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專注搬磚十五年

2014-05-01 06:04:31

《入殮師》 :一場生命的讚歌


寫影評我最害怕碰到兩部電影,一部《海上鋼琴師》,一部《入殮師》。兩部電影類型不同,相同的是都有極高的故事格局,極深的精神內涵。輕易不敢去碰,但現在話趕話,趕到這了,權且試探性的寫一寫。

在寫之前請容我先向久石讓致敬:您真是一個神人!

嚴格意義上說來,《入殮師》是一部哲學片,探討生命的生死問題。劇情倒是很簡單,講述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在失業後,與妻子一同回到故鄉過起簡單的鄉間生活。誤打誤撞的找了份為往生者送行的工作,也就是入殮師。一開始小林自己是牴觸這份工作的,不被愛人、朋友所接受的,僅僅當做一種養家的營生。隨著日復一日的工作開展,見過了太多的生死離別,對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小林也逐漸真正理解了自身工作的使命,也真正理解了人生的價值,同時也獲得了家人、朋友的諒解與支持。

影片有兩條感情線。第一條是小林找了份入殮師工作,被朋友嫌棄,被愛人抱怨,自己也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隨著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悟,最終得以被妻子所接納,妻子可以光明正大的告訴別人「我丈夫是入殮師」。自己也真正理解了自己肩上的責任,不單是一份工作,一份戶口的營生。更是一個守門人,一個送行人。將死者最美麗的一面重新煥發出來,告慰死者,讓往生者以最美的面容前往另一個世界。安慰生者,讓家屬見到往生者生前所不曾展現的動人、祥和。
另一條線是小林的心結。因為父親曾在自己小時候拋棄自己與母親,小林一直不肯原諒父親,一直未曾再與父親見面,也不再回憶起父親的面容。直到最後父親去世時,小林來到父親身邊,看到了印象里那個陌生又熟悉的臉龐。掰開父親的手,父親手中緊緊攥著的白色鵝卵石掉落下來,那是小林小時候送給父親的「石頭信」,原來父親一直帶在身邊,至死也緊緊握住。小林忽然發現自己對父親有太多的不了解,父親雖未在自己身邊,但心中一直未曾放下對小林的掛念,也許這種掛念中還帶著一絲愧疚。小林最終放下怨念、成見,開始重新接受、包容父親,記憶中那張原本模糊的臉也漸漸變得清晰,這是愛,是理解,是包容,是頓悟。

兩條主線撐起了全篇的架構,提出了一個哲學思考「死,到底是什麼?」。

導演通過一個個意象引領著觀眾找到真相。

那條章魚,上一刻,在它最無法生存的陸地上還活著。下一刻,到了屬於它的海洋里卻死了。
河裡的鮭魚,不停的逆流而上,到最後還是死去,還是要順流而下。
澡堂的阿婆,像往常一樣的經營著洗澡堂,將水燒熱。突然就倒地不起,與世長辭。
一具具安詳的遺體,你無法想想他活著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經歷過什麼。只能看到現在,他們靜靜的躺在那裡,一動不動,面容安詳。

生命就像那條章魚,是如此的脆弱,你永遠無法預料下一刻你在哪裡,你在幹什麼,你會遇到誰。
生命就像「為了死而努力」的鮭魚,結局是註定的。但從不會為了明知的結果而放棄生的信念,哪怕只是為了回到故鄉。
生命就像那位阿婆,只要活一天便快樂一天,便為鄉鎮造福一天。
生命就像那一具具冰冷的遺體,直到失去才被珍惜,直到逝去才展現出一生中最美的一面。
這就是生命,生死無常,世事難料。

死的鮭魚順流漂下,活的鮭魚繼續努力洄游。小林送別一位位往生者,自己家裡也迎來的新生命。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這裡借用下那位澡堂大叔的話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這裡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這應該是導演要給觀眾的答案。
從某種程度說,導演也是一位領路人,引領著觀眾共同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的意義。

略顯傷感的題材,平穩的節奏,深度的內涵,舒緩的音樂。想不得獎都難。

殯葬、死,是人們所忌諱、迴避的話題。但《入殮師》卻能給人以「暖」的感覺,至少有一半功勞要歸功於久石讓,至少一半。

久石讓在日本一直是神一樣的存在,這次又譜出神一樣的配樂。將一個陰暗、壓抑、憂傷的題材演繹的暖人、委婉、溫馨,演繹出這麼文藝的「死」,這是使人想不到的,使人敬佩的。除非你親自看過影片,否則你無論如何不會想到一個全篇充斥著死亡的電影能使人感到溫馨、溫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