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3 07:17:49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如果你聽到一首歌,它聽起來不算新穎,但也不太過時,那就是民謠了。」
確實,要說民謠是一種什麼音樂,其實很難說清楚他的風格、起源,在中世紀有隨表演團隊演出的吉卜賽歌手,也有記錄歷史事件傳唱的吟遊詩人。現當代可考的美國民謠起源,有一說是來自阿巴拉契亞山下農作的人民。但是幾百年來沒有人可以否認民謠醉人的魅力。因為他依舊以老舊復古的情懷感染人心。其實他的存活至今,更加應該感謝在這條路上孜孜不倦熱愛奮鬥的音樂人。大概醉鄉民謠就是這樣的一個關於民謠進化史的故事,這部科恩兄弟2013年底的新作,同時也是我近期看過最好的一部電影,同時也是一部關於一個loser的故事,我想出於個人對民謠的偏愛,談談對這部電影的粗淺認識。文章內有大篇幅劇透,沒看過的同學希望理解。
Inside Llewyn Davis,是科恩兄弟已民謠歌手戴夫·范·容克的親身經歷為藍本,講述6,70年代時期一個失意的民謠歌手坎坷經歷的故事。彼時這位仁兄起承轉接著民謠復興的年代,從那時候開始走出的Bob Dylan, Neil Young等伴隨著美國民謠引領改變了一個時代的文化風潮。不過,這些都與本片的基調毫無干戈,事實上作為本身非常擅於刻畫小人物窘迫狀態和戲劇性情節的導演,這次科恩兄弟又拿起了他們極富象徵意味的表現手法,旨在細膩地刻畫這麼一個在人生路上顧此失彼的盧瑟。而由此帶來傳奇的民謠歷史上不經意掠過的一幕。 此片的譯名大概是出自一位熱愛音樂之人的點睛之筆,人物取自民謠歌手戴夫·范·容克自傳里寫道的真實經歷,戴夫是60年代民謠復興的先驅人物,接過他旗杆的是幾個如雷貫耳的人物——鮑勃迪倫。不過他自己,就只能算是一個失敗者。
電影裡的戴維,就是這麼個在民謠路上輾轉奔波的失敗者,出過一版專輯,就是片名(Inside Llewyn Davis),Hangout都是很好聽很有心的曲目,多半就像徵著自己內心的訴求,可卻沒有唱片公司肯為他唱片付款。戴維作為歌手追求通過演出機會來獲取住宿和金錢,可惜在揮金如土的紐約,沒有多少人肯賞識他的才華。儘管才華橫溢,但戴維還是個臭脾氣,自以為是,並且花心不負責的人。睡了朋友的老婆,讓自己的前女友和朋友的老婆相繼打胎,瞧不起其他歌手,並在演出酒吧臭罵演出者並被人毆打。整個時間裡由失敗的開始到失敗的結局,壓抑而悲傷。電影裡,不同於科恩兄弟以前冰血暴、老無所依似的跌宕,他們開始放棄施加一些黑色幽默,取而代之已更多的引申、象徵,以尋找、公路、奔波為線索貫穿構造這部電影。通篇都只伴隨著一代人的窘迫與失意。這多少象徵著民謠之路的坎坷。戴維從開頭的被毆打情節,到結尾相契連,構成了一個為生活奔波而迷茫無奈的無窮迴圈。
電影裡刻畫最著力的兩個線索,一個是找貓,一個是去往芝加哥的公路上。貓是戴維在借宿教授家的過程中間跟出家門的,沒有鑰匙,無奈的戴維隻身行李背包一人帶著一貓地穿梭於城市。而很多時刻,科恩兄弟都在以貓的角度來講故事,講戴維這個人。有一段情節里戴維抱著貓穿過紐約地鐵隧道時,閃過的站台和霓虹就那麼與貓擦身而過,似乎是戴維眼裡的生存世界。比較奇特的是,貓的名字叫尤利西斯,這也是希臘神話裡一個尋找回家路的悲劇英雄。
吉姆的女朋友還在那不斷的抱怨苦楚,而戴維則沮喪地盯著落地櫥窗外的大道。突然他發現了什麼,起身跟她道了個別,奔出酒廊門外,在穿梭的人群當中,迅速地抓起那隻貓,「好不容易,我逮到你了。」
在把貓弄丟後,尋找貓的過程成了整部電影一個主題基調。而戴維大部份時刻都在描述成一個尋找這隻貓的過程。歷史背景下的民謠音樂,在經歷了50年代麥卡錫主義的(當時大部份民謠音樂人甚至是共產黨)打壓後,復甦乏力。但人們對冷戰期間(60年代金斯堡時期垮掉的一代)提倡的放縱頹廢心存芥蒂,傳統音樂似乎更能直擊人心,因而民謠亦在當時,發展為一種象徵性寄託,更多的代表著回歸本我。這裡找貓的情節,就成了戴維心裡的一個意向,不僅渴求得到認同(教授象徵著大眾的認可),又帶著害怕迷失害怕流浪的內心負擔。象徵著民謠音樂在經歷了五十年代的打壓後,亟待覆蘇,但發展道路同樣崎嶇不平,害怕迷失,同樣是一代人典型的壓抑心理。
另一個線索則是戴維跟隨胖老爺子前往芝加哥的行程之中。司機同樣是一個演出歌手(迷幻朋克?),老爺子是位爵士樂手,都是一群失意的loser,踏上了尋找自我和歸家的行程。歸家是folk音樂里一個重要的主題,而這幾位車上人物,則都多少代表著偏離主流價值的形態,被警察(主流價值)砸過場子的搖滾司機、患著嗜睡症的老爺子(頹廢垂死的古典),以及同樣在邊緣掙扎的民謠歌手戴維。在幾乎是物慾和品牌為主題的商品過剩時代,戴維一行尋找成功和歸途的路同樣荊棘遍佈。而在芝加哥碰了一鼻子灰的戴維,聽從母親建議放棄民謠轉去做水手,結果卻又被大副坑了錢,奮而意氣離開。影片最後,一轉眼回到了戴維在格林威治村演出的當晚,原來是倒敘手法。看似戴維的民謠之路峰迴路轉,在於老闆交談下才發現實則是女朋友通過和酒吧老闆發生關係換來的演出機會,難耐氣憤的戴維只好把脾氣發在了下一位演出的女歌手身上,換來了結尾——也是開片一場報復性毆打。至此,似是西西弗斯的反覆推石上山,石頭又週而復始的滾了下來。
仔細看看,影片裡有很多向民謠先驅致敬的地方,jim夫婦演繹的《five hundred miles》,同樣是一首歸家的民謠曲目,而戴維那首hang me, oh hang me 則是民謠曲目里經常帶有的政治性音樂。結尾的時候,煤氣燈酒吧里演唱告別的年輕小伙兒,嘶啞的聲線引得戴維注目。熟悉的人都知道,這正是鮑勃迪倫的Farewell,而那個起程轉接戴維的小伙兒,自然就是傳奇的民謠詩人——鮑勃迪倫了。
P.S. 去年我為了專程去聽李志的演唱會,跑了一趟長沙。當時在現場看到人山人海的跟唱《和你在一起》的場景時,還真的是驚訝於這些年的變遷。曾經的民謠苦主逼哥當年憋在鄭州網咖度日的時光才逼出來一首《關於鄭州的記憶》,如今卻可以整起樂隊和聲甚至炫酷的吉他solo。雖然舞台上的逼哥依然頹廢個性,卻儼然帶上了商演成功轉型的色彩。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值得欣慰的事情,看到逼哥在台上整起了搖滾版的《和你在一起》,驀地想起了當年dylan插上電吉他演出的歷史性一幕,曾幾何時音樂的歷史是如此相似的反覆上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