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拯救大兵瑞恩/雷霆救兵(港)/抢救雷恩大兵(台)

8.6 / 1,522,109人    169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Robert Rodat
演員: 湯姆漢克斯 湯姆賽斯摩 艾德華伯恩斯 巴瑞派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nji217

2014-06-24 05:17:31

價值觀之外的討論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早年間看過一篇有關《金陵十三釵》的影評,其中一句的大概意思是,中國永遠也拍不出《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電影,因為國人太精於算計,永遠追求以少換多,以犧牲卑微來拯救高貴,實用主義太濃。當時我感覺這句話說得真好,成功道出了國產戰爭片的通病。但再次看完之後卻覺得並不全然如此,也許這句話本身沒錯。《拯救大兵瑞恩》中雖然有美國信仰對實用主義的質疑,但真意卻並非在此。
首先影片的背景設定在諾曼第登陸,眾所周知這是二戰中影響最為重大的戰役。盟軍由此開闢了第二戰場,先是解放了法國並最終迫使德國投降。以米勒上尉為首的突擊隊,正是要在解放法國的戰鬥中,設法尋找一個二等兵瑞恩幫助他遠離戰爭與家人團聚。縱觀全片來看,這小小的營救行動無異於美國又一次自戀的廣告。
用八個人的生命去冒險去營救一個人是否值得,從命令下達開始這次行動便飽受爭議,除了米勒上尉之外,包括瑞恩在內的所有人都對這一行動無法理解,突擊隊員關於值得與否的討論更是貫徹全片。導演也通過這個問題刻意的引導著觀眾進行思考,就如同美國決定參戰時國內民眾的思考一樣。用小小的突擊隊象徵著美國的所有官兵,是否有必要犧牲自己的生命去解救他人。但這個問題顯然永遠也無法得出一致的結論,所以突擊隊內爭論不休,有軍人的無條件服從,有生而平等的質疑,有大材小用的惋惜……這些都代表了當時各個階層的心聲,也代表了人們對戰爭意義的迷茫。
影片的前半段幾乎都是在渲染這種困惑,在搶灘時死傷的慘烈看起來就像是德國的單方面屠殺,許多士兵甚至還未下船便被射殺在岸邊。他們在即將死去時對母親的呼噢,在使人扼腕嘆息的同時不禁生出逃離戰爭的願望。而米勒上尉在接受任務時的場景也非常具有隱喻,對於即將深入法國內部的突擊隊來說,後方的麵包與咖啡象徵著遠離是非的安逸,但無論是否參戰,這種安逸在戰爭面前都無法長久,尤其對於與歐洲關聯密切的美國。所以米勒毫無怨言的接受了任務,但卻並沒有馬上給出答案,就如同他那神秘的過去一樣,吸引著眾人不斷探究。
有人說任務的意義是美國的信仰,《獨立宣言》中所規定的人的價值高於一切,也即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但我想以八換一在表現人的價值上效果也許不會太好。即使將其視作為信仰的殉道仍然讓人感到十分惋惜,否則便不會有老年瑞恩讓妻子對墓碑說的那一番話。不過也並不能說這不在影片的涵蓋之中,事實正是這種信仰與實用主義的價值觀構成了全片最主要的矛盾,也成為了任務的導火索,但卻並非營救任務的意義,至少不全是。在眾人到達飛機殘骸時,隊伍內的牴觸情緒開始正式凸顯出來。看到飛機內22名士兵全都因為一個軍官而殉職後,呈現在眾人眼裡的不是已經發臭的屍體,而是自己即將面臨的悲慘命運。那句充滿唏噓的「苦差」里,突擊隊員們正式的將內心的牴觸表露了出來。所以面對著沉甸甸的兵牌,他們只能以看似打牌的調侃來故作輕鬆,沉溺在自我解救的尋找中,渾然忘了自己的失態。直到醫護兵出言提醒,眾人才從自我中解脫出來,意識到了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也正是基於這種情懷,米勒才會在尋找瑞恩的途中下達了消滅伏擊點的命令。
與德軍伏擊點的戰鬥可以說是全片的高潮,首先是醫護兵的犧牲,臨死時的呼喚不僅與之前教堂中對母親的懷念想呼應,更可與片頭處無數普通士兵死亡時的呼喊聯繫起來,使突擊隊員的普遍象徵性更加明顯。隨後是因為饒恕戰俘而引起的矛盾激化,隊員們對任務的牴觸情緒上升到了頂點。而讓米勒不惜計劃矛盾下決定饒恕那個德國人的原因,並非是他對於自己罪行的懺悔,影片中的戰俘並沒有用懺悔的方式進行討饒,而是通過對美國生活的描述來表達了自己希望生還下去的願望。也正是因為這點才觸動了米勒的內心,他不願因為戰爭而打仗,不願在戰爭中多做殺戮。雖然瑞恩對米勒來說就像法國人對美國人一樣陌生,但令無數美國士兵前撲後繼的原因是這場戰鬥能夠結束戰爭,讓數以萬計的人重歸家園。所以這次任務如同戰爭一樣,並非是一個數量的衡量,而是一種信仰的堅持。也正是基於這種信仰,隊員們在最後的戰鬥中自願留了下來。因為只有結束戰爭才能使瑞恩重返家園,這又與解放法國繼而攻佔柏林暗中契合,因為兩者都是「為了團聚的戰鬥」。
影片的結尾同樣具有象徵意義,拯救瑞恩的行動因著盟軍飛機的到來而宣告勝利,在諾曼第登陸後,隆美爾的虎型坦克軍團同樣在盟軍的空襲下損失慘重,迫使德國不得不提早投降。作為一部二戰追憶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很成功的將美國的信念與文化融入了其中,並通過象徵手法再次為自己做了一個充滿光輝形象的廣告。影片的經典之處便在於並沒有通過戰爭來討論戰爭,而是用戰爭來表達對生命的尊重,對遠離戰爭的渴望。同時影片也在結尾處通過瑞恩的獨白來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珍稀。
如果說這其中真正讓我看出了什麼兩國電影的差異,我想並非是價值觀的迥異。而是米勒的最後一眼看到了戰爭的結束,而國產英雄看到的往往只是戰鬥的勝利。或許這不僅僅是角度的問題,更是深度的差距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