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心靈偵探社--I Heart Huckabees

我爱哈克比/恋爱连锁店/笑看人生

6.5 / 66,289人    107分鐘

導演: 大衛歐羅素
編劇: 大衛歐羅素 傑夫貝納
演員: 傑森薛茲曼 伊莎貝雨蓓 達斯汀霍夫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4-06-09 05:49:46

我愛哈克比:How am I not myself ?


高考季里,看看這部燒腦劇,也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

首 先,看《我愛哈比克》這部電影要先學會一個詞叫「潛在喜劇」,就是說看這部劇的時候可能不會讓你直接笑出來,但仔細把玩就會覺得很有喜劇效果,介於正劇與 喜劇之間。而所謂喜劇,用魯迅的定義,就是「喜劇是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把玩這部電影,會發現他的定義用在這裡更好一些。這就是這部電影給人 的第二個印象,那就是荒誕奇崛,而且晦澀難懂。說它燒腦,不是像《全面啟動》那樣的在故事情節上繞彎,而是電影本身每一段的展示,都充滿了深奧的哲學討論,在庸常的人生中隨時出現的有關宇宙真理以及詩歌藝術,或者有關存在主義,,或者有關毀滅、建設、事物之間的連接性的探討,讓這部片子曾現出一種迷離玄虛的境地。

看 這部劇,大概100個人之中,有99個會感到頭疼。它在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之中的轉切,還有過多的對於哲學意義的探討,都讓人無比頭大。往前一步,變成 純粹的哲學問題的探討,也會很有意思,或者退後一步,變成庸常人生裡的雜拌,也比較有意思,但兩者的混搭,真的讓人看得痛不欲生。起碼我看了三分之一時依 然不知所云,到二分之一時才意識到整個片子都會是這個樣子,為了加深印象,不得不以快進的形式,重頭再看一遍,然後再接著看下去,完了之後還是有一些問題 不得頭緒,擱置了一陣子,再去搜尋下有關資料,才算明白了怎麼回事。還是忍不住大喊幾個F**K。

不過,這使我對導演大衛·O·拉塞爾刮 目相看。最近幾年他的作品從《鬥士》到《烏雲背後的幸福線》再到《美國騙局》,一部比一部精湛,一流的編劇能力,以及一流的演員調教能力,還有對問題意識 的深刻表現,都讓人對他的導演功力大家讚賞。不過,也因為在如上幾部片子裡,他展露出來的批判意識,大都集中於一個小而微的領域,看似缺乏史匹柏那種 通覽寰宇的氣概,使得拉塞爾有了「美國馮小剛」的稱呼,大意是說只會玩小聰明,有匠心而不大氣。但看了《我愛哈比克》,就知道,他完全不缺宏觀的眼光,而 且也絕不是玩玩小品就完了。讓電影主題深刻起來的功力,他一點都不缺,相反馮小剛一旦玩起深刻,則總是露怯,《夜宴》玩砸了,《一九四二》也砸了。而拉塞 爾則是一路水漲船高,全無顛覆的跡象。單論導演功力,他完全配得上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小金人了,只是他的作品,如《鬥士》、《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美國騙局》,還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大氣而使他吃了一些虧而已。但是同樣充滿話癆氣息的科恩兄弟都已經拿到了小金人,相信拉塞爾也會有翻身的那一天。

有關電影《我愛哈比克》,圍繞著哈比克連鎖百貨商店在一個小鎮的擴張,引發了本地人的連鎖反應,從而引發了有關生態、城鎮化、建築與人的關係,還有如上所說的存在主義、宇宙擴張、人生的意義等一系列的思考與討論。哈比克是美國一家創辦於1964年的百貨連鎖商店,它 的銷售網路跨越整個國家,在銷售的同時,這家店也相當注意關於社區建設,家庭關係,兒童教育,環境保護等社會公益事業。所以,很多人對於哈克比的心態是開 放的,而且是喜歡的。但凡是總有反對,當哈克比在影片中的小鎮開建新店時,一個叫做「空地聯盟」的環保組織站了出來,積極抵制商店的建設,這個組織的宗旨 是讓世界儘可能地保留自然狀態的空地,拒絕工業的介入,拒絕城鎮化對大自然的入侵。而「空地聯盟」的兩位核心組織者艾伯特(傑森·施沃茨曼飾)與布萊德 (裘德·洛飾)之間存在著分歧,他們在組織中進行權力鬥爭的同時,他們自身也各自擁有著自己的問題。先是艾伯特患有嚴重的中年危機,不斷思考自己生活的處 境,認為自己越來越往懷裡去。而布萊德則與漂亮的女友坎貝爾(娜奧米·沃茨 飾)生活中存在著嚴重分歧。然後兩人都成為了一家私家偵探所的顧客,這家偵探所是由傑斐斯夫婦(達斯汀·霍夫曼和莉莉·湯姆林飾)開辦的,這對夫婦分別開導並記錄這兩個人的生活軌跡。而後,艾伯特又與消防員湯米(馬克·沃爾伯格)攪合在了一起,矛盾越來越大。艾伯特與布萊德的個人問題也跳躍到了更宏大的話題中去,從而是不是就引發一場有關意義的討論。

片中更多地出現存在主義的探討,需要小解釋一下。存在主義一詞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為存在、生存、實存。存在主義哲學論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識、概念、本質的傳統哲學,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 但也不是指人的現實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種人的心理意識,往往是焦慮、絕望、恐懼等低覺的,病態的心理意識,同社會存在與個人的現實存在對立起來,把它當作唯一的真實的存在。

有關片中具體的討論,不多描述,僅舉兩個例子來說一下。其一是作為消防員的湯米,他一直更自認為是一個哲學智者,而其中最為突出的觀點應該是對於已開發國家過度開發能源,而對於貧困國家的傷害,這個觀點清晰的表現在,他和艾伯特在收養蘇丹難民 的家中的那一場論戰。本來收養家庭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善事,但湯米卻認為造成那些國家貧困和動亂的元兇,正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這場探討,從世界範圍內剖析了美國霸權存在的事實。使得原本有關收養有關愛心的小清新變成另一種可供批判的對象。

還 有一個例子,是艾伯特幼時的一段日記,他這樣寫道:我從學校回來,媽媽和一個奇怪的女士在廚房裡。媽媽讓我回房間,我想我是碰到麻煩了。她關上門對我說普 雷被車撞死了。然後她把我帶回廚房那個女人面前,她要我拼寫單詞,證明我識字多。我說我要去洗手間,我爬出窗戶,我沿著街一直走,我看見巴尼正在玩沙灘 球,他說我看起來很難過。我告訴他我家貓的遭遇,他說那是件令人難過的事。之後我哭了,我試著掩飾住悲傷,一些小孩在笑我。巴尼告訴我當他的狗死的時候他 也哭了,而那些孩子還是不停的在笑。

這段話,以一種兒童體的方式被寫出來,還帶有鮮明的意識流的寫法,文字隨著意識的流傳快速跳動,甚至 情節在敘述上都帶有某種不連貫性,但好在還讓人可以輕易地讀懂。而這篇日記的存在,它描述的事實在於一隻寵物貓的死亡,對小孩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悲傷,但 他的媽媽那時候卻與莫名其妙的人在談話,而不在於孩子的心理創傷。在大人眼裡看似極小的事,但對於孩子來說,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致於使得在成年之後依 舊存在心理陰影。

How am I not myself ?是片中裘德·洛的一句台詞,怎麼才能不是自己,變成超然的存在,這個問題,充滿了整個電影之中。我就不多說了,想好好動一番腦子的話,不妨看一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