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

少数派报告/关键报告/未来报告

7.6 / 584,777人    145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菲立普肯迪克 史考特法蘭克
演員: 湯姆克魯斯 柯林法洛 莎曼珊莫頓 麥斯馮西度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野狐先生

2014-04-28 01:05:01

電影對小說的篡改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很多年前看的片子,印象不錯,但劇情大都忘記。今因故看了原著,又重新看了片子——再來審視,竟讓我大跌眼鏡。也許,第一遍看時,還剛從CCTV中解放出來視一切洋貨如高端;而今天,顯然已對這些好萊塢模式的商業元素徹底免疫。

我不介意電影改編小說;這裡之所以說是「篡改」,因為這些改動都只是讓一個本不錯的作品變成了爛片。

小說的邏輯清晰,沒有硬傷。
電影的邏輯大換血,改動後無法自圓其說。

小說結構精簡、短小精悍,雖然涉及了權力鬥爭的因素,但核心仍然是科幻。
電影參入大量的心理劇、感情劇、動作片來填充時間,大打人性牌、政治牌。與其說它是一部科幻片,不如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權力鬥爭劇。



小說的邏輯:


第一份報告:安德頓殺掉卡普蘭
第二份報告:安德頓得知了卡普蘭的陰謀,改變主意,沒有殺掉卡普蘭。
   (此為被摒棄的「少數派報告」)
第三份報告:安德頓面對第二種情況,再次改變主意,殺掉卡普蘭。

【具體如下:
    唐娜的報告:卡普蘭綁架安德頓,威脅他自願取消預防犯罪系統。參議院為避免內戰,拒絕了安德頓的求援。安德頓最後將卡普蘭成攻擊斃。
    傑裡的報告:安德頓得知將要犯罪後,取消了犯罪。此為被摒棄的「少數派」報告。
於是卡普蘭決定公開傑裡的「少數派」報告,以此來證明該系統無效。
    邁克的報告:面對這種情況,安德頓再次改變了注意。而卡普蘭因為相信被摒棄的少數派報告,沒有做好防備,而是試圖和安德頓一起出現在公眾面前。安德頓為保護系統,殺了卡普蘭,並被流放在人馬星座。】


因此,三份報告是各不相同的。雖然唐娜和邁克的報告結局一樣,但實際是在敘述著不同時間進程的事件。第三份報告使第二份無效,第二份使第一份無效。邁克的報告是最正確的,沒有第四份報告讓它無效。

而這種特例只會發生在能夠看到報告的少數人身上,譬如安德頓和他的繼任者維特沃。整個系統繼續運作。



小說並沒有涉及太多法律和道德問題,於是留下了幾個未處理的疑問:
1. 法理上如何論證,尚未實行犯罪的人是「罪犯」?
2. 如果「未來犯罪者」得知了預測結果,結局會有怎樣一連串的改變?是否需要更多的預測者,來推翻前一個時間線的報告?誰才可以是最後的final minority reporter? 情報的不公開,對這些「罪犯」是否公平?





電影的補救與應對:

    插入神學理論。把預防犯罪比喻為祭祀,把預知者比喻為神或先知,來解決如何使民眾信服的問題。這一點其實很棒。
   但緊接著,電影就迅速把主題引入對迷信科技的批判之上。落入了科技VS人性並最終人性戰勝科技的窠臼。

   為了迴避多個時間線的難題,電影將小說的重要邏輯進行篡改:
小說中,少數派報告存在,且三分報告皆為「少數派」報告;
電影中,三個預知者的結果相同,所謂的「少數派」報告實則不存在。
在小說中,安德頓一定殺人,乃不同時間線的同一結局,科幻劇。
在電影裡,安德頓一定殺人,是因為為子復仇,心理劇。

換言之,去掉影片的科幻因素,只表現普卡蘭如何設計並使得安德頓最終殺人,反而更合理。
在影片中,小說的精華被篡改為一個大bug。如先知和他後來自己所強調的,他仍然有選擇。小說中,知道預測後的再度「選擇」依然可被預測,而電影中因為不存在多條時間線,導致這個二度選擇無法被預測。於是,安德頓的殺人並不代表預防犯罪系統的正確,而卡普蘭最終與預測相反則再度宣告了預測系統的失效。

即使如此,導演依然不過癮。為了表達人性&科技二元論且前者完勝後者的主題,導演不僅賦予了男主角以喪子之痛的「人性」心理,甚至賦予了「先知」以人性。引導觀眾一邊倒地對此係統進行道德譴責。


如此依然不夠。為了迎合廣大觀眾科技雖完美但違背人道主義(其實如上所言,這個科技其實並不完美)、人有缺陷但有英雄氣概的期待,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設置和之間的相互關係,也被篡改的面目全非:

小說中,安德頓和維特沃起先有矛盾假像,後來是站在一條戰線上的;二人的共同志趣和關注都是此科技系統本身。
而且安德頓是一個典型的中年知青加小領導形象,而影片的安德頓簡直形同超人。
電影中,安德頓和維特沃的志趣和關注點不同。安德頓在乎的是科技如何避免悲劇,而維特沃在乎的是法律公平。
而安德頓,簡直成了一個力戰群雄的超人。
【於是這裡又出現了一個bug:一個如此依靠人力的系統,為保證其運作,難道不應該有一個後補隨時上場的嗎?小說中維特沃的設置就是先以安德頓的助手出現的,而電影中是直接外行奪權。另外,做為維護司法公正的維特沃,為何不只是來監督系統,而是要親自指揮?那他自己做了領導了,又如何客觀評估此係統?依賴他本人的完美道德嗎?】


小說中,對手卡普蘭屬於軍方,不屬於系統內部人,是利用系統的紕漏進行奪權;
電影中,對手卡普蘭屬於系統內部人,是利用人為的紕漏進行控權。

【於是電影又出現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局,為了突出導演心目中高大上的正義,最後只能將之前的罪犯全部釋放。卡普蘭的表演秀失敗了,安德頓的復仇願完成了,正義的小天使維特沃也壯烈犧牲了。於是其他打龍套的群眾們就各回各家了。整個故事像一個joke,充滿了好萊塢自娛自樂的英雄主義情結。
人云,沒事莫裝逼,裝逼成煞筆。】





其他出於商業目的的改動有:

在小說里,預知者能夠預知過程,並轉換為文字方式輸出;
在電影中,預知者僅能預知結局,且轉換為視訊方式輸出。
這樣不僅使視覺效果更炫,且如此,在確定謀殺者的具體位置時,警察的作用就無比大了,我們的兩位英雄和一大梟雄就可以有用武之地了。這裡又出現了很多問題,譬如,如果僅知道殺人結局,為何不需要對未來殺人犯進行審訊?如果警察的定位如此依靠人力,是怎樣保證萬無一失的呢?譬如在開頭的那場案件中,what if殺手的門是關著的?

再譬如,預防犯罪系統是設定為不屬於政府部門,明顯是為了迎合米國觀眾自命民主與政府唱反調的輿論調子。


另外還有,
譬如,電影也試圖把系統推廣,而系統卻建立在三個意外存活的畸形人身上。先不論法律公平的問題,僅此點就可以把系統方案否決了。
小說中的畸形人有專門的訓練學校,暗示了此係統可以持續運作。

再有,如果先知可以預測全國,那應當有很多「多餘」的真實資訊;反之,如果沒有這麼多其他州的資訊,又如何可以預測全國?
小說中並不是以州、國來劃分行政單位的,並且有其他星球。



不以科幻片論,僅從懸疑片的角度,也有太多不通之處,
譬如,卡普蘭親自殺女先知母的策劃。既然知道先知有人性,又能儲存信心與體內,他這樣做也太過僥倖心理。完全有很多更好的辦法。
譬如,卡普蘭暴露殺死先知母之後,安德頓老婆的反應竟然是當場指出,不怕遇害嗎?而卡普蘭的反應竟然是離開,不試圖控制她?
譬如,小說中的安德頓既是長官也是學者,是他一手研究並締造了預防犯罪學及其相應的系統。而電影中的安德頓對系統原理了解有限,他的角色被分給了電影中的安德頓和那個女巫婆。你相信一個似乎業務嫻熟的長官竟然對機制的了解如此有限嗎?
更譬如,安德頓竟然可以單槍匹馬力敵群雄,不知道是他的護衛隊太弱,還是米國的眾罪犯太弱。




除此之外,個人認為電影中的未來晶片、立體放映、立體公路、個性化廣告、眼球外科手術等設計還是蠻有觀感的。
另外看在原著的份上,給個三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