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的意外爸爸--Like Father, Like Son

如父如子/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我的意外爸爸(台)

7.8 / 16,357人    121分鐘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演員: 福山雅治 尾野真千子 真木陽子 風吹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oojin

2014-05-10 20:11:25

從劇作理論看《如父如子》


我有一個香港朋友很喜歡是枝裕和,《如父如子》獲獎時,他第一時間告訴了我。可看到「兩個家庭發現抱錯了孩子的故事。」這樣的簡介,我頓時失去了大半興趣,這不是很多年前,父母輩最愛看的知音體故事嗎?當然,對於是枝裕和我是有期待的,我很自信地對自己說,是枝裕和一定做的很細膩,更何況日本人總能把情感拍得細膩典雅,就像日式點心一樣精緻。
《如父如子》的故事主線,即我們說的故事脊椎,它是個相當爛梗的「抱錯孩子」的內容。對於每一個劇作故事,故事脊椎是主人公為了恢復生活的平衡所表現出的深層慾望和所進行的不懈努力,它是每個劇作故事的統一力量。基於這樣淺白、俗氣的故事脊椎,《如父如子》整體故事慾望非常易懂,即主人公如何修復發現和自己朝夕相遇6年的兒子居然不是親生後的生活裂變。
影片以福山雅治飾演的父親良多帶兒子慶多參加小學入學面試現場為開場,一上場給觀眾展現了一個幸福優越的家庭。這種拷問式簡略展現家庭背景狀態的方式,《一次別離》也同樣採用過。其中有幾個細節,6歲的慶多告訴主考官,父親暑假會帶他去露營還會放風箏。主考官問6歲的慶多:父親放風箏厲害嗎?當慶多回答「非常棒!」時,鏡頭框入了良多的笑容。此刻大部份觀眾會以為,導演是展現父親對兒子稱讚自己的欣慰。當面試結束後,從一家三口的對話當中才明白,這一切都是應試輔導老師教的。良多從未帶孩子去露營過,更別提放風箏。而,那個甜蜜的微笑,實際上是作為一個高材生父親對自己兒子能夠自如、優秀應對考試而露出的滿意微笑。對於一個從小成績優秀、長大進入一流企業的社會菁英,他總是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成長標準來要求慶多,把兒子培養成像自己一樣的優等人才,這是作為主人公良多的自覺慾望。而兒子慶多也在盡力地滿足父親的期望,小心翼翼、聽話甚至是內向沉默。
在前五分鐘內,導演通過:陪兒子應試、回公司加班、回家看兒子練琴這少數幾個場景把該交代的背景全部交代清楚。
很快主人公收到了自己的生活裂變,既第一個劇作鴻溝:兒子居然不是親生的,護士當時抱錯了。因為梗很爛,所以導演沒有花很多精神,只是作為設定。
或者對於良多來說,如此盡力培養的兒子居然不是親生。對於良多這個特定人物,他的內心焦慮更來自於:那麼自己的親生兒子會是怎麼樣的呢?
果不其然,對方家庭是個「賣電器」,導演不下三次地讓良多稱對方家庭為"賣電器的」,而不稱呼姓名,以示對對方的歧視和鄙夷。他們會面不準時,一家人擠在小小的電器行里,甚至連一頓飯都要報帳在醫院的頭上。
估計看到此刻,大部份人都會很惋惜慶多,如果將孩子換回來,那麼慶多就要去承受如此「不完美」的家庭。所以,當第一個激勵事件出現,即良多的老闆給良多出主意說,對方家庭什麼都不懂,你可以請律師將兩個孩子都爭取過來時。故事很快又抓住觀眾的視點,如何看良多運用智商、條件將兩個孩子都爭取到自己這裡。
按照正常程序,兩個家庭開始了第一次嘗試接觸和聚餐。良多滿腦子想的是怎麼贏的勝利,像一如既往一樣從未失敗。而另一位父親,賣電器的雄大卻忙著陪孩子玩耍。良多告訴雄大,自己平時太忙沒辦法跟孩子露營時,是透露出輕蔑之意的。他是優等人才,他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忙,而不是像你這樣的「賣電器」的無所事事。可是,當雄大很認真地反駁良多說,陪孩子陪家人做個好父親也是重要的職業時,觀眾的天平很快向雄大傾斜。
這時是枝裕和的高明才顯現出來,並不是簡單的「抱錯」抑或是「解決抱錯」的故事,這是個關於人性和如何做一個父親的故事,以及孩子眼中的父親,和父親眼中的父親是怎樣的區別的故事。
故事沒有糾結在如何解決問題,而是重點放在人細微的情感上,更多的筆墨都放在良多身上。他的內在心理衝突,他與社會的衝突。父與子,是血緣重要還是生養重要;夫妻之間,家庭與工作,階層之間,甚至是是否要複製自己的成長。故事在兩個家庭嘗試將孩子換回來的過程中,讓我們開始探索這些嚴肅而細膩的問題。
良多的親生兒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