾經三十年的探索,最終所證明的便是周圍所有人和約定俗成認識的錯誤,那是一場巨大的「誤會」。

吉約姆用三十年的時間,通過在電影近兩個小時的各種各樣搞笑、無奈或是艱難的探索與體驗中,認識了自己,發現了自己是誰,是什麼模樣的;揭開他人所認為的那一個自己,接下來出現的便是真正的吉約姆。母親對此感到震驚,媽媽問他「證據在哪?他百分百是直男的證據在哪?大眾怎麼知道他一定就是百分百的直男?他全家人都確定他是百分百同志了,除非他全家人都是一群白痴!」這是個讓人覺得奇怪且有些喜感的問題,但卻也是讓人頓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答的問題。並且媽媽的這段話真正地告訴了我們,對於他人性傾向真正的接受和尊重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當全社會,你周圍的家人朋友都已經認為你是直男了,你怎麼就能肯定自己是同志呢?證據在哪裡?你作為同志的證據在哪裡?吉約姆說「這不是一個百分比的問題,但是證據,證據就是他愛上了一個女孩!」這幾乎是僅有的一個回答,脆弱卻經得起任何的推敲。你作為同志的證據?證據就是你愛上了一個男人,僅此而已。

這是這個詼諧幽默故事背後所傳達的嚴肅主題。它所討論的早已經不再是對於自己同志身份的糾結和痛苦選擇,對於出櫃的戰戰兢兢,因為社會偏見與歧視而艱難愛情的這一類故事了。當像法國這樣已經通過了同性婚姻的西方國家來看,尊重一個人的性傾向依舊是件困難的事情,這種行為很多都是無意識的,甚至是自己所不知不覺的。就好像吉約姆的媽媽幾乎是在自己無意識的情況下,認定兒子是同志這件事情。而同樣犯了這個錯誤的,是我們和我們所組成的這個社會,我們幾乎是在無意識且沒有經過任何思考和驗證之下,就認定一個人是異性戀的這樣現實。先入為主,最終使得這樣環境中的人們需要經過艱難漫長的嘗試與體驗才能找到被鉗制之下的真實自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同志的自我認同道路。

皮蘭德婁曾經說過:人永遠也無法確信自己是否是在演戲,甚至不可能確信自己何時在扮演自己。這或許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和這個社會中所必須面對的麻煩之一。解決這一個問題的最好方法,便是蘇格拉底所強調的「認識你自己」。當吉約姆從耳濡目染的「男孩們和吉約姆」到「女孩們和吉約姆」,這樣的轉變並不容易,需要時間和自己的不懈努力。而對於我們自己,我們又真的了解多少?著名性學家金賽曾經把人的性傾向用0到10來表示,0是絕對的異性戀,而10是絕對的同性戀。出於這兩極的並不會使多數,而在0到10中徘徊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大多數。

而最終說回《男孩們和吉約姆》這部電影,它已經不再是那些同志電影的「初級階段」了,原因或許便是因為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必然改變。就像2011年的那一部《週末時光》,他所探索的早已不僅僅是同志了,而是當自我認同之後生活和情感又會變得如何?就如導演所說,這只是通過同志來探索整個人類的情感世界。2013年的《阿黛爾的生活》亦是如此,更往前便是李安導演的《斷背山》,同志只是故事的表面,他們所講述的是其背後更大更廣闊的普遍的某種情感。在這一層面《男孩們和吉約姆》也在嘗試,並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