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澤爾法克爾

2014-07-05 09:44:36

Once Upon A Time In Your Voice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注意,下文含有大量劇透,雖然提前知悉劇情並不會損害本片的觀影樂趣,但還是請謹慎下翻~)

影片改編自獲得東尼獎的同名音樂劇,而該音樂劇則基於真實故事,帶有傳記性質,圍繞四個成長於紐澤西的男孩之間的恩怨情仇展開,當然最大的賣點還是在於美妙的音樂。

幾個屢屢被抓去勞教的街頭少年弗蘭奇、湯米和尼克組成了樂隊,在酒吧里唱著《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閑暇時間就在一起摔♂跤。在紐澤西長大的男子成功只有三條路徑,當兵、混黑幫和上頭條;而後兩條實際上又是一回事,因為藝人大多跟黑幫都有瓜葛。後來,看上去一本正經的作曲者鮑勃也加入了,四個男孩組成了The Four Seasons樂隊,憑藉鮑勃寫的主打歌」Sherry」一鳴驚人。成名後四人間的關係卻開始逐漸變得微妙起來,鮑勃一心想拉最有天賦的弗蘭奇一起單飛,與湯米的矛盾日趨激化;改不掉身上江湖氣息的湯米總給團體惹麻煩,最後發展到欠下巨款,導致樂隊事業完全陷於停滯。感念湯米的知遇之恩,弗蘭奇主動扛下債務,成了個到處走穴的三流歌手,同一時期還遭遇了重大家庭變故,長女不幸身故。處在人生最低谷的弗蘭奇最終憑藉鮑勃為他量身打造的一首」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再次征服歌迷,取得了比The Four Seasons時期更輝煌的成績。二十多年後,曾經的The Four Seasons重新聚首,四個澤西老男孩登上搖滾名人堂,領受他們的終身成就獎。

這是一部無明星陣容的電影,幾位主演全是新人,除了扮演黑幫老大的克里斯多福沃肯之外,其他演員都是一般觀眾叫不上名字來的。一般人看電影,總是被某個看點給吸引。像我就愛看滿是特效的爆米花大片。而對於非視效大片的,如果是題材我特別感興趣的,或者主演里有我特別喜歡的演員的,我也會去捧場。對於這一部電影,我去看之前心裡是有點打鼓的,因為上面說的那些看點它一條沒沾,我沒有看過原本的舞台音樂劇,也不了解原型人物的生平,能稍微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大名了。結果懷著這種不安的心情去看,卻覺得觀影體驗出乎意料的好,除了直接脫胎自同名音樂劇的一首首美妙樂曲,本片還有著恰到好處的幽默感以及有質感的懷舊氣息,當然四個具有青春活力、能演會唱又外形俊美的主演也功不可沒。純爺們氣息十足的老牛仔導演當然不屑於在片中賣腐,可是對於我這種內心崩壞、早就完全墮入原力黑暗面的觀眾來說,無論什麼片子都能把其中的Bromance品出莫名其妙的曖昧意味來。

本片的一個特別的敘事技巧是主角會時不時的充當起解說員的身份,就像《紙牌屋》裡的法蘭克安德伍德那樣時不時面向鏡頭,對著畫面外的觀眾白話幾句。而本片的不同之處在於,這個解說員的工作是由四位主角輪流擔任的。

首先是湯米,因為他是最早擔任解說員的,所以讓我一度誤以為他是男一號,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是女一號……影片後半段,弗蘭奇因為自作主張替湯米背債而與同居的女友關係惡化,為了挽回女友使出殺手鐧,「我們結婚吧。」沒想到女友反唇相譏,「你要和湯米結婚嗎?在內華達州搞這個不合法吧?」影片的主角雖然有四人,但最核心的矛盾卻是集中在了湯米和弗蘭奇兩人身上。他們倆的這種合夥形式非常常見,一對好基友其中一個看中另一個的才能,於是全力支持他施展才華。然而等那個有潛力的合夥人打出自己的知名度之後,另一個合夥人的地位就比較尷尬了。有才華的那一個可以把他的才華變現,可以拿來衡量價值,而另外一方要拿什麼出來衡量價值呢?友情、支持、鼓勵、不離不棄這些東西聽起來感人,可是市場卻未必會認。所以這種合夥形式最後往往成了友誼的盡頭,《社交網路》裡的扎克伯格與埃德瓦多也是類似的情況。只不過本片裡的湯米要更作一些,所以他的遭遇顯得不那麼值得同情。倒是弗蘭奇表現出一份「湯米虐我千百遍,我待湯米如初戀」的高尚情操。這算是比較仁至義盡的合夥人了,如果碰到更現實一點的,湯米早就暴屍街頭了。所以儘量還是不要找自己的好基友合夥創業,尤其是雙方實力差距較大的情況下。而婚姻這件事其實也是異曲同工,雙方旗鼓相當的實力與思想境界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前提。沒有這些客觀條件的保障,就算硬是守在一起,感情也會很快消磨掉,最後變成互相折磨,還會連累到身邊其他人比如無辜的孩子。

相比之下,鮑勃與弗蘭奇的合作關係則要穩定的多。這種穩定關係是建立在平等的資源交換基礎上的,兩人第一次見面就從彼此身上看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弗蘭奇需要鮑勃的創作才華而鮑勃則需要弗蘭奇的獨特聲音。兩人各自佔有的資源都是有著較為明確的市場價值的,而且通過資源組合,他們還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現實中那些能一直維持下來的合作關係多屬於此類,等價交換、彼此需要。無疑弗蘭奇與湯米的感情應該比起他跟鮑勃的要深厚,他跟湯米經歷過一起當小混混的荒唐少年時代,可是陪他走到最後的還是與他純業務關係的鮑勃。在一起愉快的玩耍是一回事,而共同開創事業則是另一回事,這兩方面的適度結合或許可以增進友誼、深化合作關係,但要是完全混為一談就必定難以成事。事實上鮑勃與弗蘭奇的合作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本片的兩位執行製片人正是這兩個角色的原型人物Bob Gaudio與Frankie Valli。鮑勃這個角色也大概是沾了其原型是執行製片人的光,整體形象最為正面,甚至有些過份清純了,第一次慶功宴出來開房居然自己躲去一邊看電視,他以為他是開房看世界盃直播的大學生嗎。一開始呆頭呆腦的小處男,到了後面蓄了鬍子感覺就完全不同了,男神味道十足。他確實是團隊中僅次於弗蘭奇的重要人物,如他自己最後所說,如果沒有他,這個團隊就不會有今天的一切。然而由於他的氣質跟其他幾人不太符合,而且導演又把大量的筆墨用在核心角色弗蘭奇身上,所以總感覺鮑勃這個角色除了外型上的優勢外,少了些更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東西。

尼克這個角色算是四人裡存在感最薄弱的了,如果不是第三部份由他負責旁白,基本上他都撈不到幾句台詞。他在樂隊中扮演的角色差不多相當於鳳凰傳奇里那個男的,時不時的用自己與眾不同的低音吼一嗓子「擼下來」「我知道」之類的無關痛癢的歌詞(除了弗蘭奇以外,剩下兩個其實還要更慘,完全就是背景音)。他剛一登場時那一閃而過的側臉讓我誤以為是C羅從巴西回來之後抽空又跑去大螢幕上唱歌去了。這個角色總體上是比較憨厚可愛的,散夥之前在黑幫老大吉普家裡控訴湯米奇葩生活那一段是全片的高潮,受了委屈的小模樣分外嬌俏,並引發了經久不息的笑聲,連克里斯多福沃肯扮演的黑幫老大都在他的影響下露出了緊張兮兮的萌態。

扮演弗蘭奇的約翰·羅伊德·楊在之前的音樂劇中也是扮演同一角色,片中的歌曲也都由他傾情獻聲。我本人對音樂知之甚少,看完電影特意去找了弗蘭奇本尊的原唱聽了聽,感覺他在片中的扮演者約翰的音色要更尖利一些,聽上去辨識度更高,不過說難聽點就是聽上去更怪一點。這種怪一開始聽會有點彆扭,但是到後面卻是越聽越有味道,越聽越舒服。我覺得約翰的音色有時聽上去跟蘇打綠的主唱吳青峰有點相似,不知這麼說會不會惹來一些音樂愛好者的批評。弗蘭奇一開始的少年階段看上去有點彆扭,或者說是有點猥瑣,但是一站到麥克風前面,就瞬間變得光芒萬丈了。

看的時候聯想到了《美國往事》,都是充滿懷舊色彩,講幾個好朋友幾十年間的滄桑的人生,而且主角都是發跡於街頭,小混混出身,而且核心矛盾都是兩兄弟之間的「因愛生恨」(之前不記得在哪看到的高人分析,說《美》里Max其實愛著麵條,並因此心理扭曲,把愛戀異化成嫉妒,才會不斷傷害後者)。只不過本片並沒有那麼殘酷的黑幫爭鬥。黑幫這條線到了後面似乎對劇情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克里斯多福沃肯扮演的黑幫老大完全不凶神惡煞,反而是個非常和善又愛才的親切大叔。其他配角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麥克道爾扮演的娘娘腔製作人鮑勃克魯,搔首弄姿的媚態充滿喜感。另外,本片導演的千金弗朗西斯卡伊斯特伍德還在片中客串了個酒吧女的小角色,姑娘長得挺甜美,沒有繼承他老爸粗獷的外形,真是萬幸。

全片我最喜歡的台詞是弗蘭奇對大女兒說的一句話,「有時你感覺自己有東西迫切要與這個世界分享,結果卻發現no one gives a shit」,在這個時代經常用社交網路、又是像我一樣的屌絲用戶應該極有同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