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的意外爸爸--Like Father, Like Son

如父如子/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我的意外爸爸(台)

7.8 / 28,454人    121分鐘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演員: 福山雅治 尾野真千子 真木陽子 風吹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人帥表

2014-06-03 06:27:36

別傻了,親情戰勝不了血緣


   

    粗鄙如我,不太能欣賞得了那種平淡中洞悉人性的文藝片或者是藝術片。每當我決定看一部這樣的電影之前,就需要充分地調整心情,焚香沐浴,如此這般,才能靜下心看進去。是枝裕和的電影恰好屬於這一類,淡出個鳥來,你得細細品味才行。所以,自詡影迷的我,面對著是枝裕和這麼如雷貫耳的導演,《如父如子》僅僅是我看過的他的第二部作品。

    之前看過一部《空氣人偶》,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主題是關於充氣娃娃這麼重口味的,而女主角又是我十分喜愛的韓國影星裴斗娜。看這部之前,先瀏覽了一下豆瓣上的評論,是枝裕和的資深影迷們對這部作品很不滿意,大概意思是這片子居然有了劇情,有了主題,這是墮落。按我的理解,他們的潛台詞應該是,是枝裕和的電影門檻居然降低了,居然讓庸眾們都能看懂並且感動了,這讓我們這些資深影迷情何以堪?不過這樣的電影對於我這種俗人來講,正合適。

    影片的情節很簡單,兩個家庭在6年以後被醫院告知,抱錯孩子了。這讓福山雅治扮演的主人公野野宮良多不得不從百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處理這個問題,然後在兩個家庭的頻繁接觸中,福山雅治懂得了為父之道。影片提出了一個選擇的問題,親子和親情,哪個更重要。主人公良多一開始聽從律師同學的建議,妄圖獲得兩個孩子的撫養權,也就是我的兒子是我的,你的兒子也是我的。對方家庭顯然不會同意這麼無恥的主張。那麼接下來怎麼選擇,就是個考驗了。

    有人會說,何不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孩子,然後和另外一個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用最狗血的台詞就是:孩子,今後你就擁有兩個爸爸,兩個媽媽了。這麼和稀泥的選擇就沒意思了。實際上主人公良多壓根就看不上對方的家庭,始終打著一旦交換了孩子就老死不相往來的主意。不過故事的發展,漸漸地向著狗血的情況發展了,良多已經阻止不了妻子和對方家庭的交往了。不過選擇仍然是個問題,而良多最後給出的答案是,不換了,親情比親子更重要。

    我估計很多影迷被最終的選擇所感動,尤其是女影迷,眼淚汪汪的。但我不得不冷酷無情地表達一句,像電影裡發生的情況,純屬偶然。其實連導演自己,對於這個選擇也不是很自信。為了能夠在力量上對抗強悍的親子關係,導演在電影裡安排了四組非血緣關係的親屬,抱錯孩子的兩個家庭,良多和繼母,當年換嬰的護士和她的繼子。影片安排了一場戲,算是推動良多做出選擇的最後一份力量。當年蓄意換嬰的護士給良多送去一筆錢,作為補償。良多找到護士家,把錢還給她,然後表示不能原諒,這時候,護士的繼子衝了出來,擋在良多面前,良多問少年,這和你有什麼關係嗎?少年堅定地說:有關係,她是我媽。這是影片裡最震撼的一句台詞,通過情感的力量擊潰了血緣的紐帶。

    然而這畢竟是藝術家的表達,抽象於生活,然後賦予自己的價值觀。其實是枝裕和也清楚,這種選擇是極為罕見的,而正因為罕見,才有了表達的價值。真實的人生是怎樣的呢?導演在影片的一開頭借醫生之口交代了一句,過去醫院裡發生抱錯孩子的情況,雙方家庭百分之百是要換回來的。這是常態。如果我們進一步剝離情感的因素,以更冷酷無情的心理學角度審視,對血緣關係的強烈主張,是人類,尤其是男人,刻在基因裡的人性需求。

    進化心理學對於兩性關係,尤其是出軌這個問題,做出了有趣但又令人沮喪的分析。男人最擔心的,是配偶身體出軌,而女人最擔心的,是配偶心理出軌。而這兩種擔心背後的動機是,財產的傳承。每個人都會把財富留給自己的孩子,而在沒有親子鑑定的年代,男人判斷自己孩子的辦法只有牢固的婚姻,以及它所守衛的排他的兩性關係。對男人來說,配偶的身體出軌,意味著很可能懷上別人的孩子,繼承自己的財產,這個風險讓男人抓狂,於是戴綠帽成了男人最不能容忍的事情。那麼女人呢?女人不存在撫養別人孩子情況(除非抱錯了),她所擔心的是,男人的情感被其他女人及其後代分享,這意味著財富被分享的可能,這對自己及子女的生存顯然是不利的。這就是進化心理學給我們的關於兩性關係的解釋。這些動因起源於遠古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動機漸漸固化為心理習慣甚至是文化習俗,即便最初的條件已經不具備,但這種心理卻保留了下來,因此即使不存在出軌的問題,血緣仍然是最被看著的紐帶。

    羅里囉嗦地說這麼一大段和電影無關的內容,其實是想探索一下主人公良多的心理動機。這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良多做出的選擇有多麼艱難。那麼另一個家庭難道不面臨這樣的艱難選擇嗎?有,但是沒有良多來的強烈,因為良多生長的後組家庭帶給他的影響是對方不具備的。更重要的是,良多只有一個孩子,而對方有三個孩子,這多少分散了這件事帶來的衝擊。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是我對影片做了過度解讀呢,還是導演是枝裕和的確深諳進化心理學。又或者導演天生就具備這樣的洞察力。無論如何,他對人物關係做出的設定特別合理,而由此引發的情感衝擊就十分可信,也因此極具力量。

    關於這部電影,影評人老晃這麼評價:「看完想死。我們拍不出這樣的電影。說能的,都是懷著美好的願望在吹牛逼。」這話乍一聽有點任性,不過當我看完了電影之後,就跟著老晃一塊任性了。不免又想起了另一句任性的評語,編劇蘆葦說,中國沒有天才導演,一個都沒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