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

世界之战/世界大战/宇宙战争

6.5 / 475,586人    116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H.G. Wells 大衛柯普
演員: 湯姆克魯斯 達科塔芬妮 提姆羅賓斯 米蘭妲奧圖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迷牆

2014-05-10 20:54:56

《世界之戰》如何博得電影手冊的喜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近翻閱《電影手冊》歷年十佳,發現史匹柏的《世界之戰》赫然選入了新千年第8名(也即2000-2010年十年的總評選),能與《穆赫蘭道》《大象》《穀子和鯔魚》這類高端大氣的影片共享這一殊榮的科幻動作片會是什麼樣子?著實令我好奇。作為半個科幻迷以前也聽說過此片,但它豆瓣剛過6分的評價讓我遲遲沒慾望看,這次拖手冊的福總算護了。
       
      依我看這部電影確實有充分的理由博得手冊的喜愛。首先從影片開頭結尾說。開頭的台詞明顯比一般的動作片帶感的多,強大的外星智能物種在遠處觀察著人類,而人類則各自忙著自己的瑣事。此時運用多個高空俯拍鏡頭,將人類儘量處理的渺小,彷彿我們在觀察螞蟻巢蜜蜂穴時的那種視角,更或者像人類拿著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一般,這種鏡頭凸顯出一種力量和智慧的對比。此時還用了一個利用相似體的轉場鏡頭,從顯微鏡視角下的微生物逐漸展現出晶瑩的水珠,隨之水珠上出現地球的倒影,繼而轉為處於宇宙空間中的地球的鏡頭,接著地球顏色逐漸變紅又成為某個不知名的紅色星球,紅色星球最後轉接為紅色的路燈鏡頭,重新回到人類世界。這個鏡頭流暢,充滿想像力,而且包含著有關影片主旨的許多關鍵詞和內在意義。
      
       我們知道影片的的結尾是更低層次的生命體-微生物擊敗了外星物種,人類在力量上不是此種外星生物的對手這一力量對比設置自始至終沒有被打破,也突破了多數科幻片以武器硬拚最終致勝的套路。人類研究微生物,外星生物研究人類,而外星生物最終被地球上從沒進入他探索視野的的這種微小的可怕的力量打敗,生命等級序列的這種複雜的制約不得不讓我感興趣,因此結局無疑是新穎的。當然從場面特效的角度看,這樣的結局會顯得會倉促和無聊,不能滿足視覺系影迷的要求。但這樣的結局明顯和影片開頭建立了聯繫,使得開頭的那系列鏡頭有一種概括性的特徵,如果這是一篇文章,不得不說史匹柏寫的不錯。
      
       從主角的人物設置上來說,明顯是與傳統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格格不入的,費瑞爾沒有參與到任何反攻外星人的宏大行動中,沒有想出什麼奇妙的致勝點子,甚至為保護女兒把可能會將他們置於危險中的同伴殺害,那人還救過他一命。可以說主角的一切行為盡出自一個父親,一個普通小市民的自衛本能。他是一個好父親,又是一個自私的保命者,唯一一次用手榴彈毀滅一個外星體還是在沒有任何選擇餘地的情況下拚力一搏。影片對這場浩劫的視角也是種緊緊圍繞著主角,基本沒有放置於正面的戰場上,而是侷限地克制於主角所處的相對封閉的空間中,主角的視角即影片的視角。這對一部動作大片來說可能是一種損害,但卻營造出更真實的氣氛。
     
       影片也在幾個場景中反映出人性的多面。搶汽車的那場戲無疑是透漏著一種人性之悲,人的自私暴漏無疑。而在外星體內那場互救的戲則又體現出在絕望之時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溫情。所以我們不禁想,在還有希望尚存而機會有限時,每個人的自私性都放到最大;而當所有人都沒有機會時,人們又緊緊團結在一起了。我想,基於上面談到的這幾點,本片能得到《電影手冊》的喜愛也就不難理解。
                                                                                    
                                                                                  文/迷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