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永遠的0--The Eternal Zero

永远的/永遠/

7.3 / 2,198人    Japan:144分鐘

導演: 山崎貴
編劇: 山崎貴 林民夫
演員: 岡田准一 三浦春馬 井上真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飛揚

2014-05-05 06:44:30

惡之花:從《永恆的0》看日本電影的右翼思潮泛起


2013年的最後一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特意觀看了一部影片——《永遠的0》,並給予該片「高度評價」。值得注意的是,該片以日本二戰時零式戰機飛行員為題材,內容大量涉及日本在二戰中的侵略史,且帶有宣揚軍國主義的痕跡。通過安倍的觀影行為及其對影片的評價,再加上該片在日本國內超人氣的票房表現,明顯折射出日本仍然無視歷史的傲慢態度,其強烈的右翼傾向值得世界各國深思與警惕。
 
事實上,《永遠的0》只是近年來日本二戰題材影片泛右翼化陣營中的一份子。進入新世紀,日本右翼電影人的創作進入高潮期。2005年以來,日本電影界拍攝了多部戰爭影片,題材多涉及舊日本海軍以及日本海上自衛隊,諸如《亡國艦隊》、《暴風女神》、《男人們的大和號》、《盛夏獵戶座》、《吾為君亡》、《太平洋的奇蹟》、《太陽的遺產》、《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等。這些受自衛隊協助拍攝的電影,以集團似的方式出現,粉飾、篡改甚至否定國際社會對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中犯下的罪責,同時大製作、大場面、大明星的製片方式,直接加速了影片以流行的大眾文化的形式得以流傳和推廣。
 
事實上,戰後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反戰與和平在日本國民意識和思潮一直佔據主流地位,部份電影人也在以數量可觀的影片思考戰爭。無論是黑澤明的《我對青春無悔》、木下惠介的《二十四隻眼睛》,或是今井正的《等到重逢》、新藤兼人的《原子彈下的孩子》,均是日本反戰電影的重要代表作品。但是,即便是大師的反戰之作,也常常流於泛泛談論戰爭的殘酷及其給日本國內造成的傷害,對於戰爭責任人以及日本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史實則少有涉及。在溫情的戰爭受害者的視角下,日本二戰電影曖昧地轉移了戰爭責任問題,悄然轉移原本應是表現重點的戰爭責任,以及對他國的傷害,徹底的批判和反思宣告缺席,對於戰爭的覺醒和認罪的態度被完全湮沒。
 
與日本國內對待歷史的曖昧態度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德意兩國對戰爭的深刻反思。以思辨見長的德國,對於民族痼疾從未遮遮掩掩。上世紀70年代,施隆多夫、法斯賓德等代表的新德國電影中,便出現《鐵皮鼓》、《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莉莉•瑪蓮》等反思傑作,它們充滿了哲學似的隱喻以及真誠思考。90年代以降,《史達林格勒戰役》、《帝國的毀滅》以及《何處是我家》等德國影片則在戰爭責任問題的討論中大踏步前進。義大利電影對戰爭的反思形式更加多元,既有新現實主義中的《德意志零年》、《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也有不乏溫情的《美麗人生》,以及在浪漫和懷舊中透出冷峻的《西西裡的美麗傳說》。
 
日本國內從未發起過一場全民性的、徹底的反法西斯思想運動,缺席的反思助長了右翼思潮的復燃和勃興。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日本國內經濟、階層等各種矛盾的加重,以及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崛起,日本國內人心失衡,其蔓延的狹隘民族保守主義,也為右翼滋長提供了土壤,而向右轉的電影,則是開在這方傲慢之土上的惡之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