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喜劇之王 [港]--King of Comedy

喜剧之王/KingofComedy

7.2 / 7,536人    85分鐘 | Japan:90分鐘 | USA:89分鐘

導演: 李力持
演員: 周星馳 張柏芝 莫文蔚 吳孟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蓮二桑貞

2014-06-27 18:27:48

夢想照進現實


  1999年,《喜劇之王》上映,以2984萬港元的票房打敗了成龍主演的《玻璃樽》成為港產電影票房冠軍。簡單地看,這部電影並沒有什麼出彩之處,但細究起來,其意義並沒有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
   《喜劇之王》是關於夢想的電影,似乎也讓人感覺是一部自傳電影,好像是周星馳本人在演繹他的歷程。但明顯,影片名與內容實不相符。沒有人成為喜劇之王。最後尹天仇《雷雨》的成功也是憑藉了動作影后杜鵑兒的名聲,他還是沒能承擔起「王」這個稱謂。不過從之前的電影和後來的電影看來,或許,這是周星馳給自己設定的一個目標,無論能不能達到,都要有夢想的存在。
  影片以主角在海邊大喊「努力,奮鬥!」開始,那個時候,我們不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他所擔當的是怎樣一個角色。然後入眼的就是陰森詭異的場景,那天我因為進場晚了,還以為要播放的是一部殭屍喜劇片。也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漸漸清明了其中的人物,首先出來的就是一個「我是一名演員」卻實則不被看好的「死跑龍套的」,尹天仇。尹天仇有對演員的堅持,他很強調各種細節與情態的轉變,儘管是跑龍套的,儘管在一部拍成的電影中也許根本都不被觀眾注意,他認為只要是演員,就要有素養,有技巧,即是說,不管承擔的角色輕重與否,戲份多少,都要發揮極致,這不僅是對自己的尊重,對觀眾的尊重,更是對電影事業的尊重。但他人輕言微,根本影響不了別人,對於他的意見和建議,別人給予的都是羞辱,嗤之以鼻。霞姨也總是重複那句「我不知道你在幹什麼。」而他還是堅持,但似乎這種堅持並不奏效,反而給別人帶來麻煩。一個中槍而亡的神父本來根本不值一提,過眼就算了,但他偏偏要活過來,在那裡表現自己的情緒與不能接受自己就這樣意外而亡的糾結。我們確實可以想見,那一槍可能並不致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識,並不是一致性地都可以接受設定的死亡,他的欲死不死是一種真實的體現,但看慣套路電影的我們,反而不能接受這種改變了,所以,這種真實在此處竟是違反了電影法則的,成了一處笑點。因為尹天仇的任意妄為,影響了拍攝進程,他也被趕出了劇場,甚至劇務也看他不起,寧願把盒飯拿去餵狗也不給他。因為他沒有資格。也正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後來,尹天仇一直在努力地去爭取盒飯,盒飯這個意像在這裡似乎就成了鑑定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演員的標準。
  「努力,奮鬥」是影片的核心與主題,尹天仇遭遇一次次拒絕但從不灰心,他堅持給霞姨打電話,堅持去劇場。仔細一點的人可以發現,尹天仇的房間幾乎可以一覽無餘,但它是這樣佈局的——床靠牆,牆上貼著一面鏡子,鏡子週遭貼滿照片。我看了一下,辨認不出太多,但可以肯定都是一些國內外出色的演員,像有孫道臨、尼古拉斯·凱奇、湯姆·克魯斯、布拉德·皮特、周潤發、基努·里維斯、讓·雷諾等。他心中有夢想,並從未停止努力。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就是他所有的物產中最大的財富。他拿著這本書入睡,夜晝變化,陽光照進窗子的時候,給人一種夢想照進現實的幻覺。既然不能在別處尋到一個角色,那就做自己話劇的導演,在這裡,即使沒有觀眾,他也可以暢快地講一講他的表演理論了。起初,很多細節都沒有注意,所以在看影片的時候也真的只是浮於表面地看。有些意象的帶入其實是有深刻含義的,能夠揭露隱藏在背後的東西。尹天仇找了一個混混洪爺來演被雷劈死的周沖,洪爺這個形象很接近某個人,但要確定還要等到後面洪爺奶奶說的一句話:「《雷雨》好看哪,李小龍扮演吳楚帆。」這裡我覺得很奇怪,《雷雨》不是講四鳳、周朴園等人的嗎,跟李小龍有什麼關係?原來,1957年,李小龍在粵語片《雷雨》中扮演過周家二少爺。但又為什麼要提到吳楚帆呢,也許就是為了要強化觀眾對李小龍的回憶。再往後,又排演了《精武門》,無疑就是要將李小龍這個角色帶入影片了。這種帶入好像模糊了尹天仇這個人物,尤其是《雷雨》公演那天一個觀眾都沒有,演員也沒到位的時候,他轉身看向哪裡,鏡頭剛好切到了《喜劇之王》海報的畫面,電影要靠屎撈人來做宣傳,這種轉換和他臉上憂愁的表情銜接,讓人感覺此刻已經沒有「尹天仇」,而是周星馳本人在演了,無人欣賞的沮喪也更深了一層。因為,在《喜劇之王》的進程中是不可能出現《喜劇之王》已經公映的畫面的,但它又提醒這不是觀眾的錯覺,還有另一個人柳飄飄也看見了這個海報。於是,尹天仇這個角色的人物形象就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模糊了,他疊印了許多形像在裡面,好像每個形象都影射出在現實世界中某個對應的人物,李小龍,周星馳,田啟文。說到田啟文的形象,是尹天仇回到劇組的時候展現出來的。這次,他成功了扮演了一個死屍,並且得到了杜鵑兒的肯定。因為他說導演沒有喊「CUT」,自己作為死屍便不能動,這簡直就是當年田啟文做上週星馳助理時場景的再現。
  柳飄飄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剛出場的時候她是個清純可人的女學生,但一開口就打破了所有人的幻想。歌舞廳裡她表現得粗魯、大膽,和先前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造成這種視覺和心理落差的原因在後面才娓娓道來。她也看不上尹天仇那一套表演理論,並且對「出來賣的」尤為敏感,她暴打了一頓尹天仇,但又依靠其表演理論真的在夜總會賺了大把錢。她於是又去找他。兩個人都是社會底層的渺小人物,甚至不敢去追求自己的愛情,他說「我養你啊」,她在計程車里淚流滿面,但就這樣慢慢靠近,好像看到了生活中的曙光。愛情,在各類影片中都是不滅的話題,個人拚搏的道路上也不會是孤寂的,總會出現一個人支持你,或者暫時性或者長久性地使你擺脫一種尷尬的處境。因為這兩個人物的微小,他們的愛情反而變得崇高偉大起來。尹天仇的處境也漸漸好起來。他這種認真的幹勁讓杜鵑兒也對他產生好感。只是,爬得高了,摔得更疼,當得知還是不能出演主角的時候,他緊緊揪住劇本不願放手的畫面讓人心酸。自己的抱負始終不能實現,這樣未免太殘忍。劇務這時出現了,作為一個臥底,他安排了一個角色給尹天仇。這在影片中是沒有綵排的現實生活,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尹天仇去了,並且也成功了。那一聲「CUT」聽在他耳裡,應該是最動聽的了。而後,就有《雷雨》公演的成功,柳飄飄也從坐檯小姐的角色轉化為演員的角色,儘管觀眾都是衝著杜鵑兒去的,也算是尹天仇的「成功」吧。畢竟,歡快的結局是每一部喜劇的標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