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

菲洛梅娜/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

7.6 / 103,832人    98分鐘

導演: 史蒂芬佛瑞爾斯
編劇: 史帝夫庫根
演員: 茱蒂丹契 史帝夫庫根 瑪麗溫寧漢 西恩馬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rozenmoon

2014-04-22 01:05:27

「公知」與「屁民」的相互啟蒙


1.其實,這部電影真正的主題是「返回」。記者馬丁最初就是記者,之後進入政壇,但因為排擠被迫離開,最終再度成為記者,這是職業身份的「返回」。女主角菲洛梅娜最初被迫放棄了兒子的撫養權,任由修道院把孩子送給了領養家庭,多年後,她決定重返修道院,去尋找兒子,重塑部份缺損的母親身份,這是身份與情感的「返回」。
2.菲洛梅娜和馬丁代表著社會的兩個階層,或者直白地講,兩個階級。菲洛梅娜沉溺於通俗小說和肥皂劇,目光短淺,見識有限,她是典型的中下層勞動者,一生庸碌,但也從未無地自容。馬丁見多識廣,周旋於政界和媒體圈,一直對菲洛梅娜的言談舉止非常不屑。他是菁英,是公知,是要去啟蒙底層的下凡者。
3.兩個人的心態變化曲線是影片最有意思的部份。菲洛梅娜最初有著最單純的訴說欲,想把故事告訴記者,在紙面上返回過去;馬丁最初也只是出於最勢利的目的,剛剛失業企圖轉型的當口,嘗試著寫一個自己都不屑的爛俗故事。但事情正在其變化。菲洛梅娜逐漸變成了追尋兒子的女人,她一步步逼向兒子的成長,一次次目睹兒子的喜怒哀樂乃至死亡,又最終返回修道院,徹底寬恕了當初送走自己兒子的嚒嚒,傾訴-希望-落空-憤怒-寬恕這是她的心理軌跡。而馬丁的心理線索與之相應,不屑-發生興趣-同情-表達正義感-最終明白了菲洛梅娜的內心。
4.菲洛梅娜和馬丁的角色互動之間有一次轉換。最初,菲洛梅娜是被動的,馬丁是主動的。前者無知愚昧,後者操控一切。但是,方向一點點開始錯動。菲洛梅娜這個家庭主婦在眾人驚異的目光中接受了兒子是「同志」且死於愛滋病的現實。而且又堅定地敲開了兒子生前男友的家門。這讓馬丁震驚。他突然看到,原來這個底層民眾比自己這個菁英有著更為強悍的內心。
5.教會的虛偽在這部電影中從來也不是題眼,甚至都不值一提。它被放置在遠去的歷史裡,成為一段無可奈何的往事而已。馬丁以天然的菁英意識和政客思維認定,當年被奪走了孩子,那麼必需要還擊至少要對對方說出自己的憎恨。這是典型的啟蒙者心態,一種知識分子介入政治的天職般的姿勢。但菲洛梅娜幾乎從未對當年的修道院和嚒嚒產生過哪怕一點點恨意。她能平靜地接受命運,這是底層人的邏輯。
6.馬丁一直直接而尖銳地對教會的行為進行指責甚至辱罵。他代言的是進步、現代、科學的價值觀。而作為教會受害者的菲洛梅娜卻一直堅持著信仰。在馬丁心中,這等同於愚昧。實際上,與其說菲洛梅娜的堅持是出於信仰,不如說是不想否定自己的一生,而且在她看來,那種知識分子式的表態和對抗只有表演意義,而毫無實際作用。一個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個覺得對方徒有其表。這就是最初兩人的關係。
7.最終兩個人都被對方改造了。不只是菁英將底層民眾啟蒙。記者馬丁得到了一個故事,有俗常的淚水也有對歷史的反思,而菲洛梅娜得到了內心的安寧。她知道了兒子的一生,也知道了兒子對自己的惦念。
8.總體而言,電影很一般,對於主題缺乏縱深的剖析。男主角的表演呆滯而浮誇。最終的結束方式像個三流的童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