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的意外爸爸--Like Father, Like Son

如父如子/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我的意外爸爸(台)

7.8 / 16,357人    121分鐘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演員: 福山雅治 尾野真千子 真木陽子 風吹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N

2014-05-11 22:41:33

見微. 知著


教導小朋友,要從生活的細節開始,
每走出的一小步,都是成長的一大步;
因此觀察最細微的變化,可以捕捉到小孩敏感的情感,
從而通過真誠坦率的相處,建立關係。

如同巴哈的樂章風格,
是要在平凡通俗之處,歌頌上帝的神聖,
將生活化的,融入莊嚴古典的讚美,
是枝裕和都是抱持這樣的創作態度,
細膩的劇本與緩緩的鏡頭,
就在微不足道之處,顯現所述故事的偉大。

筷子

在琉晴與慶多第一個交換家庭生活的週末,
對於餐桌上的食物與「筷子」的使用,
是兩個家庭親子育兒方式的不同,還是一個重要的劇情提示。

是枝裕和相信,飯桌上最能反映一個家庭的面貌。
一家人爭相夾餃子,要快點吃不然就沒有了;
另邊廂是烤牛肉,因為燙所以要慢慢入口,
除了隨意自由與規矩禮儀的表面分野,
還是一個父親著意現在即時的陪伴時間,
與另一個父親在耐性等待未來收成之別。

慶多的筷子功架不太純熟,鏡頭特意停留在他多次嘗試的失敗,
觀眾或被誤導是高床軟枕嬌生慣養之過,
但下一場馬上轉到琉晴的姿勢亦不恰當,
這已推翻了貧富對比的論述,
實是在說哪一個成長環境也好,取決的還是人的教導,而非其他物質條件。

良多在第一個與琉晴相處的晚上,重點就是教導他拿筷子的正確姿勢,
這都看在綠的眼內,亦是她抑壓的不滿在片中一直累積的其中一道線索。
不止是因為翌日隨即不在家中投身工作,
遺下她跟一個沒有感情的小孩一起,
還是因為她看到良多視「調換」為另一個機會,
讓兒子成為自己心目中更聰明的模樣。
由此可見,良多應曾以同一方式教導慶多,拿筷子的姿勢,
但慶多未能掌握及學習得來,這亦是後來,綠再搬出當日「怪不得」的衝突的伏線來源。



窗台

良多家中,有那種自成一角的孤獨感,在於玻璃窗。
晚間的夜色燈光,因窗的反射而照在主角們的臉上,
外間都市不眠的繁華,與懷抱內孩子(慶多)熟睡的純真,
是一個父親在事業與家庭間的取捨與矛盾,
亦是母親與兒子相依為命的關係描繪。

房中的門窗,是養母子間的私人親密,
那廳間的窗台,就是親母子間的疏離象徵。
琉晴與綠首次單獨共對,
是由三個刻意中斷不連續的鏡頭組成。
丈夫不在家,六年感情的兒子亦不在旁,
初相識的親兒,完全沒有眼神互動的接觸,
他從畫面的最左邊,一路移到與綠最接近的右邊,
綠都沒有採取主動的付出,亦說明了她不想拉近彼此距離的取態。

綠不想對不起慶多,甚至要帶他遠走高飛,
她那恍惚又常痛哭的心理狀況,就在這段戲得到飽滿的解釋。

及後,窗台成為了琉晴的牢籠,
他隔著玻璃,看外邊奔跑玩風箏的景像,下了離家出走的決心,
那一幕窗前只見自己的反射,讓孤單被囚的心境投射在影像上,
亦進一步反映了綠之於琉晴的冷淡
(綠接到慶多電話後走進房間,遺下琉晴在桌上,亦是厚此薄彼的描寫)。

重回家中,綠輕撫琉晴頭髮,
之後一家人在窗台前虛擬遠足郊遊,
這兩場戲,帶給了綠與琉晴真正親密接近的時光。
可是,琉晴的許願,是在那些閃爍的鬧市燈光前,並不是天空的星光,
他真情剖白,正好說明野野宮與齊木家的距離,
並不在於家庭的管教方式,而是一同經歷過的六年感情,
良多再怎樣仿傚對家,始終不可能因「血緣」二字就可取代其地位,
窗台的高高在上,以及點滴光芒,就出賣了良多的用心。



平行線

基因排列是螺旋型的,相互交集,密不可分,
良多身在的公司,就在強調螺旋型的設計優勢,
就像他上司跟其所說的,
血脈相連,是自然定律,神聖不可侵犯。
畫面上那醫院樓梯間的結構,就在宣示沒有血緣(非螺旋型)的結果。

在遠程駛向齊木家的路上,
纜線之間,相互平行延展,沒有匯聚點,
一個去,一個返,想著從此不相往來的可能。
只是共對久了,本來不太相像的路線走向,會逐漸變得接近嗎?
小孩成為大人,不就是透過模仿身邊最親的人,跟著他的步伐走嗎?

於是,最後來了個相反的描寫,
父親跟著兒子走,不再是強權控制,讓他跟隨服從,
而是一次位置的調換,父親向兒子學習,
就像最後一句對白,良多從慶多身上學會。
一直走,一直跟,他離得太遠,又再從後趕上一點,
這亦像在放風箏,既要放,也能收。

來到了平行線,兒子有兒子在走,父親有父親陪伴,
那段路,螢幕上走了三分鐘,鏡頭後卻走了六年,
或許是承諾之後的半生,更甚是一生之久。
平行道路會匯成一點,成為彼此的擁抱。



玫瑰花

第一次出現玫瑰,是在學校的美術課堂,
慶多在專注努力的製作花朵;
鏡頭一轉,是良多去探望老父,
他的兄弟,拿著一大束玫瑰花,
那時良多就戲言,如今父親變了弱勢,
他渴望兒子回來找他了,
說不定看到玫瑰會感動流涕,
而老父最後送走他倆時,卻仍瀟灑的說要酒不要花。

緊接回到良多家,慶多送他一朵玫瑰,
但當他知道另一朵是送給齊木雄大時,面容就變色,
他不喜歡單純的慶多,認為他軟弱,同時心存妒忌,
讓調換的決心又得到一重肯定。

只是,到慶多走了,
良多睡在梳花上,就發現了不見玫瑰的花莖,
想找卻找不著,是懊悔與掛念的第一步,
鋼琴的輕觸,再到相機的臨界點,
就讓父親的眼淚落下了,
到頭來,明白玫瑰的重要性,
在意並渴望兒子的愛,回到良多本身。



照相機

在幼稚園的最後一課上,
雄大為慶多拍下了很多照片,
婆婆也預備了拍照留念,良多卻只在走著與站著。
在那遊樂場,良多為慶多相互拍下了相片,
良多要送相機給他,慶多卻婉拒了。

直到後來,良多有所醒悟去改變,
他為琉晴拍照,一直向著過去回望掃視,
才發現相機是慶多留給良多的禮物,而不是調轉。

他感到世上有一個人如此深愛自己的每一部份,
爸爸的每一個角度,都是值得珍藏保存的,
於是良多慚愧了,他竟然嫌棄兒子的缺點,
而沒有像兒子般接納所有並愛著所有。

還有另一點,對於良多的震撼也許在於,
慶多並不擅於及樂於彈奏鋼琴,
但其實他的專長及喜好在於攝影,
因此他並非其想像中不聰明,
而是父親的疏忽與不關心,才一直對其才華視而不見。



單眼眨

緣與慶多的情感,在兩人互相眨眼一瞬,得到確認。
或許會有疑惑,怎麼雄大與緣會肯進行調換?
在良多說出親生子會愈來愈像自己的一段話時,
緣曾厲聲斥責,只有男人沒有平常與孩子連繫,才會在乎相貌,
然而下一個鏡頭就是便當店,
緣給了孩子們炸雞,跟著單眼眨了一下,
只有慶多,轉身給予同樣的回應。
在這場戲之後,就得出了調換的決定,
這一幕,是否動搖了她的想法? 劇本賦予了細想的空間。

還可以再倒帶回溯,
在兩對父母間,最先提及誰像誰的,也是緣。
快餐店中,她已說了只有琉晴不像父母,還引來友朋的嫌疑…
是枝裕和的輕柔筆觸,就好在從不刻意明示,
卻總有充足的停留時間,去細心看與聆聽,
如同照顧一個小孩子一般的濃厚關愛,溫情洋溢。

最後,關於那作為學習彈琴的入門曲 – 瑪莉 had a little lamb 。

其練習與表演自然能引起曾學琴的孩提時期之共鳴,
這首歌簡單易學懂,訊息亦是清晰明確,
綿羊愛瑪莉,不因為什麼,只因為瑪莉都愛綿羊,
就這樣一直流傳成經典,
相信《誰調換了我的父親》都一樣,
人人都知的道理,卻蘊含豐富複雜的情緒,
這是一個境界,一個能直入每個凡夫俗子心靈的藝術高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