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梆子
2014-04-27 02:51:13
吃多了
這電影在國內被高人翻譯成飯禱愛。呵呵,太妙了。
看完覺得這片子真爛,浪費了那麼好的pizza和pasta,可惜了。這電影實際上就是一碗心靈雞湯,沒放鹽,還挺膩。
義大利的美食,居然就用幾道標準菜給搞定了,彷彿洋人進了中餐館就點酸甜豬肉一樣。義大利的美景也是如此,都是最最著名的景點,看著如同導遊手冊。
印度去了半天也是旅行手冊,連好吃的都沒有了,變得異乎尋常的虔誠。女主人公所持有的宗教視野說來說去還是她自己的心靈折射。
這讓我想起來我們在印度旅行時碰上過一次,一群老外跑到印度旅遊點看傳統舞蹈表演,還打扮成當地人的樣,人家給擺好了椅子他們不坐,一本正經地似乎正宗地盤腿兒坐地上。結果演出時,我們後排有個老外在照相,相機快門聲音有點大。一本正經先是大聲噓,然後就和那老外吵起來了,說這麼好的演出你照相對人家藝術家不尊重什麼的。那個人也不客氣,倆人嗓門兒還越來越大。結果蓋生氣了,扭頭說,滾!他們才算安靜下來。其實呢,這演出就是專門給遊客看的,巴不得你照相給他們宣傳,票上就印著歡迎照相。實際上,一本正經要是真那麼熱愛他們的文化,就別在老外扎堆兒的地方呆著,坐火車到鄉下村子裡,人家那表演不是給遊客看的,不要錢隨便圍觀,陸天的站著,躺著看都行,想走就走,高興了還有人應和,什麼默默地對藝術家表示尊重之類的說法就是半吊子愣把西方文化往印度文花上套的瞎扯。
這電影老說人要隨性。問題是:飯吃就吃了,經念就念了,情人找了就找了,憑著感覺走,慢慢咂摸咂摸滋味的話也能做出個有點意思的片子,還能潛移默化地教育一下觀眾。但是不知是這編劇還是這原著,還偏就不讓你有真正的享受,關鍵時刻非要搞上一堆一堆的說教,用的都是雞湯語言。等電影裡面說夠了,我也睡著了。
更不明白的是:美國好歹也是個不小的國家了,文化也算是多元,風景也很壯麗,估計義大利人和印度人也不少,為什麼非要跑到別的國家去才能找到自我?
想起來以前看過一本書裡面提到有這麼一種現象:人們做選擇的時候,如果兩個選項比較接近,而且不選也得選,選完之後就會自己找各種藉口,證明選擇是對的。養成這種習慣的人就變成了這樣:他所有的人生決策都是無比正確。自己選上的都是好的,沒選上的都是狗屎。這種現象本質上還是內心缺乏安全感,一定要說服自己沒有選錯。其實選錯了就錯了唄,將錯就錯也有可能出好棋啊。
是不是我太貪吃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