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爸媽不在家--Ilo Ilo

爸妈不在家

7.2 / 5,025人    99分鐘

導演: 陳哲藝
編劇: 陳哲藝
演員: 楊雁雁 陳天文 安潔莉芭雅妮 許家樂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ngela

2014-05-05 04:27:22

大背景下的人情冷暖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直覺得家庭題材劇情片應該在深夜一個人慢慢看,一是因為這樣類型的影片可能不如其他影片那麼具有吸引力,容易產生觀影疲勞;二是因為只有在深夜,人才會在電影中體察到一些深層的東西,個中情感抑或人情冷暖。
  以前沒有看過新加坡的影片,所以觀影初沒有抱太多希望,雖然其中頗具特色的新加坡式「Singlish」讓人感到非常神奇,也漸漸開始融入了這樣一個特殊的文化群體。但是看了不久便發現,這個故事其實比較特別,因為它處在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之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而不久後,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也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景像。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而故事即發生在這個時候的新加坡。
  在觀影之前特地找出了預告片來看,了解到它獲得了多項金馬獎的提名,其中也將許鞍華多年之前的《桃姐》搬出來與之類比。確實覺得它們的風格有些相似,同樣是簡單的家庭故事,質樸的娓娓道來,無華的鏡頭語言,但可能《桃姐》所要展現的東西更具有年代感,所以更為厚重,而《爸媽不在家》相比起來格局更小,是一個小家庭中的矛盾與維繫。
  導演的技法上較為成熟,故事的展現真實自然,然而全片的基調是比較壓抑的。導演在多個轉場以及鏡頭調度上都十分自如。在演員的選擇上,除了男孩家樂之外,其他演員都是專業出身,但他們卻都表現出了一種「非專業」的氣質,也為影片增色不少,讓影片的呈現更加自然,也使得觀眾更加關注故事本身。其實打動我的是故事情節與細膩的人物刻畫,接下來我並不會對影片的視聽語言做較多分析,我將主要就人物以及對應的人物關係談談我的感想。
  先說說母親。其實在這樣一個家庭中,可以看出每一個人為生活所迫,活得很用力。母親有孕在身,又即將臨盆,又有一個調皮搗蛋的兒子需要管教,而金融危機的影響又使得她時刻面臨被解僱的危險。與兒子有關的一切事情,幾乎都是她在操心,而工作以及身體的緣故卻無法讓她顧及全面,所以這時她選擇去請一個菲傭。但實際上,菲傭泰莉的到來讓她的心理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並沒有讓她活得更加輕鬆,她有點嫉妒這個外人與自己的孩子的感情,自己卻也無能為力,這種無奈與牴觸的情緒交織著,讓她時時感受到一種挫敗感。丈夫的失業和受騙的經歷而後讓她打擊頗深,家中的經濟狀況也陷入危機。這位母親的生活看上去一片灰暗,她的形像似乎設定得是比較讓人厭煩的,但她應該被理解,這就是人性的本相,是一個普通母親,妻子或者女人的常態。
  在兒子面前,她多是扮演著一個嚴母的角色,但那也是情有可原。在影片中孩子的父愛幾乎是缺失的,父親承擔著生活的重擔,忙於工作,無暇去顧及孩子的成長,所以母親也同時扮演著父親的角色。在泰莉來到家中之後,母子的關係也陷入了較為尷尬的境地。家樂似乎更領泰莉的情,對於母親親手做的魚甚至也不感興趣。其實影片發展到這裡,埋下了一個小小的伏筆,之後還有多個場面展現出母親對於泰莉與兒子關係的嫉妒。在家樂外婆的的生日宴上,她看到泰莉與兒子圍坐在另一張桌子前,舉止親昵,這時有一個變焦的過程,前景是泰莉與家樂,而後景則是從另一個房間看過來的母親,此時母親心中一定是五味雜成的吧。
  她想要關心家樂,卻往往力不從心,而泰莉卻總在家樂心中的地位逐漸上升,這是她始料未及的。在家樂生日當天,他主動提出要和泰莉拍照,卻沒有想到自己的母親,只顧著問母親要自己的生日禮物;家樂在學校闖禍,泰莉衣著正式地去見校長為他求情;一家人掃墓歸來,泰莉坐在車內開車,丈夫和兒子在後推車而自己卻像一個局外人站在一邊;家樂捨不得泰莉,在她臨走前強行剪下了她的一縷頭髮;這些事情都像是一根根刺,紮在母親的心頭。母親對於泰莉,是有所牴觸與戒備的,但這種情緒源於恐懼,她擔心泰莉會佔領自己在兒子心中的地位。但人總是有感激與惻隱之心的,在最後的離別時,她還是送了泰莉一管口紅,雖然沒有說話,但那一抹意味深長的微笑卻說明了一切。
  其實母親的角色是最為複雜的,她是一個愛面子的人,這從她參加外婆生日宴的種種舉止上便能看出。但她偏偏對自己不夠自信,所以她去聽了那個講座,將「希望在於自己」如唸經一般當作自己的信念,最後才發現自己受騙了。一向強勢的她瞬間崩潰,告訴了丈夫自己的遭遇,而丈夫也把失業的事情告訴了她,她輕輕說了一句:「我也只是等你來講而已。」可見,她還是體察到了丈夫的變化,默默陪伴著他,不言自明的理解,看穿卻不拆穿,也許這便是夫妻的相處之道。
  再講講父親。由於性格老實隱忍,不會「耍滑頭」,才早早地在金融危機中失了業。炒股失敗後,找了一份工作也並不體面,在重重壓力下又重拾了抽菸的惡習。對於家庭而言,他是頂樑柱,無論是對於妻子還是兒子,他都有太多需要交代。然而金融危機席捲過的社會,給了他太多門檻,他也只能艱難地活著。
  在和妻子的多次談話中,他也總是低聲下氣,有太多難以啟齒的話,他幾乎失去了作為一個男人的尊嚴。但他有時也選擇默默承受,一個人在樓道里偷偷抽菸,一個人在半夜洗著衣服,一個人在睡夢中驚醒感受著夜晚的淒涼。而對於兒子,他也有著太多虧欠,由於工作繁忙,他很少能顧及兒子的成長。與妻子爭吵一怒之下,將兒子的電子寵物機扔出車窗,他便送了一箱真的寵物雞給兒子,讓人感到荒謬的同時又笑中帶淚,那是來自父親內斂的愛。他與家樂的交流並不多,最為深刻的一次是坐在產房外面,父子兩個一同聽著音樂,等待新生命的到來。這彷彿是希望的到來,也像徵著父子兩個的和解。
  泰莉也許是家中最能體會父親的一個人。他戒了多年的煙又重新抽起來,深夜獨自坐在家門口的樓道里抽菸,被泰莉看到,一句「不要告訴媽媽」已經包含了一家之主所有的深沉。後來泰莉看到他在半夜洗衣服,他也願意自己扛下來,讓她不要聲張。最後他們在陽台上一起沉默著抽菸,其實兩個人心中都有來自生活的苦澀,不用言語都能體會——對於未來的迷茫,對於生存的失望。
  家樂並不是一個快樂的孩子,外公的去世對他的打擊很大。平時父母工作繁忙,無法顧及自己的精神成長,而正處於叛逆期的他又在學校被冠以「問題少年」的稱號。其實叛逆只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本身沒有問題,可他卻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幾乎沒有人教會他怎樣做人,只是一味地將懲罰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他與泰莉之間情感的轉變是影片的一條主線,從抗拒再到和解。從一開始的栽贓,到躲避泰莉的追逐以致於被車撞傷,一直到泰莉為他洗澡之後兩個人的關係才有所緩和。可惜在兩人真正和解之後好景不長,泰莉便要離去。家樂的調皮和野性被影片刻畫地很犀利,但正是這種孩子的真性情才讓這份感情變得尤為珍貴。無論是他瘋狂地騎著車為泰莉去買樂透,還是強硬地剪下了泰莉的頭髮,都表現出了孩子內心最真實的一面,讓人十分動容。在泰莉離去之後,他坐在車窗邊,手中緊緊攥住泰莉「very 臭的hair」,默默地哭泣,這似乎就像徵著一種成長,在人生路上難免會有離別,而經歷過離別的孩子才會懂得珍惜。
  最後來講講泰莉。影片將人物塑造地很真實,她是一個盡責明事理的女人,卻也會偷用主人的口紅,趁主人不在出去賺一點外快。但越是真實,越體現了生活的不易。她手上的割腕痕跡,還有每次打電話時透露出的家中的困境,都可以表明她完全出於生活所迫,離開自己的孩子,背井離鄉。她對待僱主盡心盡力,也願意違背自己的宗教信仰。她飯前會祈禱,說明她信奉天主教,而在為外公掃墓的時候,她也跪著為他上香。然而,她也往往能作為旁觀者看清事情的實質,在抽菸事件之後,她回到房間教育家樂時說了一句:「你還嫌你們家問題不夠多嗎?」可見在一個家庭中,看的最清楚的往往是外人。
  她自己的兒子不在身邊,所以對於家樂,她似乎就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孩子。除了衣食起居的照料之外,她也有著自己的教育方式。第一次逛超市受辱回來之後,她嚴厲地教育了他一番,告訴他每個人都應該應有的尊重;家樂帶她去天台,笑稱難怪有很多人到此跳樓,她打了他一個耳光,並告訴他生命的可貴。最後離別的時候,家樂執拗地一言不發拽著她的手,她告訴他已經長大了,讓他學會好好照顧自己。這種對於孩子精神上的關懷才更能讓孩子成長,所以家樂對於泰莉的依戀從情和理上來說都是可以想見的。
  片名為「父母不在家」,但影片中的很多時候父母都在家,但以我看來,這個名字有兩個含義。「父母不在家」意味著父母關愛的一種缺失,而往往孩子會在父母不在家的時候才悄悄地成長。故事發生在亞洲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不乏社會現實意義。社會承受的壓力也轉化為家庭所承受的壓力,在這個傳統華人家庭里,父母的缺席導致了孩子的叛逆,泰莉的離去也預示著原有的關係會得到修復,所有的親情關係復歸原位。電影裡,關於人與人的心靈溝通,細緻入微,觸動人心。儘管這個故事稍顯壓抑,但最後伴隨著柔和的音樂,孩子的出生也像徵著希望,讓人在深思反省過後又迎來了新的一線生機。

  
  
  
  ——2014年5月於上海交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