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告別語言--Good-bye to Langue

再见语言/告别语言(台)/告别言语(港)

5.9 / 4,685人    70分鐘

導演: 尚盧高達
編劇: 尚盧高達
演員: Heloise Godet Jessica Erickson Zoe Bruneau Kamel Abdel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anny

2014-06-05 12:47:48

傷眼傷身的視覺實驗


每年坎城總有一或者兩部競賽單元的電影,會產生極端的評論 — 推崇或是詆毀,而這類型的電影呢,往往選擇在坎城輿論溫度最高的5月份上映,比如去年的Only God Forgives,和今年的Adieu au langage。兩部電影類似之處都在於極其風格化的視覺語言,是完全的作者型電影,且均出自大導演之手,而不同點,在於Only God Forgives大致屬於視覺系,主角基本不說話,燈光佈景那個美,而今年的Adieu au langage屬於話癆系,背景音就沒斷過,不管是人聲還是配樂。

早前知道這是戈達爾的第一部3D電影,看到上映消息時,就已經做好身心被虐的準備,可真去看這部電影,還是整整給自己打了半個多月的氣。作為晚上8點場,Les halles的上座率還可以,有4成左右,雖然基本是老中年觀眾為主,想來都是鐵粉了吧。

如果回到電影本身,可能大多數人的疑問是,這樣的電影還能稱為電影嗎?
在數字時代到來後,電影人紛紛轉投數位拍攝,數位化的後期製作。於是,視訊和電影之間原本清晰可見的溝壑,也就漸漸湮沒在科技史浪濤里。甚至當我們上當代藝術史的課程里,還得專門有一小段來從技術層面去講解藝術視訊和電影之間,是曾經有過多麼大的區別。
而當技術發展的現在,視訊和電影之間的技術沒有了巨大的界別,甚至兩者的存儲介質都已是數位拷貝,甚至放映環節的區別則微乎其微。

之後的問題是,電影可不可以向藝術視訊般,不在意故事,不在意傳統視覺語言美學,甚至配樂節奏的鋪墊作用都是可以丟棄,就更無所謂剪輯上的合理和鏡頭技術的運用。

在我看來,很明顯戈達爾用70分鐘去回答了這個問題。而這部電影又分明拍的不是給一般觀眾看的,甚至也沒有太多考慮到戈導的鐵粉都是中老年觀眾,——太傷眼睛了。

這部電影顯然是為了放到博物館裡去的。想來如果在一個當代博物館裡,放一部這樣的純實驗性質電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了。導演的各種意識流的片段拼接,極其像東京宮裡上半年的藝術視訊展,不過它的布展是把幾十個視訊分排投射到地面上,而戈達爾是把這些片段剪合到電影裡。雖然整體的畫面是絮亂,其中卻不乏幾處鏡頭語言仍較有視覺實驗意味,拼合在一起的體驗是,更像一個長達70分鐘的藝術視訊多過於一部廣義中的電影。而背景語言和演員的對話,還是像極了60-70年的戈達爾電影,好像這些對話都和主角有關,但分明更無關聯。細細想來,這還不就是Camus的局外人的情結麼。(這裡真心向告訴導演,現在人都不這麼說話了!)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有了個疑問,如果把傳統意識上的電影視覺藝術和古典繪畫兩者的發展史進行比較:好萊塢的商業巨片,有點走向了19世紀繪畫領域裡的學院派的道路,紛紛追求視聽奇蹟,不斷地突破螢幕所能表現的視覺極限,甚至題材上,學院派當年大好各種神話題材和歷史新畫,而好萊塢的商業巨片則是在漫畫英雄和科幻題材上高歌猛進。而戈達爾,或者類似的作者電影,就放佛當年的莫內展出他的日出.映像, 或者是更早的Turner,在彼時是極具實驗性。而之後,每個極具實驗性的作品,總是要放到很久遠的未來才能去定義。

當然,就它嚴重傷害了我的眼睛來說,只能給三星。藝術家很情緒化,難道買了票的觀眾只能被動接受嗎?

見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