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Heung gong jai

人间小团圆/人间小团圆/曼珠沙华

6.3 / 690人    97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專門亂吐槽

2014-05-12 23:23:02

抵制杜汶澤時,我們實際上抵制的是什麼?


我一般不乾沒看過電影就瞎雞巴打分這種事,不過這部片子,我還是厚著臉皮打了個2顆星,寫下這些東西時,豆瓣的評分是3.8分,約合2兩顆,其實我是隨大流的。

這次的抵制時間,起初業內都沒怎麼在意,華誼也好,彭浩翔也好,映前一週都還自信滿滿。「根據經驗,內地網友也就會叫喚叫喚」,他們當時一定是這樣想的。沒想到這次,大家都在玩真的。

事到如今,片子好壞已經不重要了,這部電影已經變成了一個文化事件,無論是電影史還是當代史,可能都得給這事留一個位置了。

一、起因
表面上看,是網民抵制杜汶澤,但杜汶澤充其量是個台前的跳樑小丑,他還沒紅到能激起幾千萬人抵制他。更深層的原因,還是香港與大陸漸行漸遠、同床異夢導致的。至於漸行漸遠,由於跨省的原因,也就不說了,三眼兩語也說不清。而且要命的是,剛好趕上港人非難當街撒尿兒童事件一同發酵,這股醞釀已久的怨氣就如同排山倒海般朝杜、彭二人臉上拍去。

二、電影到底怎麼樣
因為沒看過,所以評點好壞肯定是不負責的。但是港產喜劇,又能好到哪裡去?香港絕對不是一個有幽默感的地方,因為包容是幽默的基本前提,一個連童子尿都看不過眼的地方,很難算是「包容」。香港電影,是一朵畸形的花,也許曾經也是一朵繁花似錦的奇葩,但現在毫無疑問地已經「被雨打風吹去」。港產電影,建立在香港文化的基礎上,而香港文化是一個脆弱的港口文化。港口裡有什麼?無非是商船、水手、疾病、金錢,所以港口裡盛產幫派、黑社會、妓女、游醫、巫蠱,還有一種「家國何處」的飄零、迷茫感。這種社會現狀所催生的文化,投射在香港電影裡,就形成了香港電影最繁榮的警匪、黑幫、三級、鬼片等類型。

三、香港電影的生與死
香港電影是畸形的,一個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城市如何支撐起亞洲曾經最龐大的電影工業體系?答案很明顯,必須通過大陸這個最大出口。很多人把1997年當作香港電影衰落的起點,這是毫無道理的。我認為,在1995年,廣電總局批准中影每年進口十部好萊塢大片時,香港電影就已經死了,直至今日二十年了,所以港產片的努力,都只能是臨死前那一聲哀嚎的迴響。我們回頭看看港片之所以繁榮吧。港片黃金時代的1980年-1993年,完全吻合大陸改革開放的時間,這時候國內已經打開了,但是還看不到太平洋對岸好萊塢的紙醉金迷,國人只好先在香江邊的香港電影裡過過癮了。香港憑藉大陸觀影窗口這一優勢,模仿吸收好萊塢工業,迅速形成了恐怖的電影工業。而大門一旦完全打開,鋼鐵人們都看不過來的時候,香港電影也就壽終正寢了。

四、「杜汶澤們」的恐慌
去年香港金像獎,《寒顫》包場,今年金像獎,《一代宗師》包場。熱鬧之下,是一地的蕭索與淒涼。台上的叢叢白髮在宣告,香港電影已經死了。不管是影評人的唱衰,還是杜汶澤的嘴炮,都是掩飾內心恐慌的表現。內地引進片配額在增加,合拍片甚囂塵上,香港電影你慌不慌?這種電影行業的恐慌,實際上也是香港全社會的恐慌,「北佬、撈逼」來勢洶洶,從經濟到文化,都岌岌可危,說不慌?我不信。香港和內地,文花上在分離,情感上在斷裂。

五、草根的狂歡
此次抵制,變成了一次廣場革命式狂歡。混進了謠言、盲動等奇怪但必要的東西。草根人艱不拆,被老外看不起也就算了,你一黃皮也敢來裝逼,不弄你弄誰?此次抵制是社交網路在中國催生的第一場革命,茉莉花變成電影票而已。搞不好將從根本上改變今後香港電影的製作發行理念,不信的話,坐等8月彭浩翔的《撒嬌的女人最好命》。

以上都是胡說八道,請千萬別跟我較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