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

菲洛梅娜/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

7.6 / 104,070人    98分鐘

導演: 史蒂芬佛瑞爾斯
編劇: 史帝夫庫根
演員: 茱蒂丹契 史帝夫庫根 瑪麗溫寧漢 西恩馬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職燁

2014-06-24 22:54:57

最大的善意是原諒(請勿轉載已發表)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英國影片《菲洛梅娜》在香港的譯名為《千里伴我行》,這個譯名有港片一貫的古怪風格,用來概括故事內容也過於簡單,將影片的核心縮小至一個很小的範圍,但卻從側面將這個片子的主旨點出——這裡的相伴並非影片中記者與菲洛梅娜的尋子之旅,而是老太太慢長的一生中有宗教作為心靈伴侶,而我們在一個半小時的觀影過程中也彷彿受到洗禮,當然,這是我想的,譯者並非有此用意。
  1952年的愛爾蘭,社會風氣保守。少女菲洛梅娜未婚先孕,被家人送至修道院從事苦役,每天只有一小時與自己的兒子安東尼相處。安東尼3歲時,被修女強行抱走,送至美國家庭寄養,此後50年,菲洛梅娜都一直思念兒子,她將這個故事告訴了BBC記者馬汀,馬汀決定將這個故事寫出來刊登在報紙上,遂陪伴菲洛梅娜前往美國尋找兒子。
  這原本是一個很平常的故事,換作平常導演來拍,大概會拍成一部煽情大片——母親找到或者沒有找到兒子——一旦流於這個層面,這個故事本身就變得太淺了,與小報上的那種煽情的尋親故事沒有什麼區別。編劇以及導演實際上是借用這個故事,探討人與宗教、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我們要以怎樣的面目活著——這已經是哲學層面的事了。
  為什麼是尋親?母親失去了兒子,此後50年都在不停思念他——50年,差不多是一輩子的長度了,皺紋爬滿少女原本蘋果般的臉龐,而她所有的只是一張方寸大小的黑白照片,以及3歲前,每天一個小時的觸摸——少女媽媽將頭埋在兒子柔軟的頭髮裡使勁得用力得嗅,在今後50年漫長的人生中,這點可憐的相處時間,幾乎成為了菲洛梅娜的支撐。她一遍遍在腦中回憶,漫長時光隧道那頭充滿愛的熱力擁抱,這種最動人的愛溫暖了之後的每一天。《約伯記》中,撒旦先毀掉約伯的牛羊、財產,最後是他所有的孩子、以及身體。相比外圍的財產,骨肉的分離,更觸動心扉。約伯撕裂長袍,剃光頭髮,伏在地上下拜。我想,「用一輩子尋找兒子」這個故事的核心,正是影片所要探討問題的基本平台,這個層面本身已經接觸到了本質——母親與兒子,這本身是最切身的利益,是人在世上為數不多真正珍視的關係,當你擁有的這樣東西與自己的信仰衝突,你的反應是什麼?這時候的反應才是褪去所有道德層面的偽裝後真正的反應,就彷彿失去一切的約伯,被撒旦逼到絕境之後,撕去長袍跪拜在地講出的那番話,才是他最真實的內心。這是真正的來自上帝的試煉,殘酷、真實,是觸及人性核心的試煉。
  菲洛梅娜是個什麼樣的人?影片用了不少的細節去勾勒。她首先是個沒讀過什麼書的老太太,她一直看《讀者文摘》(大概類似於我們這裡每天讀晚報口述情感實錄故事),因為讀書少,她一開始跟記者馬汀交談的時候,馬汀嘲笑她(我終於知道了是什麼樣的人在看那些報紙、雜誌),她沒見過什麼世面,坐飛機的時候得知飲料是免費的就馬上要了一杯;住在豪華酒店裡看到收費的電視節目就很激動,都不想出門只想在房間看電視;以為自己的便宜車子已經很寬敞很高級了,慷慨得邀請馬汀一起出行;吃豪華自助餐的時候非常興奮,一直與廚師攀談——這些舉動我們都太熟悉了,這就是我們身邊每天都會碰到的那些有點愛貪小便宜的家庭主婦。然而,這個人物又非常善良,到達美國的第一晚,她鄭重其事得去敲馬汀的門,感謝他替自己做的一切(相比之下,一直要利用這個老婦人來寫文章的馬汀就顯得心思頗多);得知壞結果之後,她一個人在酒店的陽台上哭(她似乎只有默默地承受這一切,而非將壓力轉移到同伴的身上,當然還有更大的善良在後面,我一會兒會詳細再寫。老戲骨朱迪•丹奇將這個人物刻畫得非常到位,她的一切反應都那麼自然,這個人物馬上就站立了起來。
  編劇用馬汀這個人作為旁襯,與菲洛梅娜進行比較。他既是整個故事的見證者,又是敘述者,他的視角大概與許多觀看者這部影片的觀眾重合,一些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普遍想法也都是通過這個人物之口來表述的。他受過高等教育(牛津大學),是個BBC的高級記者,結婚20年(符合主流價值觀),曾經是一個天主教徒(曾經)。他碰到了一些事(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會碰到的),工作上受到了挫折,他懷著想要寫出一個好稿來重新開始自己的職場生涯的目的(多少帶有一點功利性)來接近菲洛梅娜。他一直想要寫宏大的俄羅斯歷史題材,在最初聽到菲洛梅娜的故事的時候不以為然(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會有的反應),之後他開始一點點接近這個老太太,一點點被打動,情感一點點昇華(這個過程也是我們觀影的過程),最後到影片最後,他受到了震撼與情感上的洗禮(我們也一樣),最終決定放棄再寫這個故事(放棄了最初淺層次的功利心)。看似故事回到了起點,他們又回到了修道院,不過這一次重新站立在修道院裡,心態已和出發時完全不同,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與感知都已經是不一樣的新層次了。
  從平常中生出的慈悲心,從小中見到的大,才是最最珍貴的,我很愛這個電影本身的故事載體。
  菲洛梅娜從頭到尾都沒有恨意。菲洛梅娜在自己15歲那年未婚先孕生下了兒子安東尼,事後回憶起給她帶來一輩子痛苦與遺憾的男人,心中只有愛,並從始至終遵從內心的感受「性愛太美妙了,無與倫比」;她被強行送入修道院從事苦役,她始終誠懇得接受,認為這是上帝給自己的懲罰,她有罪在先。這是宗教給她這樣的非知識分子帶來的一種思維模式,也是絕大多數普羅大眾在最開始接觸宗教時所能理解到的那個層次。菲洛梅娜與修道院的嬤嬤們認識世界的層面其實是一致的,他們理解的宗教故事裡,上帝是一個人,人類生來就有罪,必須無條件接受上帝給你的安排,不容懷疑,必須信仰——接受降臨到你身上的一切。所以兒子被奪走了,接受;分離50年,接受;兒子已經死了,沒能見到最後一面,接受;而在故事的最高潮,當一切真相揭露,一直以宗教為幌子賣孩子掙錢,並瞞住菲洛梅娜生生阻隔母子相認致使兩人生死兩隔成為永久遺憾,菲洛梅娜還是無條件接受——這是她所信仰的宗教教給她的一切,已經如同洗腦般深深刻入生命中不容質疑。關於這個這個層面的信仰,電影從頭到尾都清清楚楚得展示了,菲洛梅娜在每天睡前禱告,在人生的絕望時刻,她始終去教堂懺悔,在馬汀質疑她信仰的合理性時,這個善良的老太太顯出難得的果決,並嚴厲得批評了馬汀,要與他劃清界限,這些細節,對菲洛梅娜這個層次的宗教信仰是一個異常飽滿的展示,清楚明確。
  所有的昇華,都是基於這個層面之上的,一步一步有張有弛充滿節奏的鋪陳,終於推出最最動人的部份,在影片的高潮。
  菲洛梅娜終於和馬汀找到了兒子安東尼,但安東尼已經去世;她在安東尼的同性愛人處看到了他生前的錄影帶,得知兒子也像自己一樣思念自己,並曾經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回到愛爾蘭與母親分別的修道院尋找生母菲洛梅娜,而修道院的嬤嬤卻編造謊言說是菲洛梅娜拋棄了安東尼並拒絕與她見面,安東尼堅持自己死後葬在修道院而不惜與養父大吵一架決裂。當得知這一切之後,作為旁觀者與局外人的馬汀憤怒異常,在修道院大吵大鬧,而作為主人公的悲痛的母親菲洛梅娜卻按住馬汀,對著做了這一切的嬤嬤說出了本片最動人的一句話,「我原諒你。」看到這一處,我的淚水洶湧而出,彷彿一隻手伸入胸膛將心臟撫摸了一把——被深深震撼。
  「我不會原諒!」馬汀憤怒得說,他的反應大概是普通人的反應,怎麼原諒?盼望了五十年,最終還是遺憾,這輩子都無法彌補的遺憾,連旁觀者都感到憤怒異常,恐怕很難原諒。但深切思念著兒子的菲洛梅娜卻說:「我原諒你。」這個沒有接受過太多教育的老太太,在切膚之痛的關結點展示了基督教的最深最樸素的教義核心「寬恕」,這樣的寬恕不是原諒這樣簡單的表面意思——
  「我接受降臨到身上的一切,我接受一切不公,我接受這個世界的樣子,我接受命運。」真的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
  在兒子安東尼的墓碑前,菲洛梅娜最終放下了一切。而已經選擇不再信仰的馬汀受到了她的感染,做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動作——他在修道院的商店中買了一尊上帝的人偶像,放在了安東尼的墓前。
  諒解達成了。馬汀從信——不信——信的這個過程,是與觀看這部影片的觀眾同步的,作為觀看者的我們,也如同馬汀一樣受到了菲洛梅娜的感染,接受了一次觸及心靈的旅程——世界是如此得殘酷與不公,作為個體的我們,也許能做的只是調整好心態,真正從心裡接受這一切,如同菲洛梅娜所做那樣。
  她是真正的基督徒。
  整部影片最動人的地方在於,自始至終充滿善意——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可諒解的,而最後菲洛梅娜的選擇充滿最大的對這個世界的善意——沒有什麼比這個層面的寬恕更加動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