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

皮囊之下/皮下之慌(港)/肌肤之侵(台)

6.3 / 159,326人    108分鐘

導演: 強納森葛雷瑟
編劇: 強納森葛雷瑟
演員: 史嘉蕾喬韓森 保羅布萊尼根 克里斯多夫海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錦灰一堆

2014-07-06 01:31:55

《皮囊之下》——皮囊之下 人間失格


    雖有女神斯嘉麗·詹森的一脫再脫,這部影片仍無法勾起大多數觀眾的興趣。影片用晦澀的鏡頭語言,單調的敘述方式為觀眾獻上了一個老套的外星人故事。
    說這樣的故事老套,是因為影片的故事核心在各類科幻電影中俯拾皆是:一個外星生物來到地球卻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發生懷疑,從而人間失格的故事。故事本身並無標新立異,卻常講常新。對於身份認同的探討,且不說科幻片,就是普通故事片也一抓一大把。所以對於見多識廣的觀眾來說,本片所探討的主題並無新意。而這樣的主題也必需要有一個豐滿的故事方能吸引觀眾,但在這一點上影片作得很不夠。
    因為故事的單調,至使整部影片在情節上乾癟無力。就如一具缺乏血肉的乾屍,沒有彈性的肌肉緊緊粘連著故事的骨架。斯嘉麗·詹森開著車不斷跟路上的人搭訕,看見落單的就引誘至小黑屋……,這樣的情節重復發生並佔據影片大半的篇幅。雖說每一個搭訕的對象不同,而斯嘉麗隨著情節的發展內心逐漸起著變化,但這樣重複的情節仍讓一般觀眾無法忍受。當然,如果我用商業科幻片的形式來要求一部小眾文藝片自然有失偏頗,但影片的故事立意又無法支撐一部文藝片在人性上的厚重,甚至隨便拎一部商業大片出來,在人性的探討方面都不輸於本片。商業片和藝術片是相對來說的,如果一部文藝片的深刻程度還趕不上一般商業大片,那麼影片也不能叫作文藝片,就只能算作報廢品。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就是一個被玩壞了的《畫皮》故事,雖說《畫皮》屬商業大製作,但比之此片深刻程度不知高了多少個段位,更別說國外的大製作了。說白了,在內容上影片既無商業片的精彩亦無文藝片的厚重,在外表上看起來,它只是一個既缺資金又缺想法的偽文藝片而已。
    影片在內容上的貧乏無需贅述,好在影片形式大於內容。在形式上影片明顯走著小眾文藝片的路數,既然是小眾文藝片就不應用商業片的標準來評叛。不過內容的空洞無法避免地至使影片在形式上的粗糙,影片猶如《2001太空漫遊》般的開場卻指向不明,是太空亦或是生命初始,不得而知,這樣不明所以的開場也為影片的懸疑設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蘇格蘭濕冷的氣候,落寞的空鏡頭為影片定下了陰冷的基調,在整體氛圍的營造上影片可謂很成功。可影片的懸疑設置明顯有自說自話的嫌疑,外星人來地球幹啥,人皮用來偽裝,人肉是它們的能量嗎?摩托男和搭訕女的具體分工是什麼?影片的懸疑為觀眾提供了多方解讀的可能,卻也成為了故事骨架缺失的硬傷。在懸疑設置上影片一直保持著雲山霧罩的風格,觀眾的多方解讀可能成為觀影的一大樂趣,但也彰顯了影片立意本身的不完整。
    既使這樣,觀眾可能仍然看得下去,斯嘉麗用脫衣的方式不斷將觀眾拉回座位,這也成為了導演控制影片節奏的最有效武器。大概這也是影片的最大看點吧。可以說,斯嘉麗的裸體成為影片收回成本的最大保證,(雖然影片成本也不高)而導演在鏡頭的表達上又無意於用斯嘉麗的裸體當成影片販賣的價碼,在文藝上的矜持並沒有將斯氏的裸體發揮到淋漓盡致。於是一邊用商業片的噱頭將觀眾賺進影院,卻一邊打著文藝片的小算盤。既當了婊子,又立了牌坊,一舉兩得。
    斯嘉麗·詹森所扮演的外星人沒有名字,台詞簡單,影片的極簡風格引導觀眾思考影片的深層表達。深掘下去卻發現不過如此。而這種引導也變成了誤導。斯嘉麗的內心轉變是影片著力表達的,影片中有兩個關鍵的主觀鏡頭成為斯嘉麗轉變的標誌,影片開頭她在商場觀察著人類,此時她試圖模仿人類以完成她殺死人類的目的;另一個影片中段的主觀鏡頭,她觀察人類是想融人人類。這樣的意識轉變也可以用斯嘉麗的兩次出走來佐證,當外星人所乾的勾當讓她感到不安時,她走出汽車離開了原有的外星人群體,這是她的第一次出走;而當她嘗試成為一個人類時,但又無法達到,影片用食色兩事來說明她成為人類的艱難。一方面人類的食物難以下嚥,另一方面她無法享受人類的性愛。不想回到原有的外星人團體,況且幾個摩托男也一直在追殺她,而她又不可能成為一個直正的人類,只是空有一個皮囊而已,這造成了她的第二次出走,她走進森林,試圖遠離這個世界。她的第一次出走是因為無法融入外星人團體,而她的第二次出走是因為她無法真正融人人類。
    身份定位的迷惑不清造成她人間失格的痛苦,結果只能是毀滅。當滿身大火的外星人托著一副人類的皮囊痛苦地奔逃於皚皚白雪的蘇格蘭森林時,我們也只能一聲嘆息:生而為外星人,對不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