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倒帶人生--Mr. Nobody

无姓之人/小国民尼谟(港)/倒帶人生(台)

7.7 / 248,242人    141分鐘 | Canada:138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157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賈柯凡多梅爾
編劇: 賈柯凡多梅爾
演員: 傑瑞德雷托 莎拉波利 黛安克魯格 萊斯伊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扣柴扉

2014-05-14 16:38:30

做生活的主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Mr.Nobody(無姓之人)》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提起筆來,還是不知道從哪開始寫這篇影評。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和威仔一起窩在宿舍作為睡前電影來看的,由於我們誤以為這是一部帶點科幻色彩的愛情小清新電影,於是準備漫不經心地享受完之後上床睡覺,誰料看了一會兒就由享受變成了煎熬,兩個半小時的觀影過程中幾欲放棄,憑著對電影的尊重才堅持看完,之後大腦一片混亂,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我跟威仔掰著指頭才算清楚,原來這部電影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人的七種分岔人生。下面是對這七種人生的梗概,建議大家別看了,直接跳下一段,我現在想著都頭疼——故事的男主人公叫尼莫,從他小的時候說起,爸媽離婚,他必需要選擇跟爸爸走還是跟媽媽走,這時候人生出現了第一次分岔:跟媽走,他會遇到後爸的女兒安娜,安娜邀請他游泳,這時候第二次分岔:他拒絕安娜的邀請,從此人生無交集,34歲在紐約偶遇已為人母的安娜,揮手寒暄,匆匆話別,依舊陌路(第一種人生);如果接受安娜的邀請,他與安娜成功墜入愛河,這時出現第三次分岔:他們成年後如願結婚成家,他與安娜幸福生活,生了一兒一女,34歲去見安娜的路上,開車撞到飛鳥,墜入河中(第二種人生);媽跟後爸感情破裂,導致他與安娜也被迫分開,他們痛徹心扉,安娜去了紐約,約定每個週日去燈塔旁等她,他卻搬家了,多年後在車站偶遇安娜,重溫舊情,安娜把電話留給他,要他兩天之內打給她,還是燈塔見,這時候突然下雨,號碼被浸濕,他失去了與安娜的聯繫,只好每天去守候她,終於被他等到(第三種人生)。跟爸走,16歲的尼莫遇到愛麗絲,許下死後帶她骨灰去火星的誓言,他騎摩托車去找她,第四次分岔出現:發現愛麗絲和她男朋友在一起,他走了,路上摩托車出了事故,他成了植物人,他想像著去了火星,在飛船上偶遇安娜,宇宙飛船失事(第四種人生);發現愛麗絲自己一個人,他上去跟愛麗絲表白,於是第五次分岔:愛麗絲拒絕了他,他灰心喪氣,以致於讓命運幫他選擇——娶今晚第一個跟他跳舞的女孩,吉妮,從此喪失人生的選擇權,全都交給硬幣的正反面,於34歲在浴缸里死於一場意外的仇殺(第五種人生);愛麗絲答應了他,順利和愛麗絲結婚,婚車出了車禍,第六次分岔:車禍中愛麗絲喪生,他變成了攝影師,開始一個人生活(第六種人生);車禍中愛麗絲倖存,若干年後愛麗絲因為不愛他而患上抑鬱症,離家出走,尼莫的節目編導死了,參加葬禮,偶遇編導的遺孀安娜,安娜沒有搭理他,而尼莫成為劇作家,死於一次意外的洪水(第七種人生)。
  這七種人生被導演范多梅爾巧妙穿插於電影中,看似分岔又互相重疊,讓人看完之後唏噓不已。多重世界交織在一起,彼此間又相互獨立運行,不過並不讓人覺得不合情理,總是有一條一條顯著的因果線使得故事向不同的方向發展。此間的原因就是我們的選擇,我們每選擇了一步,就分出一個樹杈,從此分出了不同的人生枝幹。
  這便讓我和威仔不得不思考第一個問題:如果回到十年前,重新來過,現在的我們會是今天的模樣嗎?我說不會,威仔說會。各有各的道理。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種種偶然因素,無時無刻不面臨著選擇,不經意的選擇就會讓我們的生命趨向另一個方向,就像電影中的男主人公一樣,就算拒絕了一次別人游泳的邀請,這種小事,都使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我們如何能確定明天會是什麼樣子?何況十年?威仔認為這一切都是必然,前提是我們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而不是靠拋硬幣選擇人生,我們對於那些偶然或不偶然的選擇,如果讓我們再回到選擇的那一刻,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男主人公如果選擇跟母親走,威仔說再讓他選擇,他還是會選擇母親,所以,重新來過,我們還是我們。
  不幸的是,我們回憶電影,發現其中大多數分岔的節點是不容許你選擇的,生活中的偶然太多了。而且,有些偶然是強加給你的,就像電影中男主人公好不容易看見了愛情的希望,誰知道這時天降大雨,手中愛人的電話號碼被雨滴浸染,模糊不清,使男主人公又一次失去愛情,這讓我們不得不對生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或許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由不得我們的主觀意志所轉移。
  威仔說:「命中注定也是一種必然。」
  於是電影開始前我們沒有太在意的一個故事浮上眼前,這是著名的斯基納「迷信的鴿子」實驗——把鴿子放進一個箱子中,箱子裡有食物分發器,每隔15秒落下食物,然後觀察鴿子,幾天後發現,鴿子會在這15秒內不停地扇翅膀,鴿子的行為與獲得食物沒有因果關係,但鴿子還是那麼做了,就好像它們這麼做了,確實就會得到食物似的,鴿子變得執著而迷信。
  「迷信的鴿子」里包含了一種將偶然事件歸為必然的內在衝動,電影中也一直在印證著這一現象,偶然事件讓人生無限分岔,可是最終還是要主人公死在34歲,誰也無法阻擋這種必然,似乎人生的意義都被導演用生命的必然所消逝殆盡。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隻迷信的鴿子,我們篤信冥冥中的一切偶然都具有必然性,於是「命中注定」這個詞應運而生。一如死亡,命中注定,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要走向死亡。只不過,在走向死亡的途中,有的人逆時針旋轉,有的人順時針旋轉,有的人原地不動,有的人則用力地拍打翅膀,所有人都被心中的「15秒的食物」所支配著,唯一能做的就是像鴿子一樣迷信地相信著。但終究還是被命運玩弄於鼓掌之間。
  這是讓人悲觀的結論,導演不滿足,於是最後借118歲高齡的男主人公之口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我不怕死,我只怕活的不夠精彩,這應該寫在每個學校的黑板上:生活就是個遊樂場,否則毫無意義。」
  如果只能迷信就讓我們盡情地迷信吧,迷信地去愛,迷信地去追逐,迷信地去感受大千世界,生命的豐美才是真正的意義。
  實際上,人並不是鴿子,電影中提到,世界發展到2092年的時候已經沒有了死亡,這側面說明了許多事情我們通過努力都可以改變,沒有什麼是命中注定的,哪怕是像死亡一樣最原始的宇宙法則。
  其實也遠不用立此志,如蕭伯納所言:「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時候要比我出生的時候更美好。」,這就夠了。
  想到這,我們才入睡。
  
  但是這篇電影給我們的資訊量太大,思來想去頭腦中還是有很多空白無法填補,我不得不又看了一遍。
  這一遍,我理解了影片中三個時髦的科學理論。
  第一個是弦理論——我們常以為宇宙是我們熟知的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總共四維所組成的,弦理論則認為我們的世界是由九重空間維度和一重時間維度組成的,其中只有時間維度是單向的。電影引導我們想像,是否有可能時間維度不是單向的?或者是存在一種另一種時間維度不是單向的。
  時鐘綁架了時間,時間又綁架了我們。於是電影最後,設想了時鐘的反轉、時間的倒流,試圖讓我們把生命從時間中拯救出來。
  九重空間裡有三重是我們知道的長寬高,其他六重是六個「蜷曲到幾乎不見」的維度,叫做卡拉比•丘「流形」。它在我們的視覺里幾乎不可見,只有弦可在普朗克大小的空間裡震盪,自由進出任一維度。
  這很抽象,超出了我的理解範圍,索性我把它們理解為微觀世界,就像《霍頓與無名氏》裡的微塵。像大象霍頓與一粒微塵的關係一樣,我們對於宇宙也只不過是一粒微塵,誰能知道我們生活的世界該是多麼渺小?誰又能確定是不是在我們之外還有很多個世界在同步運行?誰又敢說是否我們還有許多鏡像在不同的時空維度里共同延續著生命?
  電影提供了我們想像的可能,同時也利用弦理論為電影中讓人無法理解的地方找到了出口,為七種人生的分岔與交叉的同步性提出了合理的解釋——這都是真實世界的一部份,並不是幻夢。
  
  第二個是蝴蝶效應,這個我不想多說,很多電影都探討了這個問題,故事之所以提到蝴蝶效應是想證明那場雨並不是偶然。這是對世界複雜性偶然性淋漓盡致地體現。

  第三個是熵理論——我的生活開始於宇宙大爆炸,大部份的東西都是以膨脹的姿態出現的,但是未來有一天,宇宙不再膨脹,開始宇宙大坍縮,那後果是什麼呢,香菸的煙霧縮回去,分子不再擴散,蔓延的墨水會重聚,時光會倒流。這與弦理論同理,對時間的向量性提出了質疑,也為後來的時光倒流提出了理論依據。

  其次還有病毒戰爭和對冬眠去火星旅行的幻想。
  
  綜上,我看到了范多梅爾對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崇高追求,他讓這些故事不是憑空臆想,而是有根可循,這在許多科幻和奇幻電影中是難能可貴的。另外世界的神秘感與複雜性讓我越來越敬畏,我們對世界的思考將永無止境。

  范多梅爾可以巧妙地解釋一切想像,除了預知未來,影片中,小男孩在小便失禁的時候便可以預知未來,所以,影片還給我們傳遞一種資訊,告訴我們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存在於一個九歲小男孩的想像中。關於「預知未來」這個特異功能的影片有很多,許多影片也都討論了這個問題,但在我看來,預知未來真的不是一件好事,人生本就是酸甜苦辣體驗遍的過程,何必要趨利避害,未知的未來才是未來,已知的未來那叫墳墓。這部影片顯然重點不是討論這個,不多言它。
 
  影片的最後,老人說:「在棋局裡這叫『被動強制』,唯一可行的走法,就是不動。」他說的是當年那個男孩選擇跟父親還是跟母親走的情景。是啊,不論跟父親還是母親,他都沒有收穫真愛,倒不如不選擇。
  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其實最壞的是靠硬幣來選擇。
  尼莫與三個女人的愛情告訴我們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兩情相悅才是長久的愛情,一廂情願的愛情總會夭折。這也是為什麼直到臨死前他會呼喚安娜的名字。
  但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安娜也不是愛麗絲,雖然她們佔了最大的篇幅。我想說的是他與吉妮的故事。
  尼莫從小就有選擇困難症,習慣了將選擇的權利交給命運,他所謂的命運就是硬幣,做什麼選擇都要靠拋硬幣,當然選妻子不能靠拋硬幣,他就選擇了第一個與他跳舞的吉妮,他並不愛吉妮,只是習慣了被動。
  與吉妮在一起後,他的人生從此發生改變:「1、不會順其自然,與世無爭 2、娶吉妮 3、他要變富 4、買一棟房子 5、要兩個孩子 6、要敞篷車和游泳池 7、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多麼像現在大多數人的理想啊,可尼莫的結局讓人嘆息,理想實現了之後發現生活失去了意義,喪失了使命感,多次想自殺,甚至臥軌的時候還在拋硬幣選擇是否臥。他成為了事業上的強者,卻淪落為生活上的弱者。
  他的這段人生失敗在哪裡?我想早就是註定了的,被動的人生是悲觀主義者的必然,選擇與不選擇都是一種態度,如果像他一樣靠硬幣來選擇,那麼生命於他而言只是行走的軀殼,沒有態度,亦沒有靈魂。
  同時,對於人生,物質與精神相比,顯得十分單薄而脆弱,生命的豐美是人生意義的所在,那麼,精神的豐厚則是生命豐美的基礎。
  成為生活的主人吧,你和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