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2 03:32:14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你的工作是可以堂堂正正的對孩子說的工作嗎?」
就是因為這是一份接觸死者身體,賺的是死者家屬的錢,不是那種在大舞台上、燈光下的體面職業,就註定要被歸為骯髒和底下嗎?
小林大悟用行動和心證明了入殮師是一個完完全全可以對自己的孩子、對世人說:「這就是我的職業,我將繼續幫助其他人走完最後的旅途。」
影片中社長和小林大悟通過一道道繁複的程序對死者的身體進行處理,而每一道程序都表達了對死者的尊重:在被子下替死者換上新衣,以避免屍體赤裸的暴露在家屬面前,讓逝者依然保有隱私;對死者僵硬的手腳小心翼翼的揉動,從而平放死者的雙手以避免折斷;小心的替死者颳去鬍鬚生怕對死者的皮膚有所損傷;輕輕的擦拭死者全身彷彿死者依然活著。
主人公用溫暖的心和溫柔的手法進行著每一道程序,讓此種形式充滿了美感和莊嚴,讓人有種莫名的感動。而伴隨著一次次的入殮,還有一次次大提琴的悠揚,小林雖然發現自己的才能可能不適合大提琴,可是他把拉大提琴中的那種藝術的美感帶入了入殮。每一次的送行都是那麼的溫柔。
小林是一個很溫柔的人,他習慣一個人背負所有的事情:父母的離異、第一次面對屍體的不適應、每次毫無時間觀念的外出工作、妻子離家後落寞的在辦公室就餐。他唯一一次大的爆發就是第一次工作後回到家中就餐看到洗乾淨的雞的肉(屍體)時,緊緊的撫摸妻子充滿生機的身軀,貪婪的吮吸那種活力,來抵禦第一次面對屍體的不適應和死氣——這一段實在是演技爆棚的設定啊,完全有一種把已經墮入無窮死氣的小林拯救回人世的感覺。可是即使這樣他還是選擇了繼續工作,而不是逃避。而最後通過一次次的工作也逐漸發現入殮師對於死者家屬是多麼重要的一個職業,讓生者在悲痛中保有最美的記憶,讓死者有尊嚴的走完了最後一程。
最後石頭那一段,象徵著傳承,離開三十年的父親開始在記憶里清晰,三十年來父親一直帶在身邊的石頭被小林按在妻子的肚子上,讓肚裡的孩子感受這份隔代的愛。在這一刻小林不再是一個背負沉重的男人,而是一個找回童年的男孩,更是一個溫柔的丈夫和父親。
不得不說日本電影在處理情感方面有著獨到的手法。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那種低聲細語的節奏,類似《東京物語》那樣,沒有那種大跌大落的起伏,即使是幾個衝突的設定也多以小林的沉默來壓抑那種噴發,而這種壓抑卻讓整部電影充滿了一種對生命的尊重的氣息,即使我們是向著死生活,但是我們在活著的過程中有努力、有夢想、有愛,有尊嚴,有溫情,那麼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