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倭寇的蹤跡--The Sword Identity

倭寇的踪迹/TheSwordIdentity

5.4 / 672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浩峰
編劇: 徐浩峰
演員: 于承惠 宋洋 趙圓圓 馬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愈靜

2014-05-12 19:03:07

中國的道統是什麼?


徐皓峰是一代宗師的編劇之一,看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趙本山那段『里子面子論』,面子上抽根煙,可能里子就得殺個人。相信這段話是徐皓峰寫的。讀他的小說,是很奇特的經驗,讀他的影評集也是奇特的經驗,以前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說,這樣的影評,非常的長知識。很難得。

《倭寇的蹤跡》是他自編自導的電影(甚至武術指導也是),看這部電影也是奇特的經驗,好看。另類。別具一格。像他的小說,像他的影評。

在小說里,在電影裡,徐皓峰故事的核心往往是只要掌握了某種簡單的技藝,一個平凡人也能擊敗武林高手--武林高手之所以被打敗,是因為想的太複雜。負擔太多,壓力太大。聰明反被聰明誤。敗過才會領悟化繁為簡的道理,果斷取捨的幸福。這是道家越名教而法自然的路子,這種感覺曾經在古龍的小說里曇花一現。但徐皓峰的小說與電影卻一以貫之,並寫出拍出了名堂。

《倭寇的蹤跡》電影和《道士下山》這本小說意境很像,故事不同,核心又一樣,簡言之,其實是個『裝B被雷劈』的故事,但徐卻並不諷刺裝B,看過一代宗師就會明白,徐事實上是很懷念很推崇有武林正統,有正道,有禮節,有規矩的那個時代的。所以,耐心看下去會發現『裝B被雷劈』但如果你不是為了裝B,你的確是尊重那些儀式化的東西,真正尊重君子之爭,尊卑有禮,正邪不兩立,守禮而不拘於禮,最後都能獲得『禮』之下的幸福和滿足,是為克己復禮。他的電影,他的小說,核心都是如此:一個行內人人尊敬的第一高手,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和普通人不同,他們為了『面子』壓抑自己,鬱郁無言,然後經歷人生的挫折(對高手而言,挫折是非常罕見的),然後悟道,變成一個經歷過大起伏後,看山似山看水似水的普通人。


『禮』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中國人的宗教。所以這些鬥爭可以和外國人信仰的掙扎與臣服類比。仔細想想,其實很像,有一套規矩,有一套儀式,略顯死板,卻又有法外開恩的特例,看上去無可,真執行起來卻又無不可。

《倭寇的蹤跡》裡,從一開始四大門反對倭刀改編的刀成立新的門派到後來終於以兩個人而自成一派。各人都經歷了一番驚心動魄心路歷程。看得出每個人都有煩惱,都有執念,都有自己的心魔。

第一高手裘冬月的心魔是少妻和管家的私情,郄大人的心魔是搶裘冬月天下第一的位置,兩個戚家軍的心魔是將戚家改自倭刀的刀法流傳民間。
裘冬月解不開心魔,他不想殺人,但又害怕有一天自己會因此顏面無存。於是選擇上山歸隱--去歸隱時他心情忐忑,上山之後其實也仍關心山下的事,身體歸隱了,心還在世俗,所以聽到有倭寇的消息,他又下山了。他的俗事其實不是放不下少妻偷情的事,而是擔心在他走後郄大人會不會對二人下手。(而事實上郄大人也不會下手,正如他說,裘大哥人走了,但名聲還留在城裡)在他決定去和『倭寇』比試時,忽然說了句:我鬍子是不是黑的太過了。
這句話,我的理解是,上山歸隱後,他苦苦修煉(三省吾身,勸自己了斷塵緣等等),用力過猛。所以看上去是年輕不少,但心結並未打開。

然後他敗了(其實敗在一個好不懂武功的人手裡),他明白『如響』的道理,卻不屑拆穿用技巧取勝而是選擇正面作戰,終於因為年老反應慢一點敗倒。他走上去時那段心路非常有意思,其實就算他用技巧勝了簾子後面的人,勝了就是勝了,外面的人也看不懂玄機,仍會尊他第一高手。但他沒有,他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所以其實他是在和自己打。

後來他被擊倒,被郄大人拆穿家中醜聞,躺在木斗里思考,終於想明白了,所以教給管家『如影』的技巧。又在最後一刻救下少妻和管家。
也正因為他懂得『如影如聲』的道理,所以他其實是懂戚家刀法的,這也為後來他同意成立門派埋下伏線。

郄大人的敗也是敗在心魔,敗在對『正統』的堅持--從這裡可以看出,即便一個心術沒那麼正的郄大人,在很多方面還是很光明磊落的。最後他也克服了心魔而得圓滿,也是因為失敗---失敗可以教人的太多了,可以說沒有失敗就沒有進步,沒有領悟,沒有突破。

『如影如響』的戚家刀法的確是走偏鋒的,和正道不同,正道是什麼?勤學苦練,靠硬橋硬馬,正面出擊,克敵制勝。而這個偏門是實用為主,以弱勝強,打心理戰。這是武士乙被綁著站了一天後的感悟:軍營武藝的確不適合民間流傳。因為軍隊講究是打勝仗,軍隊裡可以有各種陣法,各種計謀,聲東擊西又好,空城計又好,只要勝了就是王。但民間卻有一套武林規矩,要求光明磊落正面比試,人人都不會防備計謀策略。所以,用這種方法就是贏了,也不光彩,也無法立足。這是他的感悟。所以最後他勸武士甲放棄。但武士甲為了讓戚家刀法流傳民間,堅持要繼續去爭取。

穿插那幾個新疆舞女是一種比照,那三四個新疆女孩,是毫無心機的少數民族,更鮮明的對比出這群正人君子,繁文縟節。新疆姑娘熱情奔放,大膽熱烈。而中原人士多壓抑,克己復禮。這兩種力量的計較在一些主線之外的小故事裡分出了勝負,這個小故事也特別有意思:幾個郄府家丁追著三個小姑娘到死角,淫笑著說,我們是好人,只是起了邪念,你知道的,我們漢人女子不會『這樣』(一個新疆舞的造型,可以令胸部顫動,的確勾引人)。新疆小姑娘說,沒關係,但你們五個人,我們三個人,然後這幫起了邪念的正人君子決定抽籤,正在抽,新疆小姑娘說:這太不男人了吧。正人君子們不幹了,怎麼能說我們不男人呢?太沒面子了,於是五個人比武,最後當然,五個全掛了。這是『禮』和『面子』拙計的時刻---用於內鬥。對外可以。

作為導演處女作,這部電影拍的優美大氣,完全傳神的用畫面和音樂傳遞出道家的意境和武學精神,非常棒,他的色調是國畫山水式的,殘荷--淡墨色。青磚藍瓦。蒼涼的高天。人物造型一絲不苟,那些武林人士的說話,比武,一招制敵,比任何一部古龍小說都精彩。規矩之外的小人物也拍的滑稽幽默--比如守城護衛對鐵鎧甲的追求,增加影片的人間氣息。和徐皓峰的小說一樣,這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因為生在中國,活在所謂五千年文明遺產中,我們一出世就戴著克己復禮的枷鎖,哪怕經歷十年浩劫,禮崩樂壞,那些『禮』的陰影還在--這是我們的宗教。擺脫不了。徐皓峰寫出了拍出了『禮』的光明面--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就算老婆出軌也願意成人之美,比武時光明磊落,不攻人短,平時提高自我修養,德行,教養,正道等等。就算有稍稍的嘲諷『禮』的負面,也都是一些無足輕重的負面,比如死板,一點點迂腐。甚至,在徐皓峰看來,這些『禮』是懂得變通不阻礙創新的--最終四大派允許新門派的創立。

也許這個『規矩』這個『禮』的確是曾經的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如果是這樣,那其實是好過其它宗教的,但事實是否真如此呢?我看未必。從片中郄大人身上,『禮』的更邪惡一面已經露出端倪,存心的人可以借禮之名,逼迫裘冬月出城歸隱,實現自己天下第一的私心。一旦一套規矩形成,大家都敬重的遵守,那些膽敢不遵守的人就可以操弄其它人於股掌,既是規矩,規矩之下就有表面不得不奉,私底下卻違背規矩做事的虛偽。

現在看來,那個可愛的武林世界已經離我們遠走,虛偽,才是五千年文明留給我們的邪惡禮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