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Heung gong jai

人间小团圆/人间小团圆/曼珠沙华

6.3 / 690人    97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iuchen1701

2014-05-13 18:55:13

香港仔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一起,向前睇




   今年三月十五日,專程去港看了明哥在紅館的「太平山下」演唱會。第二天就買了演唱會的EP。
    
    那陣時在屋裡聽,都不曾注意過第四首歌,「目的地」,即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曲。沒有如「太平山下」一般動魄的音效,沒有如「勁草嬌花」一般妖艷的旋律。很樸實。樸實到我甚至沒有細聽去捕捉其中明哥聲線裡的感情。
    
    今天五月八日,專程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相比於莫名其妙的內地譯名,我更鍾意它的原名,「香港仔」。不愧此名了。
    
    在家拿出那張EP來復習,難免在開始放碟的時候有第一首歌「太平山下」的開頭的鼓聲漏入耳中。記得明哥演唱會是由一個十號風球時的香港人和事開始的,記得明哥坐在舞台上的「路」上同我哋講故那樣講過去。我不是香港人,亦可在腦海中浮現出那些掙扎中的人山人海,從一個人,再到幾千萬個人,人盡不同,但就此踏上出發的路。
    
    那首「太平山下」是這樣寫的。
    
    一到佳節只有擁上街去爭那一票聽各種夢話
    節日有幸看完要命報導再來看直播奪魄煙花
    祈求和諧就留在家等那一片煙霞漂白了舊有繁華
    要是怕亂閉門要是好靜有權詐睡去避過喧譁
    睡著便退下 造夢就上吧
    上太平山
    怕太平坦 不好玩到想拜山
    上太平山 不見不散
    怕太平穩 想攀山也不會攀
    想高攀獅子山 活路又路慢慢
    現在是爛斗爛 只得這紫荊花金光燦爛
    這個家快不似家似將要遷拆傾塌改建的大廈
    有住客在對話要是對罵太嘈有食客捕殺烏鴉
    每天高唱我哋大家歌舞總要昇平配合這混世榮華
    要合唱亦唱完要頌讚亦贊完最後也就變啞巴
    睡著便退下 造夢就上吧
    上太平山
    怕太平坦 不好玩到想拜山
    上太平山 不見不散
    怕太平穩 想攀山也不會攀
    想高攀獅子山 活路又路慢慢
    越避靜越怕靜 越避難越腐爛
    上太平山 怕太平坦 風光不再山也不似山
    上太平山 不見不散
    怕太平板 山歌都唱走了板
    經典的獅子山 越望越像夢幻
    現在是爛斗爛 今天的紫荊花金得太糜爛
    【詞:林夕】
    
    在我眼裡,明哥是個激進的人,懷著美好的願景,希望為這個香港,乃至這個世界做到些什麼。於是這首「太平山下」亦是如此。滿滿的揭露與指控,夕爺幾筆下去亦概括了眼前這代香港人幾乎所有的弊端。可能,坐北朝南望過去,不細看不細想,亦是滿眼糜爛的金紫荊罷。
    
    明哥的演唱會逐漸從城市中屋邨里上升到了維港的天空,最後調戲似地號召現場觀眾為自由,為能「講乜都得,寫乜都得,唱乜都得」儘自己的一份力。
    
    可能時局愈艱之下,是需要赤裸的揭露同燦爛的呼籲。憂心者自有憂心緣。但這不代表他們沒信心。
    
    信心就在這部電影裡。
    
    這是一家人。背景不贅述,細節不贅述,情節不贅述。
    
    來分析一下其中代表含義先。從海報的下往上說吧。
    
    達叔演的角色叫做鄭東,是上岸的打魚人,不知這打魚人是不是同我們所說的「疍家佬」差不多的。在我的理解里,他代表過去,有封建與迷信的影子,有不慣現代社會條條框框的心思。
    
    我記得我第一次去香港是小學三年級,記得導遊說起香港人的迷信,已然忘了彼時導遊的解釋,若要我補上去,不會是金錢至上,而是為了在無所依靠的時候祈求一個安定的越變越好的生活。香港是個似島非島的彈丸之地,當年有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但正如獨行久了會寂寞一般自然,奮鬥的人得到愈多愈害怕失敗,向前走卻不容得你小心翼翼,愁容倦面之後只得尋求庇護。
    
    有次訪港前後看了一篇文章,說到現下香港人素質普遍已然很好,闖紅燈的多數都是老人了。結合那次在港的所見,似乎確切如此,港人自身闖紅燈的多為老人,也多發在居民區附近,在鬧市則是另一番景像,那就牽涉到很多心理學上的問題了,比如從眾心理。去年暑假在深圳學託福的時候就有注意到,行人闖紅燈問題是可以反應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素質的。老人闖紅燈有著他們特有的固執,勸改正如勸他們不要吃剩飯剩菜一樣困難。一個城市的本地人如若只剩老人在故意闖紅燈,那它的前途是美好的。當然,一個城市的本地人如若連老人都會守規矩了,唔,閉上眼,浮現的是北歐的風光。而我的第二個個人結論則是一個城市或地區里,有多少人會不因別人闖紅燈了而跟上,能夠反映這個城市的底線。從眾心理就是有著這麼大的威力,讓我們在清楚它的存在的時候都會偶爾忍不住。
    
    達叔在小艇上和霞姐傾吐的那段讓我頓時消去了任何一絲來自開頭那段床上鴛鴦床下拜故人給我的疑慮。若說這段的情節讓我(觀眾)相信了兩人的感情,那達叔的台詞就當真勾起了對現實的感應。其實無論是廣府人,客家人還是潮汕人,到頭來也是把家放在第一位,把一個安安穩穩的家當作是幸福的起碼。我第一次真正相信這一點是在我媽告訴我她不阻撓我把妹,而更期望早點抱孫子孫女的時候。很多時候父母給孩子看到的一面總有「不好惹」這三個字,我們做子女的也習慣於隱瞞那些可能被父母責罵的事。但真正攤牌之後,我們才發現,父母的凶才是真正的紙老虎,他們對我們的無限寬容與原諒滿溢在那一副副冷峻的面容z之後。他們或許自己很多缺點,或許對我們要求高到大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他們就算固執就算乖僻,都期望著這個家能夠似一個家,好好坐下來吃一頓飯,傾下,玩下。許多年後,或許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這樣想吧。
    
    霞姐似乎是個夜總會的風塵女子,卻與達叔演的鄭東真心相愛。可以把這個角色單獨看成一個找到歸宿的風塵女子對融入一個家和愛自己的愛人的努力。
    
    這麼說吧。每個城市都有底層人民,最近在看BSG第二季,那是一個打亂重來的人類社會,漸漸走向正軌的社會,裡面的真正的妓*女縱然坦然接受但也是萬般無奈。人是要生存的。東莞事件過後很多人說要尊重色*情工作者,其實真的那麼容易做到嗎?古天樂演的那個社會菁英輔導老師一開始就沒能做到。有些歧視與偏見並不能靠少數人的煽動多數人的跟風就能夠消除的。當然,如果社會趨勢是在加劇這個歧視與偏見,那連消除的希望都已然縹緲了。
    
    香港和內地有很多不同,但也有很多相同之處。都是中國人。很多人說中國人的那叫劣根性,其實在我對BSG和「紙牌屋」的觀察來看劣根性恐怕是屬於全體人類的。一個獨特的社會反映入類劣根性的獨特一面,於是就有了各地的社會缺陷。香港在瓶頸里掙扎,內地正在進著去。但可能是地域的緣故,香港人不忽視他們的社會缺陷,並積極改善自我。可能正是因為底層與頂層的距離太近吧,讓人心裡的善良不能忽視這個社會的污糟。
    
    梁詠琪演的應該叫郭思思才對,恩恩肯定是字幕錯了。彭導專門讓一個主角是演藝界的自然有香港名聲半數來自明星的緣故啦。如今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了明星的日子也不好過,更不用提時不時被人罵作戲子。潛規則是有的,良心和努力也是有的。
    
    潛規則這個就不多說了,看看香港路邊攤裡的八卦小報,世界上空穴來風的消息不多。當年邵逸夫身邊不也是坐滿了港姐嘛。
    
    有自己鍾意的香港歌星影星的人一定不會不熟悉自己偶像的奮鬥史。天王巨星也是曾經的學徒與打雜的。但令我敬佩的不僅僅是那些靠努力上位的明星們和正在努力的小星星們,更是那些利用自己的地位,影響力,職位和能力提攜幫助後輩的前輩們。譬如明哥的人山人海啦,而張國榮和梅艷芳對後輩的提攜和鼓勵我們自然也能從去年的兩場十週年追思紀念音樂會裡聽得出來,更不用提譚詠麟的校長稱謂了,至於當年太極達明草蜢以及Beyond遺留香港的阿Paul也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不遺餘力地為下一代的香港樂壇做貢獻了。影星不熟。總之彭導這個設定,也是想讓演藝圈的生活從據說艱辛到給我們看到的的確艱辛。整容這個點挺好玩的。
    
    古仔演的鄭偉滔其實代表的比較多。被過去糾纏的成功人士,為生計有跳槽有提防的打工仔,被寵完卻不理解父母的兒子,糾結於他人眼光的父親。值得講的其實也還是兩個。
    
    當年那首「半斤八兩」我還是通過Beyond的版本先聽到的。那是許冠傑年代的香港打工仔,也是這個年代的內地打工仔。給人打工的賺多少錢都還是給人打工的,那點心機是不能沒有的。TVB拍過不少辦公室劇集,曾經小的時候也陪家人看過些。到頭來都是這麼個意思,有良心的有好結果囉。看TVB看多了都會麻木了,這刻在電影裡看到這麼個港劇類型的角色,已然不覺不適。吶,坐低先,我杜汶澤先給你杯可樂飲,你再去這個地址,搵杯咖啡飲,等人給你份蛋糕,傾兩句,乜事都無的啦。
    
    講到女兒的事這裡真的挺有趣的。看完電影后這幾個小時一直在寫都想不明白那隻蜥蜴和鯨魚在電影裡有什麼作用。不通是引入輪迴生死,教人為善而贖罪?不過在救鯨魚那裡還真有點好玩的細節,比如坐在鯨魚身上或者擺pose照相的人們。這種人在哪都是在素質的最底層,沒什麼好驚訝的。
    
    可能彭導甚至想在可怡身上都加點自強不息自我突破的精神吧。不黑,有沒覺得像鄭欣宜?
    
    千嬅同志偉這一對其實就是最普通的香港平民階層,所以我覺得很奇怪難道海港城(我猜的)的健身中心這麼便宜?
    
    沒什麼好多說的,這條線劇情交代得很清楚了。什麼心結,是真是假,都讓它灰飛煙滅吧。
    
    越來越像TVB了對吧?
    
    但是區別在哪裡?
    
    知乎上有過一個關於香港電影的「港味」的討論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87946 ,看最上面的那個回答其實就夠了。煙火味嘛多元化嘛樂觀心態嘛。其實TVB只是婆媽了點罷了。把這部「香港仔」代入那個標準去看看,有沒點當年的回憶?
    
    正如廖偉棠先生影評「彭浩翔的香港家書」 http://dajia.qq.com/blog/372783081967466 里寫道,(此處省略很多個字),香港人「百劫重逢緣何埋舊姓」,到頭來,不要浮華,不要金光燦爛,騰躍在鬧市海港,最愛的還是舊城窄巷。時至今日的香港,由這班香港人為她找到了出路。美好的未來紮根於美好的過去,過去是平凡而和睦的香港,目的地,依然是平凡而和睦的香港。「吸氣,忍住,吐返氣」。香港人一路如此走來,憑著這唯一一種呼吸方法,他們遇事會忍,明白我為人人,牢記過去亦放得開未來,他們受傷後漸漸自我復甦,自我痊癒,就在這麼呼吸間,很多看不清的事總有開解,很多放不下的心總有安定,紙醉金迷都好,最緊要的還是一起坐埋來,一家人好好地吃餐飯。
    
    樂觀的香港自然不會失去希望。
    
    而我哋大家,又可不可以,坐埋一起,拋棄區分求共對呢?
    
    沿海的駕駛 駛到了困惑前
    路牌指引的 可有你那終點
    停車先記得 早慣了箭在弦
    途中經過的有點湮遠
    維港的那邊 一吋吋繼續填
    填出的呎土 可夠放你辛酸
    如水的老歌 一串串永亂纏
    人間的這邊是否有聽見
    人山中掙扎 人海中搜索
    亂到已不記得 當初你為何出發
    前身早糟蹋 前境不可察
    願你記得你可掌握到得這一剎
    留低這片海 租借過某傳奇
    何必守到底 先發覺買不起
    人所擁有的 怎計算有效期
    無非吞吐間那點空氣
    人山中掙扎 人海中搜索
    亂到已不記得 當初你為何出發
    前身早糟蹋 前境不可察
    願你記得你可掌握到得這一剎
    誰苦苦的鞭策 求有個解答
    練到碰到美好都不信何其精刮
    人最怕看不見未來才信地圖
    唯盼你知你真的擁有得這一剎
    你要記住只得一套呼吸方法
    【詞:黃偉文】
    
    人要樂觀。


============================================================================================================
上面這篇是很久以前寫的了,弄掉了我再拿出來整合一下

下面附上所謂的情節解析。其實情節並不難懂,我相信很多說不懂的人其實只是不敢相信這個情節就這麼簡簡單單地過去了。但是生活中什麼不是這麼簡簡單單就過去了的呢?

彭導這部片,與其說拍的是香港電影,還不如說是拍的香港生活。

============================================================================================================

Beyond有首歌叫《戰勝心魔》,借用下歌名。故事是六或七個人遇到問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經典步驟,可惜還是不少人get不到點(其實我自己也有些不太懂的),只好在這裡釐清一下,既為了各位不失望,也為了我自己更好理解和回味。
  
  先說曾志偉如何戰勝心魔的。他的心魔是小三存廢問題。他在家裡鬧靈異老婆很焦慮再有個大炸彈的情況下發現顧不過來。然後他發現了其實是老婆自己製造了那出靈異事件,從而理解了老婆對自己的耐心和用心,再加之患難與共時相偎相依的影響,讓他意識到還是自家老婆好啊。我記得有誰開導過他吧?有點久,忘了,不過大概如此。
  
  這裡我首先要點出一點,雖然都是明星演的,但這次他們演的不僅有血有肉不僅平凡普通而且還玻璃心小憂鬱小畏懼。其實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看慣了大片的我們可能很難接受如此輕易就發生的轉變。主角爆種哪能沒有堅定的眼神焦黑的皮膚凝結的血痂滿面的怒氣?真沒有,玻璃心呢,其實人人都差不多。
  
  再講楊千嬅。她又是如何戰勝心魔的呢?話說這娃自幼被她媽埋下心理陰影,覺得被爹娘鄙視了。不過其實一路都還好,直到老公不接電話。裝哭扮靈異啊,機智的楊千嬅知道老公肯定另有隱情,可她卻沒料到這也勾起了她壓抑心裡的心魔。話說這魔頭在心底被困著久了,一出來便是興風作浪。所以就有了那夢。那個夢其實啊囉嗦幾句,表現了她潛意識裡的想解決心魔的,但是對母親生硬刻板的邪惡印象和畏懼心理最終導致了她被她媽在夢裡怒黑一句,這就是她的高潮了。順便一提,這裡那個她自己做的靈異包裹都成了她所害怕的一部份,這個渲染其實挺考驗觀眾的細心和投入程度的。戰勝心魔很簡單,和老公安定下來了,退回自己玩出來的靈異包裹,問她爹得來一個答覆結果是幾十年的誤解(我就說嘛她媽那麼面善)。
  
  再說梁詠琪。Gegi這次演的Ceci。事業不順啦,別人靠潛規則上位,自己努力卻艱辛不易收效慢。老公還在黑自己女兒順帶默默地黑了自己一趟,又不知道怎麼跟老公說出口。事業那個心魔似乎是從那個爬梯得到猥瑣男傳授姿勢後和老公大戰五百回合後解決的(往後應該沒有涉及她事業問題的劇情了吧?記憶開始模糊了),女兒的問題是被老公機智的搶答給秒殺了,那裡還有個關於吸麵條的小細節,算是標誌著一個執著的失敗藝人向開朗的家庭主婦的轉變吧。要不是為了對仗工整我就用師奶這個詞。
  
  古天樂這天才成天掛著自己的女兒怎麼特麼這麼醜,於是工作上的壓力被淡化了,我還是自己腦補了一下才感受到他有工作壓力。。。我個人覺得古仔對女兒的糾結有一半來自對外貌的偏見,從他的黑歷史可以看出。其實我覺得他的懷疑是被那個愛好垃圾食品的玩具店老闆磨掉的,反倒是黑歷史和偏見嗯,才是靠著那個面目和藹的大姐送來的一份蛋糕搞定的。所以對他來說還是偏見是主要問題。同樣也是偏見,他抵制他爹的新歡其實挺大程度上是對夜總會的蔑視。這個是在玩鯨魚的時候解決的嗎?忘了誒。。。
  
  達叔啊他一出場就是個surprise,誰叫我嫌棄海報所以沒看主演呢~他的心魔有對亡妻的感情有父輩的罪,但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支離破碎的家庭關係。他對亡妻其實很坦然,新歡也當少奶奶一樣尊敬那個牌位,而父輩的罪說實話他其實。。。並不太被這個影響生活。家庭關係是個問題,可以簡化為新歡與兒子的矛盾,不過似乎這個問題挺自然就解決了(相處久了一切好說,而且兒子實現了偏見的突破)。
  
  至於那個叫霞姐的大媽,她只是設定的一部份。。。。。沒有什麼好戰勝的心魔了,有真愛有坦然面對的工作,不被接受也不是自己的錯什麼的,挺被動的一個角色,串聯作用。
  
  還有那個可愛的小豬仔噢噢噢~~~這小傢伙的心魔居然不少,有對人生意義的困惑,有被同學欺負的悲慘,有對自己長相的「自知之明」,甚至,被某篇別人的影評啟發到的,對榴槤的愛恨交織。第一個被姑丈敷衍過去了,小孩子肯定一時半會沒get到。第二個自己怒草回去了。第三個有父母的密謀,自己其實也不太在意。第四個的解決過程就是「daddy啊我以後可以不吃榴槤嗎」「可以啊」「yeah!」這麼簡單,不過對於一個簡單的小孩,這並不簡單。
  
  其實小姑娘還有一個心魔是對生死輪迴的困惑。這個疑問其實和那個對人生意義的困惑是相輔相成的╮(╯▽╰)╭。變色龍Greeny的死亡和頭七那天的鯨魚或多或少也對她有點觸動吧。在我的理解里,變色龍和鯨魚是這樣的:變色龍代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現代香港,變了身走了樣快死了;鯨魚代表曾經那個歲月靜好的烏托邦樣子的舊香港。變色龍死了是回到海里,是證明現代香港始終不離舊香港的本性;而擱淺鯨魚,則是現代香港死亡後還魂的模樣,也是新香港輪迴轉世的陣痛。

       平心而論(啊呸),平日生活中遇到困境或繁雜,顆心都堵塞到頂上肺去了,又是怎麼解決的呢?無論是有內因外因,心事還是心中解決,一部紀實偏向的電影更應該(我認為)給我們展現出那些啟動內心的一件件事,每個人的生活中這種事都是對自己意義很大而被別人乍一看來都雞毛蒜皮的,但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這麼簡單又這麼坑爹,而在這部電影裡,簡單的香港人的生活,聚合起來,則是大家竟束手無策的香港前途。
  
  不想多加開頭和結尾,有兩篇很inspiring的影評,一篇是豆友hammerlet 寫的四分影評《香港之生,香港仔之死》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661764/ ,一篇是廖偉棠先生在騰訊大家寫的影評,都很有參考價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