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花样年华/

8.1 / 170,498人    98分鐘 | Poland:94分鐘

導演: 王家衛
編劇: 王家衛
演員: 梁朝偉 張曼玉 潘迪華 Lai Chen Ping Lam Siu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大石碎胸口

2014-06-06 13:29:34

花樣的年華在流亡。


一,異鄉人
在電影開場不到兩分鐘的時候,蘇麗珍去租房子出門的時候,潘迪華飾演的孫太太把蘇麗珍送出門口,蘇麗珍客氣地說不用了,孫太太說「不要客氣,大家都是上海人嘛」。這句話一下子就戳到了我的一個點上。
我有一個特別喜歡的作家是白先勇,他的父親是白崇禧,所以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到處搬遷,從老家桂林走到過南京、上海、重慶,最後到了台灣,後來又去了美國留學。他寫了兩部短篇合集,一部叫《台北人》,一部叫《紐約客》。《台北人》里寫了十四個不同的人,但沒有一個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所有人都和他一樣,是從大陸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搬到台灣的。同樣的,之後的《紐約客》里也全部都是從世界各地聚集到紐約的,不是紐約er的「紐約客」。
這兩本書讓我讀的難過的要死,從此我就很在意那些遠離家鄉的「異鄉人」的感受。即使平時的時候表現的再無所畏懼,但是這種無枝可依的感覺其實是在無時無刻的影響著他們的。所以我覺得蘇麗珍的這種性格其實有一部份就是來自於這種「異鄉人」的小心翼翼。那種漂泊無依的從整片大地向上蒸騰起來的無力感。

二,1962年
《花樣年華》這個故事開始與1962年,但為什麼開始於1962年?
在1962年,年僅5歲的王家衛隨家一起從上海搬遷到了香港,這就是他的1962。他作為「異鄉人」的開端。
從大陸到香港有四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第一次是在1946、1947年的時候,是因為國共內戰。第二次是在50年代初期,因為新成立的中國爆發了很多的政治運動。第三次,就是在1962、1963年,是因為三年困難的饑荒,也許當年王家衛一家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搬遷的,猜測而已。第四次,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
很多很多的人在這四次遷徙中都到了香港,遠離了自己的家鄉,開始自己漂泊的生活。甚至可以說,這些人是被自己的祖國和歷史所拋棄的人,只能四處流亡。
其實觀王家衛的電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主人公都是這樣的流亡者。
《阿飛正傳》不用說了,無腳鳥嘛。後來旭仔又去了菲律賓找母親,最後死在了行駛中的列車上。《東邪西毒》,所有的故事發生在沙漠中的小鎮中。《藍莓之夜》,簡直就是穿梭美國旅行記。而《春光乍泄》,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說到這裡,有一句題外話。《春光乍泄》里,我最喜歡的一句台詞,並不是「不如讓我們重新來過」,也不是「當我站在瀑布下我覺得非常傷心……」,而是在影片接近最後的時候,黎耀輝去了小張家在夜市開的小吃店,看到了小張的父母把小張的照片擺在攤子前,小張笑得很開心。那時,黎耀輝說:「我終於明白他可以開開心心的在外面走來走去的原因,因為他知道自己有處地方可以隨時回去。」上次看《春光乍泄》大概是在兩年前,我年少輕狂的覺得,這句話是那部電影的主旨。

三,上海女人
蘇麗珍這個人,是個上海女人。即使這個故事發生在香港,但我仍然要把蘇麗珍當做一個上海的女人來分析。因為即使你去了另一個城市再久,你可能沾染上了這個新城市的氣質,但你的骨子裡,卻永永遠遠是家鄉的味道。
那個年代的上海女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對她們的認知僅僅來源於張愛玲和王安憶的小說中。
做為一個並不那麼了解上海的人,我的認知代表了上海給外人留下的最普遍的典型印象,就是好像那個年代的女人們總是穿著好看的旗袍,非常的精緻,有些嬌嗔,有些小傲氣,心思很細膩,但是很害羞,把什麼話都爛在肚子裡。我想蘇麗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她做出這樣的選擇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像周慕雲的妻子那樣,出軌都出的那麼的明目張胆,也不可能拋棄世俗的眼光跟周慕雲坐上那艘遠去的船。

四,武俠小說
世界上有那麼多讓兩個人拉近距離的方式,王家衛卻讓他們一起寫小說。世界上有那麼多小說可以寫,他們卻寫了武俠小說。當然,這符合周慕雲作為編輯的職業,也是因為那個年代正好流行武俠,但是,我第一次看的時候總是會覺得有點怪怪的。因為在我的潛意識裡,喜歡武俠小說的,都是像我那樣的,上課偷看武俠小說各種被叫家長,半夜藏在被窩裡舉著手電筒看生生把自己看成近視的屌絲。而不是像周慕雲一樣,西裝革履,頭髮一絲不亂的性感大叔。為什麼他們會寫武俠小說?
上學期洪帆老師的課,其中有一節講到了武俠電影,洪帆老師說:「武俠就是中國落魄文人的意淫」。
重點在於「落魄」。在武俠小說里笨成郭靖都可以成為大俠抱得美人歸,韋小寶可以有七個老婆,楊過的身世慘成那樣,斷了一條手臂依舊可以各種女子「一見楊過誤終身」。什麼武功秘籍,什麼豪情仗義,其實都是填補真實生活落魄的意淫。
那些武俠大咖們,更是一個比一個落魄。金庸因日軍入侵而輾轉各地,後來又被不同的學校開除過兩次。梁羽生,14歲因病休學半年,抗日戰爭逃難到香港,與大陸斷絕聯繫,後來父親又被誣告錯殺。古龍,國共內戰時,從漢口老家逃到香港台灣又回到香港。父親外遇拋妻棄子,他不久離家出走,加入幫派,傷痕纍纍,跟舞女同居的時候,為了謀生,才寫的武俠。倪匡,16歲上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當解放軍,參加過土改,在內蒙古墾荒的時候燒了一座木橋,被懷疑反革命。他又偽造了各種證件介紹信,逃亡到廣州澳門,最後到了香港。
落魄嗎?簡直一個比一個落魄。
而周慕雲呢,看起來好像沒什麼,長得不錯,人也挺好,工作順利,沒事看會書。但實際上,漂泊異鄉,生活單調,妻子出軌,又陷入不倫之戀,自己和自己僵持不下,他自有自的落魄。同理,蘇麗珍也是一樣的。

五,庸生
網上有很多人在討論,那個孩子到底是不是周慕雲的。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根本沒有必要非搞清楚。當我們所知道蘇麗珍用「金庸+梁羽生」這樣的名字來紀念周慕雲的時候,不管孩子是不是他的,我們也知道,她是愛著他的,至少,愛過。

六,蘇麗珍三部曲:《阿飛正傳》《花樣年華》《2046》
《阿飛正傳》中的蘇麗珍,實在是太青澀了,頭髮就是簡單的披下來,穿著乾淨的百褶裙,甚至還有著可愛的嬰兒肥。這是蘇麗珍的前世,那時她還沒有遇見周慕雲,而旭仔讓她經歷了愛情和磨難,變成了站在周慕雲面前的那個綽約的蘇麗珍。只是蘇麗珍一直沒變的,就是她骨子裡的羞澀的怯懦。
而《2046》里,蘇麗珍幾乎沒有出現過,但是周慕雲在形形色色的女人中穿梭,心卻從未停下過。他疲憊,他寂寞,他也很累了。所有人都知道,他心中心心唸唸有一個人,就是那個蘇麗珍。
在《阿飛正傳》的最後一分鐘,與之前所有的劇情都沒有關係的梁朝偉出現了,他在閣樓里細細的整理了自己的衣著,然後走進了夜晚。那時我只看了《阿飛正傳》,當時我的理解是,身為旭仔的「阿飛」已經消逝了,但這世上還有無數個跟他一樣的「阿飛」生活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他可能長著梁朝偉的臉,也可能長著王家衛的臉,但他們都有著相同的漂泊的靈魂。他們的絕望也是生生不息的。
假若把《花樣年華》和《2046》也跟《阿飛正傳》聯繫起來,那麼那個走進夜晚的阿飛就是周慕雲。那麼周慕雲也和旭仔一樣,是一直永不停歇的無腳鳥,他也無處可去,無枝可依,無論在哪裡都是在流亡,都是異鄉人,都是被拋棄的那個。
周慕雲有多麼愛蘇麗珍?在《花樣年華》里,除去房東太太,在同齡的女人中,能夠清晰的看見面龐的人只有蘇麗珍一個,甚至自己的妻子,都沒有個正臉。開始還有背影,後來連背影都沒有了,因為那些根本不重要。他的眼裡只有蘇麗珍。蘇麗珍同理。
而《2046》中更絕,環繞在周慕雲身邊的女人有多少,但卻沒有一個人能頂替她的位置。有一首詩叫做「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還有一句話,叫做「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說的都是這種心念一人的愛情。可能有的人說,他好像愛上了那個鞏俐扮演的也叫蘇麗珍女人,又好像愛上了王菲扮演的那個一樣喜歡讀書的女人,可是,這兩個女人身上都是有著張曼玉的蘇麗珍的影子,名字也好,興趣也罷。有一句話,叫做「青梅枯萎,竹馬老去,從此我愛上的人都像你。」雖然有點作,但卻又是真的,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麼一個人。

七,那個人
這部電影改編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這是部長篇小說,我還沒來得及看過。但是我從網上找到了別人寫的一段簡介
 20世紀70年代某一天,一老一少、一男一女兩個人同在旺角逛街,一個朝街頭走,一個朝街尾走,兩個人在不同時間分別接觸到同類的事、同類的人、同類的物,卻沿著不同的心理軌跡,產生不同的感受。老年的男子追憶過去,少年的女子憧憬未來,倆人的幻想世界似乎截然「對倒」,實質上並沒有區別。倆人在電影院邂逅,只是相望一眼,出了電影院,又一南一北回家,方向「對倒」。自始至終小說中兩位主人公都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是擦身而過;
可見,《花樣年華》雖說是改編,但其實並沒有情節上的挪用,而只是感情上的延續。這個故事,還是屬於王家衛的。
大家每個人都知道,在寫故事的時候,其實寫的都是自己。自己的經歷,自己的觀點,自己非寫不可的那件事情,非寫不可的那個人。
王家衛的的「那個人」就是蘇麗珍了,其實這純粹是八卦,誰也不知道:「蘇麗珍」究竟是誰。但是王家衛肯用三部電影來講述這個故事,就已經可以窺探到他的「唸唸不忘」了。
每個人都有「那個人」,所以這一段節選自《花樣年華》字幕,亦節選自小說《對倒》的話送給周慕雲,送給王家衛,也送給每一個人。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的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他能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