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9 17:11:09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很早之前就想寫些東西了,可是想想又很麻煩就一直擱筆,有一天去常逛的郵政書店時看到一本生活週刊上的封面是《末代皇帝》溥儀幼小時的彩畫,看著他那困惑,幼稚的眼神時給我心裡一振,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會給我帶來這麼大的震撼,對照著現實的自己,他是背負著如此沉重的包袱。由於前一天不知道為什麼心情如此沉浮,順便釋放下自己。
那一天看到封面時第一個想法就是再看一遍《末代皇帝》,跟《肖申克的救贖》一樣,今晚是第三遍看這部歷史故事片。
怎樣客觀地看待清朝最後的歷史?就是在那動盪的亂世里政局變化是如此的迅速以致於社會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中很難安定下來。看待歷史最好不要帶任何個人的感情,他或許就是我們生活的寫照、或許就是時間的輪迴替換……。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底層人也許是感受到生活的困難,但被命運選定的站在頂點的溥儀,從1906年到1967年,他卻完整的看到了中國大地上演義的歷史。也許在最後的風余殘燭里,他為自己擺脫「身世」,回到底層過百姓生活,不用作為歷史焦點人物而幸福著。
拍攝於1986年的《末代皇帝》詮釋了溥儀這一角色,觀看完影片使人產生對最後王朝的憐惜之情,溥儀作為那時的皇帝風光現在給人的感覺就是憐憫。電影似乎是在講故事,可是又是與歷史如此吻合,使人不至於煩厭於無聊的歷史之中。這個故事的時間是互相穿梭的,人物的回憶、對白、想像等而拉到安定前的動亂。
電影剛開始是隆隆的火車帶著二戰的戰犯先到一大廳,對未來不抱希望的溥儀自殺未遂而後送進二戰時日本留下的監獄進行勞改,在之前割腕時看著鏡中的自己,時間回到了1908年左右,慈禧將他欽點也清朝皇帝后登基的那一天,作為一個小孩子應有的幼稚,笑嘻嘻地從太和殿跑出來,面對其下人山人海的臣子,他的那表情困惑、無奈……更重要的是他將背負搖搖欲墜的帝國,看到這我總有想的哭的感覺,一個可愛的活蹦亂跳的小孩子,正當對生活充滿好奇、充滿樂趣的時候,卻被囚禁於茅草屋中一個保險箱裡,這是何等的剝奪啊!這是何等的責任啊!當他駐足於一隻蟋蟀前,讓我心裡得到些許安慰。在影片中勞改與亂世互相切換,但毫無亂序之感。到了審訊室後,回憶到溥儀想重塑王朝而和日本人結盟,他的失敗也是歷史的必然,即使再有能力的君王,也不可能讓歷史倒流了。溥儀前期也是一個獨裁者、改革派,從剪下辮子的那一刻,就證明了他的思想是前衛的(那時大概是1920年左右,而辛亥革命在1911年),與日本人的結盟,拒絕文秀的離婚請求都證明他獨裁的一面,後面在搬進新的牢房時才醒悟過來,這一切是自己犯下的錯,而給予溥儀最重的罪也是叛國,而後由於來不及逃跑被蘇聯抓獲,於1950年遣送回國,於是時間回到了火車站,回國後已是萬念俱灰,因為叛國罪名可不小,不過由於黨的寬容,讓他進行10年勞改後重新獲得了平民身份,這時平民身份是彌足珍貴啊!最後於1967年逝世。
片中刻畫了一段文革時期的炮打司令部,面對曾經的監獄長,他只有哀嚎他是好人他是好人,面對如此年輕的年青人,被蠱惑不分青紅皂白而沉痛。然而現在又何嘗不是呢!網路文化、外來文化、手機文化、享樂文化……也是蠱惑著現在的年輕人。作為一部影片,《末代皇帝》是值得一看的,他可以帶給你比較客觀的中國近代史,一步離我們很近的亂世史。在那如此動亂的年代,就要背負起如此重大的責任,這是何等的能力!60年,中國大地帝國的輪替,他也感悟了人生,而我們,能從中學習很多很多……