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後窗--Rear Window

后窗/AlfredHitchcock'sRearWindow/Fenêtresurcour

8.5 / 532,948人    112分鐘

導演: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編劇: John Michael Hayes
演員: 詹姆斯史都華 葛麗絲凱莉 Wendell Corey Thelma Ritter Raymond Bur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蕭達

2014-04-23 23:02:29

《後窗》看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希區柯克和他的電影
    
希區柯克是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拍攝驚悚懸疑片。從20世紀橫亘進入21世紀,如今希區柯克的電影依然充滿魅力。但是,和很多大導演一樣,希區柯克並不是一開始就被譽為電影藝術大師的。他的電影大多屬於商業類型片,是流行文化中的一環,也正是因此(逼格不夠高),他在當時的評論家眼中只能算是一個不入流的電影匠人。

 希區柯克的電影從1960年代起才正式被引入藝術領域和深奧的理論領域,這得益於圍繞在法國《電影手冊》周圍的一幫評論家們對其電影所做的現代主義闡釋。他們(侯麥、特呂弗、戈達爾等)認為希區柯克是一位會嘗試在大量生產的製片制度中,在類型片上留下個人特殊印記的作者導演,尤其是特呂弗對其推崇備至還寫作了一本《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至此,希區柯克才從商業匠人變成了在「作者論」立場上有性格魅力的作者。
  
《後窗》是希區柯克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部驚悚懸疑電影,也是希區柯克所拍攝的電影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至今在IMDB中排名28。電影講述了攝影記者傑弗瑞由於在一次意外中摔斷了一條腿,而不得不在輪椅上度日,以偷窺窗戶對面鄰居們的生活為消遣的故事。這部電影在拍攝中還大量的採用了傑弗瑞的主觀鏡頭,所以,電影的觀眾常常是和傑弗瑞處在同一位置,時而用肉眼(遠景鏡頭)時而用望遠鏡(特寫鏡頭),一起欣賞窗戶對面公寓中中形形色色的劇情。在這些鄰居中,有整天身穿比基尼邊跳舞邊做家務的性感舞蹈演員;有性格古怪的鋼琴作曲家;有一對幸福甜蜜但不得意忘形,記得在關鍵時刻拉下窗簾的新婚夫婦;有經常發生口角的一對中年夫妻,丈夫是推銷商,臥病在床妻子對他充滿猜忌;有養著一條狗,過著瑣碎生活的普通夫婦;還有被傑弗瑞稱為「寂寞芳心」(Miss Lonely Hearts)的單身女子。傑弗瑞就在窺視中打發無聊的時間。同時,傑弗瑞也有自己的煩惱,女友莉莎想要和他結婚,但似乎傑弗瑞還不想過早地踏入婚姻的牢籠,並且他覺得莉莎的生活方式、情趣愛好很難融合進自己的生活中,而自己也不想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天,傑弗瑞在偷窺過程中發現推銷商夫婦又一次發生了爭執,之後臥病在床的妻子就不見了,而他的丈夫卻在下雨的夜裡,拎著一個大箱子來回進出公寓三次。傑弗瑞懷疑這是一場謀殺案,並且介入了,最終他們抓住了那個殺死自己妻子的推銷商。只是傑弗瑞的情感問題似乎仍無法得到解決。
  
《後窗》的現代主義闡釋
  
如今,對這部電影的分析,早已經成為了涉及電影學、心理學、哲學的學術問題。現在,連街邊賣碟的小伙兒都知道,《後窗》是關於看電影的隱喻,窗戶比喻的就是螢幕,而我們這些觀眾所處的位置就是電影主人公傑弗瑞的位置。看電影其實是一種和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的偷窺行為,只不過在電影院中,這種偷窺行為被合理化了(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講,叫做「昇華」)。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喜歡看電影觀眾都是一個心理變態的窺陰癖患者。
  
這裡就不免滑入一種弗洛伊德式的解釋——窺視僻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本能,它滿足了人內心潛意識的需要,人們通過這樣的行為來獲取性(力比多)的滿足。我們喜歡窺視,喜歡看電影都是因為偷窺的本能,「力比多」的驅動。緊接著便是現實主義關於「黑暗人性」的陳腔濫調:「希區柯克是電影中的哲學大師,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如此深刻地洞察到人生的荒謬和人性的脆弱。希區柯克的電影是一首首直指陰暗人心的詩。他想要告訴人們的是,在美國人正常的表面之下,暗藏著最驚人的政治腐敗、道德淪喪、心理異常和性變態。在他看來,在美國人的生活中,最有趣然而也是最可怕的是人們對平庸的心滿意足。但是這種平庸的生活實質上是最不正常的,其中的一個標誌就是美國人對看電影的熱衷,而這實際上體現了美國人的窺視狂傾向。窺視狂成了希區柯克的電影要揭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在影片《後窗》一片中得到了最為徹底的表現」。這樣的解釋並不觸及本質,並且引發了新的問題:為了解釋一種現象,而將另外一種本身尚且含混不清、無跡可尋的現象——窺視欲——視作理所當然了,並且是骯髒、墮落的理所當然。
  
我們的問題是,窺視欲從哪裡來?
  
窺視欲和進化心理
  
同樣的困惑也發生在了那個被窺視者的身上。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兇手來到了傑弗瑞的房間,再三逼問他:「你是誰?你究竟想要從我這裡得到什麼?」這時所呈現的同樣是一個主觀鏡頭,問題似乎直接拋給了我們觀眾,「你是誰?為什麼要來看電影?你究竟想要從我的電影中得到什麼?」兇手一步步的逼臨,傑弗瑞用使兇手眼睛產生不適的閃光燈的閃光,拼命的拖延,整個鏡頭變得緩慢、阻滯、煎熬。
  
楊德昌在他的電影《一一》中曾借人物之口講道:「電影的發明使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因為我們在裡面獲得了至少兩倍不同的人生經驗。譬如殺人,我們沒有人殺過人,可都知道殺人是怎麼一回事,並且還有過好幾次殺人的經驗,這都是我們從電影中得到的。」這讓我想起了希區柯克的另一部電影,《驚魂記》。在沐浴謀殺之後(在《後窗》中,傑弗瑞和他的同伴同樣猜測謀殺時發生在浴室裡,因為這樣便於清潔),諾曼貝茨試圖清理浴室,這一場景的長度有足足的十分鐘,不只有清理的細節,還包括對手法的小心翼翼的交代,這些畫面深深地打動了我。沒錯,我們不僅會去電影院裡觀看電影,還要在生活中偷窺他人,因為知識就是力量。知道誰需要幫助,誰能夠提供幫助;誰是真誠的,誰在說謊;誰可以成為約會的對象,誰有一個愛妒忌的男友。電影不僅有引人入勝的故事,還可以讓觀看者獲取新的知識。而所有的這些知識都是有用的,都可以為我們生活中的決策提供幫助,尤其是,當某一資訊還不為大眾所知,而你是第一個利用這一資訊的人時。「窺視欲」由此和「好奇心」類似,具備了生物進花上特殊的適應性意義,這就是為什麼這一特質能夠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代代的進化、遺傳。而小說、戲劇、電影都是這一心理功能的副產品。
 
電影及其功能
  
回到電影中來,傑弗瑞對女友莉莎結婚的要求遲疑不絕,他持續地關注對面公寓發生的事情,似乎是在逃避決策,但更可能的解釋是,他是在為自己的問題尋找想像性的出路。這裡有一處關鍵的細節,謀殺案發生的晚上,傑弗瑞坐在輪椅上度過了一夜,他似乎總在擔心錯過什麼(強迫式的觀看),事實上,他確實錯過了,謀殺發生時,傑弗瑞睡著了。傑弗瑞透過窗戶所看到的一切,完全有可能發生在他和他的女友之間:他們有可能成為那對幸福甜蜜的新婚夫婦,也有可能在時光中把生活的激情消磨殆盡,最終歸於單調乏味,成為那對普通夫婦;或者,在終日爭吵和猜忌中爆發,將她殺死;而如果他拒絕她,他則可能成為那個古怪的作曲家,而她鬱郁度日,成為那個「寂寞芳心」小姐。窗戶的對面,是關於生活的豐富的畫卷,愛情和婚姻的故事在那裡不斷上演,對於此刻面臨著相似問題的傑弗瑞來說,他太需要這些生活的經驗了。
  
我們把所看到的故事納入自己的經驗範疇,為自己的決策的提供參考。很明顯,電影為我們提供了類似的功能。
  
「災難電影」的邏輯同樣存在於此,我們通過「螢幕」上的故事,通過窺視電影中虛構人物的私生活,想像自己將來可能面臨的困境,以及自己將來為解決這些困境所可以採取的方案。

這就是為什麼,電影中的世界必須遵循現實世界的基本邏輯,並帶有最低限度的真實性。導演將一個虛構的人物放入一個想像的情境中,這個想像的情境由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基本事實和規則所結構,虛構的人物在那裡追尋、戀愛、行動,並產生種種後果。即使在科幻電影中,我們不得不懸置某些物理的規則,但劇情的發生髮展依然要遵循特定的因果。對於我們觀眾而言,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觀察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記下他們為解決問題所採取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因之而產生的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