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的意外爸爸--Like Father, Like Son

如父如子/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我的意外爸爸(台)

7.8 / 16,357人    121分鐘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演員: 福山雅治 尾野真千子 真木陽子 風吹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4-06-19 07:22:07

你介意來愛護,又靠誰施捨?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本片中,兩個家庭因抱錯孩子而引發的倫理困境並非討論的主題,鏡頭的中心始終是福山雅治扮演的野野宮良多,其他人的登場只是為他的反思和轉變提供註腳。從影片開始一家三口參加慶多的入學面試到醫院告知抱錯孩子,導演用將近十分鐘的時間基本勾勒出了良多的社會屬性和性格特徵:工作體面、收入優渥的菁英;待人接物表面彬彬有禮實則拒人於千里之外(請下屬們吃飯,自己只吃了一片披薩);思維方式比較現實或者說功利化(為了將來升學佔優勢要求兒子上一流私立小學,感慨學校掙了不少錢);對兒子滿懷期望、要求嚴格,但認為兒子性格太溫柔,缺乏好勝心。在家庭中良多處於國王般高高在上的位置,掌控一切大政方針,說一不二;與妻兒的談話都是上學、吃飯、練琴這些事,很少有溫馨活潑的情感交流。有一個段落很立體地展現了良多的性格:岳母就孩子的事發表意見,良多暗示老太婆可以閉嘴了:「這件事我們會好好商量再做決定的。」岳母立刻識相地道歉:「對不起啊,我這個老婆子多管閒事了。」良多轉頭說:「不不,對我來說是很寶貴的意見。」兩人相互鞠躬。鞠躬時良多臉上掛著「湯川學」式的笑容,那是菁英們面對普羅大眾時虛與委蛇的笑容,同樣的笑容影片中出現了很多次,難怪岳母會說:「良多幾乎不是我們家可以高攀的人。」
    我一度以為良多出身於同樣的菁英家庭,後來影片陸續交代了他的成長背景:家境普通(他爸爸住的地方很一般);父母離異後再婚,他無法接受後母(直呼其名「暢子」,從來沒叫過媽媽);曾經因為想念生母而離家出走;對父親的感情很淡(若不是父親說生病不會去探望,自己也說:「我爸爸不是那種會和孩子們一起放風箏的人」)。良多自認為在成長過程中並未享受到太多家庭的溫情,事業上的成功完全來自於個人的堅持努力,所謂「一直踩著油門前進」,因此他才對自己將現實功利置於感情之上的行事準則無比自信,並按照同樣的標準來塑造兒子。在東方文化中,兒子是父親生命的延續,父親創造的事業要兒子繼承,父親未盡的心願要兒子繼續,一個父親給予兒子最大的褒獎就是「肖」——這小子像我!劉邦曾經打算違背呂后和所有重臣的意願廢掉太子劉盈,另立趙王如意,原因之一就是「如意類我」,所以「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良多一早切斷了和父親的羈絆,所以他教育孩子的方針是「無論什麼事都要一個人完成」;良多自己中途放棄了鋼琴,所以他執著地監督慶多每天都練琴。可惜雖然慶多很努力希望能讓爸爸開心,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良多數次提到慶多性格溫柔,這不是誇獎,而是在暗示我的兒子不像我,我可不是溫柔的人。
    琉晴的出現給了良多一個選擇的機會,他要選的並非親生子與養子,而是功利與感情。選擇琉晴,選擇血緣,一切都有了合理解釋:慶多不像我很正常,他本就是別人的種;有了流淌著我的血液的琉晴,我就能將遊戲重啟,把他塑造成真正意義上的我的兒子。良多探望父親這一段落,實際上是兩種思維在他內心的交鋒:父親認為血緣最重要,自己的兒子不管怎樣都會越來越像自己,別人的兒子會變得像別人;後母認為即使沒有血緣關係,在一起生活久了,也會有感情,也會變得相像。慶多在鋼琴比賽上的失利讓良多徹底灰心,他需要的是不顧一切追求勝利的兒子,而不是輸了之後還安之若素的兒子。於是他送走了慶多,迎來了琉晴。
    然而事與願違,琉晴根本不是良多理想中的兒子,嚴格的管教換來的是無聲的反抗。反觀另一個父親齋木雄大,雖然他外表猥瑣、收入一般、貪小便宜,但是他沒有父親的架子、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玩耍嬉戲,所以孩子們都喜歡他。良多卻很少有時間陪孩子玩耍,沒時間倒在其次,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他認為和孩子玩純粹是無用功。齋木勸良多多花時間陪孩子,良多回答還有非我不可的工作等著我呢,齋木反問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吧?兩個父親相較之下,良多落了下風。失望痛苦的良多去找當初故意抱錯孩子的護士,指責她把自己的家庭搞得亂七八糟。這時護士的繼子挺身而出,宣佈「她是我媽媽」。這給良多造成了極大的震撼,感情毫無疑問地戰勝了功利化的血緣。良多反思自己以往的過錯,遂打電話向後母道歉,後母沒等他說完便平淡地說:「以前的事就算了,我都忘了」。此後的良多開始放鬆油門,踩下剎車,逐漸享受家庭生活的樂趣,拋開工作與孩子打鬧玩耍,即使琉晴說想要回到齋木家時,良多也寬容地安慰他:「沒關係的。」
    當看到慶多給自己拍的照片時,良多的思念瞬間決堤,於是立刻去找回自己的「兒子」。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鏡頭,原本強勢的父親跟在年幼的兒子身後,二人走上一高一低的岔路。低位的良多訴說對慶多的思念和歉意,慶多說:「你已經不是我爸爸了」,良多的回答是:「六年間我都是你的爸爸,我可能做的不夠好,但我也是你的爸爸。」血濃於水雖是過去,但是情感的羈絆始終存在,於是父子二人走完了岔路,相擁而笑。全片最後一個鏡頭,慶多用從齋木那裡聽來的話問良多:「你知道蜘蛛人是蜘蛛嗎?」如果是過去的良多,想必會回一句:「什麼亂七八糟的?」但今天的他溫柔地說道:「不知道,頭一次聽說。」
    《如父如子》無疑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是枝裕和講故事的方法相對克制冷靜,通過劇情的自然發展從情感上影響觀眾,而非一味地製造「淚點」,影片整體節奏平緩流暢,細節豐富耐人尋味,演員的表演也可圈可點。但是它最打動我的地方,是父親們為了教育好子女而做出的種種努力與嘗試(包括良多原先對慶多實施的功利化教育),在這些行動的背後,是一份濃到化不開的舐犢情深。對處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父愛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正如陳奕迅在《單車》中唱的:「你愛我愛多些,讓我他朝走得堅壯些;你介意來愛護,又靠誰施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