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

明日边缘/异空战士(港)/明日边界(台)

7.9 / 737,346人    113分鐘

導演: 道格萊門
編劇: 克里斯多弗麥奎里
演員: 湯姆克魯斯 愛蜜莉布朗 布蘭頓葛利森 比爾派斯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4-06-07 20:45:20

誰能告訴我,白宮什麼時候搬倫敦去了!


《明日邊界》是「時間循環」這個科幻電影分支的最新作品。早在此類型的開山之作《土撥鼠之日》,《12點01分》那年代(當然指電影裡領域,小說家六七十年代就玩轉該題材了),就有人將它們比作玩遊戲,整個片子就是一次試劇情、攢攻略的過程,最後得心應手一次通關。到了《羅拉快跑》,《原始碼》,遊戲的比喻更是不絕於耳。但它們沒有一部能像《明日邊界》這樣,但凡對遊戲略有接觸的觀眾,都會毫無例外的將之與玩遊戲做個類比。我前幾年寫過一篇策劃,主題是科幻電影越來越遊戲化了,最得精髓的是《歪小子斯科特》,復原了街機遊戲的魅力,當時並沒有預料到,這麼快就能出現一部代表後PC時代單機遊戲的電影,而且在宣傳階段偽裝得如此之好,品不出一絲「遊戲味」。也難怪,看到道格•里曼和阿湯的名字,有誰會聯想到電子遊戲那塊去。

說《明日邊界》是最完美的遊戲模擬電影,一點也不誇張。從內容到形式,全然規整統一,深諳玩家心理。以往的電影要做出遊戲味,無非是:內容上,要嘛闖關殺怪,要嘛藉助「動作感應操控」等概念,要嘛索性改編自遊戲;形式上,添加一段主觀視角,在螢幕上爆出音效字幕,或把子彈時間和掉血加血來回折騰。《明日邊界》與它們的最大區別在於,那些仿製品頂多是把遊戲「玩給你看」,讓你見識,高手是怎麼玩遊戲的;而《明日邊界》,能讓你感覺,這遊戲是你自己玩的,阿湯扮演的角色就是你身為玩家的avatar(化身)!

讓我們具體來看吧。阿湯哥初次登陸海灘時,一度亮起了蓋過五月天歌迷螢光棒的光環,以致於那些沒有看過劇情簡介的觀眾,滿以為他能仗著小強之軀和快速背下九九乘法表的學習能力,一命通關;見他頭一次復活,他們甚至拿《死神來了》墊背,給他找了個預知能力的藉口;後來見他死得越來越利索,這才接受現實。上述情節包含了普天下游戲的最大定則:初學者的好運!第一次上手,因為什麼都不懂,毫無顧忌,總能撐得久些,稍微通曉一點規律後,畏手畏腳,反而容易碰壁,而且往往死在那些一開始不會留心的地方(被己方卡車撞死,救人反害了自己),再往後真正熟練起來,才有衝擊boss的資格。阿湯哥用最初幾個循環,就激發了遊戲玩家的認同心理,模糊了看電影和玩RPG的界限。

涉及關鍵劇情,略去阿湯輪迴的原理,只談他擁有此能力的前提:不成功便成仁,受了致命傷,就但求速死;也是一則公益廣告,無償獻血,害人害己害地球。但阿湯哥總不夠深明大義,面對美人槍口求饒告緩,太不爺們了。想想你玩遊戲時,不也常有這樣的心態嗎,明知撐不到下一個存檔點,還是想在目前進度多停留一會,即使浪費時間,也要戰它個HP歸零,魚死網破。這是遊戲玩家的普遍心理:進度依戀!對遊戲痴迷到某種程度,每一條命都如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靚湯被一次次槍斃,既是博人一笑的黑色幽默,也恰好應和了玩家「珍愛生命「的投入。當然,拿遊戲心理套嚴肅的現實,還缺幾分說服力,用對女神的愛戀作為感性上的嫁接,就更容易接受。看看《初戀50次》,就完全可以理解阿湯拼命延長每一段輪迴的徒勞努力,一次次重新面對陌生愛人的錐心之痛。

遊戲玩家也有過下述共同體驗:一開始難得要死的關卡,知曉了秘訣之後,瞬間熟門熟路,甚至可以利用規則來調戲NPC。我就很樂意讓警車卡在某個位置,自己爆炸;或者躲進某個死角,放冷槍陰死一大群對手。阿湯哥是個有毅力有耐心的玩家,一開始在訓練場左支右絀,最後可以款款閃過;起初面對來勢洶洶的外星人只會滾爬,後來一拍一個掛,就像綠巨人拍死灰太狼;開頭說服個小角色都要唾沫用到脫水,後來寥寥數言,比掌握了原力還管用。在單機遊戲越來越呈開放式的今天,遊戲與現實的在生存法則上有了更多的交疊,而電影強調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資訊就是資本,知識就是力量,鬥嘴打架都不懼,氣定神閒玩殘對手。

從形式來看,影片的戰爭描畫,只有一個搶灘登陸前的一個宏觀視角,類似遊戲的開場動畫,之後鏡頭就不離主角,把觀眾視野拖進塵土飛揚的混亂里。在看那幾段戰爭戲時,你是不是常常感覺跟玩遊戲一樣,少了螢幕下方的座標圖指引,根本辨不清方向,分不清敵友,找不準距離,像沒頭蒼蠅一樣亂竄,晃動的鏡頭、主觀與客觀視角的精準切換,更臨場感強化進潛意識裡,其效果,完全不是那種槍管在螢幕晃動製造第一人稱射擊的刻板招數可比擬的。就連影片的最大缺點——文戲部份太乏味——也繼承了遊戲精髓,你敢說沒有快進過過場動畫嗎?

在我意識到這是一部遊戲電影之前,我的初衷是看看阿湯哥老成了什麼樣子。一睹之下,頗不忍心。雖然招牌的笑容綻開,依稀可見甜心先生的本色,但也只有正面可看,側臉下垂憔悴的程度,打再多的針,抹再多的粉都無法掩蓋。回家後開《壯志凌雲》看了幾分鐘,心頭湧上一陣陣的酸楚。有人說,誰說男人不怕老,你看阿湯都不帥了。我倒是覺得,阿湯其實有不怕老的資本,但年過半百還在竭力扮演青壯年,而且毫無停止的跡象(《不可能的任務5》都定檔了),我們這些粉絲眼睜睜看到美好的東西被摧殘,逐年累月一點點作用著,那才痛心疾首。我對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趕緊收斂電眼蓄起大鬍子走敢死隊路線。

說到《不可能的任務》,也許是對阿湯愛得太深,我竟從本片看出了前四集《不可能的任務》的關鍵片段:被誣陷成逃兵,百口莫辯,對應第一集行動失敗後的處境,穿風衣飈摩托車,對應第二集高潮戲,逃竄時被電擊器擊暈,對應第三集被逮回IMF總部,與女神潛入白廳(必須狠狠挖苦一下字幕翻譯,white hall居然翻譯成白宮,美國總統府什麼時候搬到倫敦去了)的氣氛,恰如第四集滲透克里姆林宮。阿湯作為我們這一代人的偶像,已經不太被年輕觀眾認可了,如果將來我的下一代想看一部電影來了解這個天皇巨星,說不定我會推薦《明日邊界》,告訴他,這裡有湯姆老爺爺最具知名度的電影系列中最帥和最衰那幾個瞬間的重現,有這個不服老的偶像派喬裝小生的最後容顏,有在這張縱橫影壇超過30年的臉被皺紋和老年斑覆蓋之前,能綻放出的最大瓦數的笑容,即使被厚厚的機甲包裹,依然電翻不少觀眾,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不愛戴頭盔。

機甲的簡陋倒是被眾人吐槽,操作繁瑣不說,用的還是古老的電池供能,手頭要不備上兩節南孚18號,就等著它變可攜式小鋼椅吧。《鋼鐵人》都拍了好幾部了就給我們看這個?但你想,《阿凡達》23世紀的飛船還要靠人推著投炸彈呢。《明日邊界》時代不明,畢竟是近未來,看汽車的款式就知道,不夠發達可以理解,說不定那機甲還是遭遇侵略時匆匆投入的實驗品,就跟托尼•斯塔克手工作坊的初代盔甲似的。更深層的原因是,動作電影主角以弱勝強,才能揪人肺腑。畢竟這裡的敵人是血肉之軀,你穿著一身金屬,配備各種遠程火力,臨死還能拉墊背,怎麼看也不像處於劣勢,重頭的海灘一場戲,又限於主觀視角,無法像《星河艦隊》那樣展現密集的蟲大軍隊,所以編導唯有冒著被批不夠高瞻遠矚的風險,在裝備的技術含量上打點折扣,找回戲劇緊張感。不論如何,影片對機甲控還是很具吸引力的,其實很多科幻片的機甲,都是中看不中用,毫無戰略價值的,主要是激發一種雄性、金屬審美快感。

高潮部份的地標設置也挺有意思。一般來說,但凡這種有標誌性建築被摧毀的影片,上映前都會拿地標來點事兒,比如《特種部隊》把巴黎塔倒掉高調剪進預告片,《玩命關頭5》的里約基督像一再曝光,幾部《不可能的任務》也都是地標營銷的上佳教材。《明日邊界》卻將地標的神秘感保留到了最後。表面上看,是地標與謎底結合較為緊密的緣故,但客觀來看,那段決戰放在羅浮宮,跟放在白宮、白金漢宮還是故宮,毫無區別,而且憑空把羅浮宮變出一座室內游泳池,對建築本身的特色也未加利用。我猜想,也許是法國政府自從上次鐵塔被弄倒之後,對於好萊塢這種踐踏他國文化遺產的行為怫然不悅,但又不肯放棄招商引資的大好機會,於是約定,搞破壞可以,事先不能聲張,否則弄得官方很縱容似的。其實羅浮宮境遇算是好的,撞爛了一角,之後被爆炸震碎一圈玻璃,法國納稅人財力雄厚,很快就能修繕一新,反正羅伯特•蘭登教授沒在裡面。最慘的還是凱旋門,剛露面就被軍用運輸機捅了個晶晶亮透心涼,你若留心想想,條條大路通盧浮,非要從凱旋門下過,要說這不是廣告,反正我是不信。(文/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