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

菲洛梅娜/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

7.6 / 103,832人    98分鐘

導演: 史蒂芬佛瑞爾斯
編劇: 史帝夫庫根
演員: 茱蒂丹契 史帝夫庫根 瑪麗溫寧漢 西恩馬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14-05-28 06:54:00

《菲洛梅娜》:良善的力量


(芷寧寫於2014年3月28日)
    有什麼比把一個幼小的孩子從深愛他的母親身邊生生帶走,更能傷人心的?有什麼比看似慈善的宗教人士將孩子賣掉,更能毀壞虔誠教徒的信念的?還有什麼比母親千里尋子更具有人類心理最基礎的需求的?英國影片《菲洛梅娜(Philomena)》截取了一段不堪的真實事件,並用洗鍊成熟的光影手法將尋常而激烈的人類感情梳理的不同尋常,且平實遼遠。
    該片劇本有著一個巧妙的結構,這樣精妙的架構恰能將敘事的緊湊與疏密分配地合乎觀影需求,影片的格局不大,雖然因尋子的主題,人物往返於歐洲和美洲之間,但這種地域上的跨度並不使影片顯得龐雜凌亂,反而因主題思路的清晰、基本架構的合理而顯得有序有致。
    影片在看似顯而易見的尋子主題中蘊含著深刻的內涵,特別是關於宗教信仰的部份,該片交織著兩種截然不同立場的對撞和交鋒。記者馬丁·斯克斯史密斯和老婦人菲洛梅娜對待宗教信仰的態度,體現著兩個階層的思維模式和心態,見多識廣的記者代表著一些所謂的有識之士,他們基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和閱歷眼界,對宗教的虛偽性和欺妄性有著強烈的反感情緒,他們用相對客觀和理性的立場,看待被寄予精神寄託的信仰,他們彷彿永遠清醒著,永遠在批評這個世界的不美好,甚至是陰暗面,他們永遠有著理想主義遭遇現實堅壁的憤慨,也正因為如此,此類人的內心總是缺乏最基本的安寧平和。
菲洛梅娜代表著那些沒受過多少教育,做著最底層工作的普通民眾,她終生篤信宗教,即便被那些教條所束縛所傷害,她依舊選擇依靠信仰的力量度過人生的艱難,即使年老的她因極度的絕望而恍惚了片刻,但她始終希望自己能獲得救贖。一些俗套的愛情暢銷小說也能博得她的開心,即便自身遭遇不幸,她依舊相信那些系列愛情小說中所講述的同一類的愛情故事,而且樂此不疲。在經歷了最致命的不幸打擊、經過了一系列的掙扎煎熬後,菲洛梅娜依然能津津樂道地對記者提起另一個俗套的愛情小說。這樣的結尾反而令人動容,簡單而善良的人總能讓人嘆惋,並衷心祝福她。有人認為菲洛梅娜的信仰和精神境界是她所受煎熬的源頭,試問在這個世間有誰不受煎熬呢,那個頭腦清晰、通曉冷僻歷史的記者又何嘗不是在為自己的思慮和精神境界所苦呢?
    影片有幾處劇情設置頗有造物弄人的意思——兒子在母親未知的情形下,於彌留之際尋到自己出生的修道院,並選擇埋骨於此;而母親卻在未知的情形下,尋找著兒子;記者曾在未知的情形下,近距離接觸過擔任政治人物幕僚的菲洛梅娜之子……而始終知道母子下落的老修女卻一直緘默著,當記者對其欺瞞的行為表示憤怒的時候,修女依舊振振有詞,然而,這宗躲在宗教色彩下的邪惡犯罪,最終得到了菲洛梅娜的寬恕,因為她不想和記者一樣活得那麼不平靜。
影片的表演部份也令人嘆服,該片的故事情節給演員的發揮留下了不小餘地,而朱迪·丹奇和史蒂夫·庫根都將表演的分寸拿捏得很好,沒有因為有大段情緒激亢的戲就肆意宣洩,這中間體現了他們對戲份、角色及其內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體現出他們都是擁有深厚表演素養的演員。庫根還是本片的編劇之一,他在片中的表演既襯託了丹奇的角色,也將人物塑造的合情合理。
丹奇的表演十分真實自然,令這部根據真實事件和記者書籍改編的影片有了最可靠的再現依託,當菲洛梅娜得知記者曾和她的孩子有過一面之緣時,便不斷地詢問詳情,此時丹奇的眼中閃爍著母愛之光。當菲洛梅娜最終說出原諒的話語時,通過丹奇相對克制又相對動容的語言和表情,觀眾深切地感受到她說出此話的不易,體會到這短短的一句在她心中輾轉過的次數,且每次輾轉都是刻下痕跡的。
比較欣慰的是影片對主要人物塑造的落點,與其說丹奇詮釋的菲洛梅娜是個篤信宗教的虔誠老太太,倒不如說她是一個歷經苦難依舊擁有真正單純善良品質的好人,這也恰恰是影片最具力量的部份。
(雜誌約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