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三分男孩--The Way, Way Back

迷途知返/阳光冏男孩(港)/三分男孩(台)

7.4 / 156,909人    103分鐘

導演: 奈特法松
編劇: 奈特法松
演員: 史提夫卡爾 山姆洛克威爾 安娜索菲婭羅伯 東妮克莉蒂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esus熊

2014-05-30 06:22:43

別人的評分與己無關


別人的評分與己無關 ——評《迷途知返》[打分}「Duncan,I am asking you how you see yourself 」 「Scale of one to ten」.故事開始於自閉內向小男孩鄧肯的「准繼父」問他從一到十給自己打幾分。鄧肯答曰「六分」,繼父回曰「我覺得是三」。。。。因為「准繼父」認為他是一個沒有朋友只待在媽媽公寓裡的宅男。內向孩子的大眾評分都不高,當然喜歡給人打分的那些「大眾評審」往往都是些並不了真正了解自己。而這些帶著強烈主觀臆斷的評分卻會讓被評判者心裡深深埋下了自卑的種子,尤其是內心脆弱的小孩子,就像片中原本就內向的鄧肯帶著這顆種子更加排斥著周週遭久久不能釋懷。
[孤獨者]
     孤獨者有兩種:一種是沒有人願意搭理的人,一種是不願意搭理別人的人。我寧願目前者,因為若想改變現狀,前者可以改變自己,而作為後者我們無法改變別人,鄧肯也不幸成為了後者。大眾評審把這類人群症斷為社交障礙症。 與其他「社交障礙」者一樣,鄧肯抗拒著社交活動,在所有的聚會中都由於表現得拘謹,格格不入因而被人指點,但他卻得到了同為孤獨者蘇珊娜的好感,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精神病人在彼此眼中都是正常人,可能只有孤獨者才能理解他們對於浮躁,喧譁的反感。人們把孤獨者的「離群索居」定義為一種病症我想他們把孤獨的人和寂寞的人混為一談,然而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陳果在上課時解析說,孤獨跟寂寞完全不是一回事,正如alone跟lonely不一樣。孤獨者享受這獨處帶來的快樂它是由思想帶來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氣質,而寂寞才是一種病,他的藥方是人群,是喧囂,當然它治標不治本。正如片中鄧肯的「准後爸」寂寞得與好友的女友「偷雞摸狗」。而孤獨者鄧肯卻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後花園——WIZZ水上樂園。
[後花園]
    上帝在伊甸園創造了亞當和夏娃,他在創造其他人類的時候也給每個人都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後花園」。鄧肯也在這個夏天收到了屬於他的——WIZZ水上樂園,本片多半的溫馨都來源於水上樂園。在「父母」的圈子鄧肯被定義為了一個3分的loser(失敗者),而在這個水上樂園成為了一名大受歡迎「優秀員工」甚至被大家取了一個洋氣的錯號「扭跨兄」。這一切感恩於「好友」Owen的鼓勵和幫助。而本片的一大亮點也是Owen,導演借Owen之口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鄧肯與Owen的初遇應該是在車后座,而第一次真正交流是在快餐店的遊戲機旁,Owen那段對遊戲的看法只有短短的一分鐘卻蘊含著強大的資訊量,他寧願用自己的方式享受遊戲帶來的樂趣而不是去使用人人都知道的所謂的」pattern(規則,攻略)」來得到更高的級別。它傳遞給我們了一種人性的價值觀——生命在於體驗。
[平衡]
  影片看到三分之一的樣子,已經感覺到鄧肯的「准繼父」其實就是一個冷漠、言過於行,甚至骯髒的人,可是媽媽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人呢?生活中這種現象並不少見,一些並不差的女孩子被前男友拋棄後莫名其妙選擇了一個還不如前男友的現任(鄧肯的媽媽也是由於爸爸有了新歡被。。。)。導演借蘇安娜之口給了我們他的答案。在大約45分鐘左右的時候,當大人們聚會狂歡時,兩個小孩開始討論這個哲學問題。「我覺得真正害我媽媽的東西不是我爸爸的離開,而是他又找到了其他人而她沒有」蘇安娜。
[別人的評分與己無關]
    本人喜歡的一段台詞是片子快要結束時,Owen和鄧肯在陽台上的對話。也是在這裡導演又扯回了到了電影開頭的「評分」的話題。作為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11歲小男孩是一個需要得到大人們肯定的年紀,而「准後爸」卻用無情的3分否定了自己,這樣這個敏感期的孩子一直耿耿於懷。作為過來人的Owen安慰他「(准後爸如何評分)這是他的事,跟你沒有任何關係」「你完全沒有必要去相信那些(他們定的規矩),走自己的路就好了」這麼一席簡單的話讓鄧肯得到了釋懷,他需要的只是一句大人的肯定。
 [關於電影和本片名]
     電影並不是像快餐一樣,迅速消費,並被遺忘的。有些是用來重建品質和智慧的(引用於馬丁斯科塞斯)。這部情節簡單,節奏緩慢的小製作獨立電影就像中國綠城,入口淡卻後味無窮。 個人感覺本片翻譯成「迷途知返」可能是譯者對片子的誤解,片子男主角鄧肯至始至終並沒有誤入歧途,也不存在知返。也可能是想說家長們起初對鄧肯的評價「誤入了歧途」,而最終來到「WIZZ水上樂園」了解了孩子的另一面後審視了自己。當然真實意圖只有導演大人知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