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葉問:終極一戰--Ip Man: The Final Fight

叶问终极一战/叶问终极篇之香江岁月/

6.2 / 9,177人    100分鐘

導演: 邱禮濤
演員: 黃秋生 袁詠儀 曾志偉 鍾欣潼 陳小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宇の航

2014-04-23 08:42:00

最喜歡的葉問


  
最喜歡的葉問
1,我覺得名字應該改一改,因為電影裡最後的一場打鬥,很平淡,可以說沒有任何的看點,拔高了老年葉問,同時也沒有發揮熊欣欣的作用,儘管如此也不影響我對這一版葉問的偏愛。我發現港片的動作片最後往往都是正面一號和反面一號的角鬥,如果能打破這個俗套模式,對於動作片的結尾,能有一層新的含義。
2,電影裡的故事平平淡淡,亦如老年葉問的生存法則。電影更多的展現了那個時代的香港特色,有點文藝情懷,比如早期的大排檔,周圍的佈景和我從老相片看到的香港,似乎是一個樣子。我還注意到了最早的版本的《南屏晚鐘》,「吹動了我的相思夢」,這個「相思夢」更是一種懷舊夢,總是透漏著那麼一點憂傷,猶如一場繁華易逝。
3,黃秋生真是一個好演員,在大排檔里和妻子侃而談,吃著小吃,毫無做作之感。黃秋生在現實生活是一個非常外向的人,不知道為什麼能在電影裡把握的如此之好。這個感覺猶如看他曾經主演的《老港正傳》一樣,怪不得有人說如果挑出一個人能去演《茶館》,非黃秋生莫屬。
4,沒有以往家國大義,透露更多是江湖人的生存法則。比如,有三種徒弟不能收,多磨現實問題。武者練武,都是強身練體,不是為了好勇鬥狠。像那個徒弟反問,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其實很多強身的方式。我到覺得武術的產生應該是一門自衛的行為,雖然沒有攻擊性,但是至少應該處理人和人的生存矛盾。有爭鬥就有死亡,需要在江湖中有種相互便利的方式,不得不得提出一種中庸的哲學。
5,那種中庸的哲學在黃秋生和曾志偉演繹的淋漓盡致,要擴大這種哲學,其實是被江湖人的文化宣傳給蒙蔽了,俗話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能傷了對方面子上,相互能在生存中尋找雙方都有利處的和解方式。如果真那麼低調,後面也不武獅了。武獅子的一種習俗,如果勝利,對以後的收徒也是一種宣傳。中國的江湖沒有產生類似搏擊的拳擊生意場,大概也因為這種生存法則,往往這樣生存法則被破壞了,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6,從那個時候來看,西方人的自由民主沒有完整的影響中國人,比如九龍寨,裡面黃賭毒,獨立在西方人管轄的另一種帶有江湖味道的叢林法則里。那裡就是中國文化里最惡劣的一面,當然隨著時代的前進,這些慢慢的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但是這股毒瘤滲透到一些人的性格中。
7,熊欣欣和魏霸天就是代表武者裡面那種惡的一面,好勇鬥狠,不與別人方便,更應該死在幫派仇殺。像正義戰勝邪惡,只能算是某種藝術情懷,算是中國的一種俠客夢。
8,陳小春這個人在這個電影可以品味的東西很多,我覺得這就是中國人處理問題的思維。救師姐,是因為一個門派,中國人特別重視鄉情,以及某種熟人的圈子;和熊欣欣的默契,是因為現實利益;最後和熊欣欣的矛盾,可見他雖然現實卻有底線。這又讓我想起,許多年他演的韋小寶。
9,這裡面也有罷工,可見每一種權利,都是自下而上的鬥爭,也是自由與平等思想的啟蒙。但是極端的自由追求,換來的是自己的不自由。馬克思說,西方民主社會的資本發展,毛孔里透漏了邪惡的血。原諒我原話記不住了,我想說,同時西方民主的前進,也是有著低層次的自我拯救。西方給中國帶來沉重的災難,但也給中國帶來的自由與民主的思想。
10,葉問在裡面對罷工,爭取自己的權利,沒有專門的評價,而說要團結,自己不團結怎麼能行呢。看來葉問也是感覺生活的不公平,但是他是那種保持主義,我想他希望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不過我想,每一次社會的平等與自由,保守主義享受了激進主義的奮鬥結果。沒有下激進的奮鬥,上則不會主動改革。但是激進的奮鬥,不可避免的有著血和淚。由此只能保守的唱著《南屏晚鐘》,我的相思夢,相思夢。
11,補充,最後至於李小龍出場,沒有多少看點;而周楚楚代言了幾個旗袍,也沒有多少亮點;曾志偉的功夫,略顯滑稽。唯獨葉問和白鶴派的比武,讓一個帶眼鏡的記者在報紙上寫的成小說,這個記者就是梁羽生,不過當時是是白鶴派和太極派,時間是1954年,小說是《龍虎鬥京華》,被公認為是新武俠之始。在消費葉問之餘,也緬懷另一位武俠小說大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