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超cute俠

2014-05-09 20:51:47

靈魂都去哪兒了


《浮士德》是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索洛科夫「人的力量」四部曲的終結篇,前三部份別是《摩羅神》、《遺忘列寧》以及《太陽》,和它們把希特勒,列寧以及裕仁天皇這些真實人物當做主角不同,《浮士德》是根據歌德的鴻篇巨著改編而成,講述的是一個鍊金術士將靈魂出賣給魔鬼的故事。雖然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在浮士德身上我們看到了和那些大人物所具備的同樣的東西——在慾望驅使下的奮不顧身。

從1768年開始歌德著手於《浮士德》的創作,直至1832年的徹底完結,可以說這部長篇詩劇耗費了歌德畢生的心力。在長達12111行的詩句中,既展現了當時德國社會的現實狀況,又通過浮士德對精神世界的不斷探索表明了文藝復興所引起的思想巨變。在原著中浮士德擁有五大追求:愛情、知識、政治、藝術和社會理想,電影在此進行了簡化突出了愛情的部份。當浮士德第一次在公共浴室邂逅瑪格麗特時,後者白皙的肌膚彷彿點亮了這骯髒而又粗鄙的大廳,同時也照亮了浮士德的心,之前苦苦搜尋的生命意義終於在這一刻有了答案。在年輕的肉體的誘惑下,浮士德用鮮血和魔鬼簽下了契約,他甘願用自己的靈魂來交換和瑪格麗特共度一夜。在行完魚水之歡後,等待浮士德的是來自死亡山谷的陰暗凜冽,面對魔鬼的逼迫,索洛科夫給出了一個和原著不同的結局,浮士德最終撕毀契約搬起大石砸向魔鬼,也正是這次全力的反抗,才讓浮士德參透了生命的奧義。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個穿越雲層的俯瞰鏡頭,上帝一般的視角彷彿在注視著這個世界,接下來便是大膽的解剖場面,在一堆器官中浮士德尋求靈魂未果,這個氣氛詭譎的開場一下子就點明了主角內心的苦惱。在索洛科夫的鏡頭中,城市無疑是破敗的,行走在其中的人群猶如末世下的孤魂野鬼。貧窮,徹頭徹尾的貧窮,在飢寒交迫的皮囊下哪裡有靈魂的安放之處。浮士德學習過法學、醫學、哲學、甚至是神學,可那又怎樣?他連買墨水的錢都沒有。永恆的貧窮就像是一塊黑布遮住了人們的眼,自此再無希望。可浮士德還有慾望,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慾望令其找到了生命的樂趣,同時也成為了魔鬼手中的砝碼。在靈與肉的不斷拉扯中,浮士德的善惡兩面清晰可見,在地下酒館裡浮士德中了魔鬼的圈套不慎將瑪格麗特的哥哥殺死,可在這之後因為良心的不安,他又派魔鬼給瑪格麗特的媽媽送去了金子。這種跌墮而又贖罪的行為正好體現了人性的複雜,而這也是浮士德需要探究的課題。

為了表現浮士德所處世界的荒誕,索洛科夫採用了大量的變形鏡頭,所呈現出來的扭曲的人形正好與內心相對應。同時傾斜的構圖也使這座城市整體失衡,就如同邪惡已經壓倒性地戰勝了善良一樣。但當鏡頭對準瑪格麗特時瞬間又是一種風格,高調攝影下瑪格麗特的臉龐被渲染地異常柔美精緻,而這也是浮士德心中愛情的模樣。在色調上,影片利用濾鏡製造了多種效果,昏黃的街道、白色的教堂、藍綠色的森林,這一切的景像就像是一幅巨大的油畫,而索洛科夫則是一個畫家,他試圖用色彩建立起世界的多重維度進而讓觀者產生更深遠的哲思。在片中魔鬼的形象也不同於我們想像的那樣懾人,佝僂的身軀加上稀鬆的頭髮讓其看上去就像是個面目可憎的老人,但當鏡頭逼近時,魔鬼的邪惡還是滿溢了出來。

影史上有多次對《浮士德》的改編, F•W•茂瑙的版本頗具德國表現主義精髓,無論是攝影還是構圖都令人震撼。捷克導演楊•史雲梅耶則利用了人偶,剪紙以及粘土來表現這個超現實的故事,在視覺效果上的華麗堪稱最具個性版的《浮士德》。而對於俄羅斯導演索洛科夫來說,他繼承了前輩塔可夫斯基的精神,在表現艱澀主題上毫不畏懼,其嫻熟的運鏡也盡顯光影流動之美。所以當我們看到索洛科夫的《浮士德》時,就像是體驗了一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片中浮士德對愛情的憧憬以及對魔鬼的詰問充分闡釋了自由對於生命的意義,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位導演對藝術創作的堅守。這部《浮士德》最終在2011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摘得金獅獎,無疑對導演索洛科夫來說是一個莫大的肯定,但也不意味著他在藝術片創作的道路上會更加平坦,畢竟現在商業片大行其道,能夠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為藝術電影付出本就是件難得的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